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仁忠  吴颍 《国外社会科学》2023,(2):48-61+243-244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不仅没能纾解人类与自然、人类与本身之间的矛盾,而且进一步加剧了二者的冲突并为解决这一问题增添了新的难题。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两个和解”方案,对于消解资本逻辑对人的剥削和对自然的破坏,探索实现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以“两个和解”为核心的解决西方现代化弊端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创新发展,并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理论指南和实践方略,也为人类选择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传统国家存续时期最为悠长的国家,属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展大国,而且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中国的现代化既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目标。其中,民主的目标必然要求政治文明的高度发展。而法治是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和根本保障,它全面体现了现代政治文明的理念──理性、有序与和谐。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核心内容就是政府建设,因此,建设法治政府遂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建设法治政府与实现现代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历史过程。现代化的发展带来了政府的法治化变革,而法治政府也适应了现代化的发展,并推动着现代化的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3.
在50年代后期崛起的现代化与发展研究中,对后发型现代化的特点及其制约条件的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系统的理论。本文将对这些理论做一概括的评述。一、列维的后发展思想列维首先将现代化国家依其起始时间的先后分为“内源发展者”(indiqenous de-velopers)和“后来者”(late-comers)。列维指出,所谓内源发展者,是指其现代化主要是在自己内部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国家,这些国家的现代化大体上是一种逐渐的积累  相似文献   

4.
李三虎  刘立 《探求》2023,(1):5-16+34
党的二十大报告锚定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具战略性的问题。以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明确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政治保证,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根本政治方向,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规定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特征要求,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协同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对于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实现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当代中国必须解决一系列的政治理论与实践问题,推进政治发展,加速中国政治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限于篇幅,笔者仅简述能够适用于中国政治实际情况的有关政治现代化的诸理论,然后,就中国政治现代化在目前的性质、进展状况及今后的趋势谈点个人的看法。1  1.现代化理论和政治发展理论:于本世纪50年代萌芽、60年代开始、70年代趋于系统化的政治发展论,虽然因其作为文化、种族的西方中心主义而受到猛烈批判,但是,在研究及概括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现象方面,还是一套比较有力的理论工具。为探索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6.
非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即非西方社会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是当今中国以至整个世界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不仅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在思考这个问题,提出了著名的依附理论;而且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学者也在思考这一问题,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多视角作了多方面的探讨,例如,影响极大的发展经济学,就是如此;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同样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最近几年的社会发展研究热就是最有力的证明。然而.上述理论在对“现代化”范畴的使用中t却出现了模糊和混乱,因而,如何准确地界定和把握现代化范畴不…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8,(1):21-25
在现代化发展目标的视野下,包含"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中国在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的基础上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追求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实现。这一目标追求既是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最后一步,又深化了中共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解,它要引领中国实现以人为本、全民共享、社会公正与和谐的全面现代化并成为现代世界强国、负责任的世界大国,更是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升华。它把中国的发展追求从经济为主的硬实力转向软硬兼具的综合实力、从数量发展转向质量发展、从经济为中心的发展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在中国梦发展目标的引领下,中共逐渐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以"质量、共享、公正"为核心的全新现代化发展战略体系。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密切相连,现代化理想寄托看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并在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做自己的历史使命.中国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与改革开放相结合、与世界的外部环境相连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造.中国现代化进程预示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9.
自洋货开始在近代中国行销并占据市场优势地位后,与之相对的土货被认为需要通过仿造洋货加以改良,这种认识与民族主义思潮合流催生了“国货”概念。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机器工厂的普及,国货概念的核心逐渐偏向机器制品,着重以现代技术为规范。然而,因很多国货对外国资金、原料、技术等的依赖,加之城乡经济结构的失衡,国货代表的现代化路径一度遭遇质疑,因此有些人转而提倡限定为手工制品的土货,弃用与洋货难以分辨的国货。这些质疑源自城乡背离的危机,深刻体现了后发型现代化国家的困境,但未能撼动国货象征的工业化发展方向,且深化了国货与土货的分野,反向确认了国货为机器制品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图景呈现与价值表达。从历史具象、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路向坐标,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二者既有内在本质的统一性,又有价值目标的一致性,耦合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进程中。  相似文献   

11.
探索中国现代化之谜——评《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哲学思考》赵海峰作为世界性的动态历史过程的现代化,一直是人们探索的最重要问题之一。中国是一个具有绵长悠久传统的、现代化起步较晚的国家,她的现代化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模式、进程和目标?和其它国家的现代化相比有何异...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再探讨冯云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个学说史的课题。既然是“史”的研究,当然要回答理论究竟“形成于何时”的问题,但这一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首先,要有实践与理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邓小平理论,本质上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3.
全部罗马文明史可以分为奴隶制城邦和奴隶制帝国两大阶段。但帝国究竟始于苏拉独裁和他撤独裁,还是始于奥古斯都元首制,迄今仍是一个争论不已的问题。大多数学者将奥古斯都元首制的建立视为罗马帝国的起点。乌特琴科十分肯定地称屋大维是全新意义上的第一位罗马皇帝①。但也有一些学者力主:供撒的专制统治已使罗马迈入帝国的门槛。盖尔策尔认为,消微的专制主义是同全部早期罗马传统的彻底决裂②。在国内史学界,《世界上古史纲》的作者旗帜鲜明地指出,消撒所建立的国家“是个军事帝国,通常称为消撒帝国”③。遗憾的是,在给罗马帝国分…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同时,也进一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于实现和谐发展的自觉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于实现和谐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辩证关系的科学认识。实现和谐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更加强调和谐发展,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进一步在实践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道路,在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世界宪法中的语言权利和语言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方语言是一个政府在立法、司法、公共管理和教学等领域的日常活动中所使用的语言;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用于象征目的的语言.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官方语言和民族语言都是并存的,但却未必和谐.在许多大民族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之间存在着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因此,对主要语言的立法,尤其是在宪法中,彰显了一个国家内各种并存语言之间存在的冲突.在理想意义上,语言立法的目的在于通过立法界定并存语言的地位和用法,以解决这类冲突和差异,但是实际上,语言立法有时被用以昭示一个语言群体优于另一个群体的统治权力,而不是解决说话人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扎特曼在上世纪80年代正式提出"成熟时机"概念,即当冲突各方陷入"相互伤害僵持"状态并意识到现实中存在冲突解决的"出口"时,就是进入谈判的最佳时期。自提出之日起,"成熟时机"就成为冲突解决理论和谈判理论中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概念。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成熟时机"理论不论是在理论建设还是在实证运用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突破。鉴于国内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希望能对"成熟时机"理论的发展做出相对完善的分析,并就该研究所面临的瓶颈以及今后发展方向等问题做出评估。  相似文献   

17.
周相录 《唐都学刊》2005,21(4):16-19
许多文献记载,元稹年十五明经及第,但究竟是实岁还是虚岁,不同学者观点不一。大陆学者认为是虚岁,及第在贞元九年,而台湾学者张达人则认为是实岁,及第在贞元十年。证诸文献,十五应是虚岁,是元稹报名参加考试的时间,而实际及第则应在贞元十年。  相似文献   

18.
康渝生 《学术交流》2005,23(4):5-10
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真正内涵,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论境界.中国共产党人在自身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真谛,并紧密结合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底蕴正是对小康社会内在本质的深刻揭示,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只能通过"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来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目标不仅展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向,而且也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杨继涛 《社会》2005,25(5):143-166
对中国农村社会冲突的研究以实证研究居多。这些研究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社区内的人际关系;二是村庄与乡镇间的冲突;三是干群冲突;四是村庄“两委”(村民委员会和党支委)间的冲突;五是乡规民约与国家法律的冲突。此外,也有少数学者研究农村社会的文化冲突。但上述研究侧重于冲突的发展及冲突的解决,对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冲突过程所隐含的权力关系均不够关注。张静和孙立平等人突破传统的研究视角,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农村的社区冲突。张静(2000,2002)认为,“国家政权建设”在中国没有完成,因此,既没有构成强大的约束…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现代性问题是多面的,想要实现新的叙事模式并构建自成一派的话语体系,就必须对后现代性话语作出回应和超越。后现代性话语的出场与在场离不开西方社会的文化与危机,但它不但没有反映和解决全球化带来的普遍现代性问题,反而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号召力、社会凝聚力、政党公信力等产生了负面影响。以鲍曼“流动的现代性”为例,其作为后现代社会的图景和社会方案与中国式现代化并不匹配与兼容,其执行性更加偏向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改造,对于社会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而言过于超前与理想化。总结实践与理论,正因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明确现代化发展方向,坚持文明发展特性,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团结凝聚社会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才实现了对后现代性话语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