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答句是相对于问句而存在的,本文以正反问和选择问为参照,分析两类问句答句的生成机制,是答句研究的一部分。文章认为,正反问、选择问答句的生成是以两类问句的语义备选值为参照的,该值对答句形成选择限制,现实交际中答句出现背离问句备选值的情况,那是受到答句主体、背景知识、交际情景及认知能力和经验相关因素的影响,如主体对答句策略的选择等。正反问、选择问答句的生成必须结合问句的语义备选值和主体的策略选择,问句的语义备选值为答句生成提供基本的依据,答句主体的最终选择涉及各种语境因素。  相似文献   

2.
答或问     
或问曰:子能书,然只作楷行,从不作篆隶,何也?我避席答曰:先雪堂公雅擅书艺,几无体不工,尤以篆隶为当行。吾家下一辈君羽、子期两季父。皆习篆隶,略得虎贲之似弓,于先人醇古之趣终不可得。况我质禀中下,又幼不嗜学,虽涂抹一生,终未入门径。年垂知命,始敢执笔应人求索,只能经楷行应之。盖于古贤墨妙,甚少观摩,此事不逮先祖万一。先祖尝奖藉之,《三代吉金文存》刊成,即命题署,书实未工,今中华复印本仍沿用之。学书数十年全无心得,所以敢于奋笔者,以晚近书坛受南海康氏之影响,“学魏卑唐”祛笔师刀,全弃前贤矩矱于不顾。虽有贤者,无力矫之,遂成今日风气。予于近贤书法惟  相似文献   

3.
“谁”特指问与否定的相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疑问和否定两大范畴的宏观角度入手,以"谁"为疑问标记的特指问为例,在前人关于"谁"特指问表否定用法的基础上,通过重点考察"谁知……"式、"谁说……"式、"谁叫……"式和"谁+不/没"式等四种常见的表否定意义的句式,揭示了现代汉语两大句法范畴———疑问和否定的相通性。"谁"特指问同否定的相通源于"谁"的任指用法和虚指用法,用于反问句中的"谁",既可相当于任指意义下的"无人",又可表示虚指意义下的"无人",也就是说"谁"在特定的语境中指代的对象仅仅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已,它并不像任指那样含有"人人"的意思,因此所指代对象既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人以自嘲方式写的诙谐俗赋,我们现在见到最早的当推东方朔的<答客难>,它是在荀子<为说者日>和宋玉<对楚王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荀子和宋玉的作品以庄重的回答为主,而<答客难>则夹杂着深刻的嘲谑,这些嘲谑又是通过一种"豁达"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由"是"构成的三种附加问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由判断动词"是"构成的三种附加问:A式"是不是"、B式"是吗"、C式"不是吗",比较其信疑程度与语义倾向,指出:A式的语义倾向是肯定;B式要求对方确认,疑大于信,后者实际上是反问句,无疑而且带有假设反驳意味。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比较三类附加问的特点,并且从认知上解释其形成差别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奇问妙答     
1.世间最强的风是什么风? 答:枕边风。它可以把人吹上天堂,也能够将人吹下地狱。 2.人们最不爱管的是什么? 答:是霜。莫管他人瓦上霜。  相似文献   

7.
问答逻辑是伽达默尔解释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穿其始终的一条线索.解释学经验的历史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其内在逻辑不是封闭自给的,它是在理解者和文本的问、答、对话过程中不断走向新的经验.交谈双方都有各自的视域,对话发生在特定语境时空背景中,从而使经验、意义成为活生生的当下在场的事件.对话中的问和答本身体现了解释学的核心内涵那就是"虚心"倾听"的品质,开放兼容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李小平 《云梦学刊》2008,29(4):130-133
对话句中的动词今天只用"说"、"对(告诉)……说",口头常用"讲",书面偶用"道".古汉语常用"曰、云、说、道"及"谓(言、语)……曰"等.还有专用的"关……曰","答"、"答(应)……曰"、"答(时、应)曰"、"告……曰"等.它们各有其特点和用法.先秦一般用"曰"及"谓(言、语)……曰"等."云"用于对话句出现在汉代,"说"在魏晋,"道"直到晚唐五代才出现.到了明清.在白话小说中,"道、说、说道"完全取代了"曰"等,"对(告诉)……道(说、说道)"取代了上古常用的复式形式.  相似文献   

9.
有客夜访“四毋斋”,一杯清茶,几句寒暄之后,话题很快转到学术研究上来。 客问,近些年来,您连续发表了十几篇探讨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中国无奴隶社会”。现我提出一些疑义向您请教,不知可否? 答:好!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是史学界的老大难题,完成这一重大课题,实非一人之力所能及,我愿与包括您在内的众多有志者共同探讨此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日肖史先生来访 ,要我写写自己的学术经历和取得的学术成就 ,我很犯难 ,碌碌多年而少有为 ,不知从哪里说起。他提议 ,由他来问 ,我来答 ,于是遂有下边的答客问。在问答之中略述个人的一些经历和学术理念。客问 :1 979年初你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 ,在南开和史学界曾引起广泛影响 ,请问 ,为什么花环落在你头上 ?答 :那年我都四十有四了 ,当了二十多年助教 ,还说“破格” ,很难为情。不过 ,此前近二十年没有晋升过职称 ,也确实是一个让人瞩目的事。当时没有个人申请制 ,至今我也没有打问过是谁提议的以及如何决定的 ,“谢恩”都不知道找谁 !我…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修辞性疑问句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认为在特定的语境中,个人感情色彩的增强构成了修辞疑问句的特殊含意,致使疑问句的常规功能减弱。其语用力量的强弱则根据修辞疑问句的否定力度来决定  相似文献   

12.
是非问表"否定用法"不单单以句子有否定的衍推义为标准,而是看说话人的"态度",如果态度是否定的,即只要是对命题的非肯定,不论它的衍推义是肯定还是否定,都视为否定用法。是非问句常常借助于一些特殊的词类或语调、语气等表示否定,人们把这些词类看成是有标记的,语调等看成是无标记的。是非疑问句与否定的相通跟是非问的"命题"关系密切,对命题的非肯定成为是非问和否定相通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法律上的“唯一正解”——从德沃金的学说谈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司法判断中是否存在“唯一正解”的问题长期聚讼纷纭。当代法理学大师德沃金针对哈特的司法裁量理论而提出在包括疑难案件在内的任何案件中都存在一个“唯一正解”,因而受到了波斯纳从经济分析法学立场出发的批评,而更有力的挑战则可能来自当代的“不可公度”理论,但各家的学说实际上乃立足于不同的底盘。在价值多元流动的困境中,人类依据目前的智识和智慧尚无法对这个问题得出肯定的回答与否定的回答,为此只能将求得解决问题的理想委之于法的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14.
疑问与否定两大范畴有一定的关联性。本文重点考察含疑问代词"什么"、"谁"、"哪/哪儿/哪里"等特指问表否定用法的相关类型,并总结出特指问表否定用法的产生机制及语用特点。本文认为这种否定用法是通过以疑问形式的语法结构为基础,由疑问代词本身、反问语气及语境合力产生的整体功能,其产生是以反问为机制的,表现了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及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5.
乔林晓 《晋阳学刊》2006,(5):114-116
赵树理“问题小说”的内在结构由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两部分构成。现实世界是为了提出问题,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而想象世界则是为了解决问题,并突出主流意识形态预示的光明前景。现在探讨形成这种结构形态的根源,就成为一个新的话题。通过深入探讨深受史官叙述影响的讲史话本等小说文本的结构形态,可以发现,赵树理“问题小说”的内在结构形态与中国古代讲史话本等小说文本的结构形态有着类似之处,共有的清官情结和道德关怀等深层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形成了这种“现实——想象”的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解答是建立在批判地考察人类认识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对它的正确理解应是辩证的、全面的,要避免片面性和简单化,这对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人、社会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这不"是一个话语标记,它是表现说话人对讲话的对象以及所讲内容的态度与主观倾向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从"这不是"这种反问句逐渐省略而来的,在语用中有衔接篇章、引起注意、加强语气、标记时间等功能。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文着重探讨了提问与讨论这两项课堂教学活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并通过实例展示了提问与讨论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尚东涛 《齐鲁学刊》2004,2(4):59-63
歧见纷呈的发展中的技术哲学,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但在"本体"维度无不指向"技术"。对"技术是什么"之设问作应答的"技术是……",作为经验命题仅仅限定于"现象界",谓词"什么"无法企及作为"本体"的主词之"技术"本身。只有排除谓词后的"技术是",才彰显着"技术"本身。旨在充分展示其全面内涵的"技术是"命题,经"技术是技术"达于"技术如何是技术",实现对经验命题主词作前提追问的"自行展开"的命题转换。作为主体的"现实的人",以人的"生命活动"为现实性基础,经"思"与"反思"及其交融,在"技术"是起来"的途中,推进着作为技术哲学"本体"的"技术"的思维建构,为技术哲学奠定着历史展开之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