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甲午中日海战,清朝海军精华——北洋水师全部覆没,各国乘虚要挟,迫使清廷措置重建海军:造船、购舰,任用专门人才,筹办海军处,建立海军部。然而,由于清政府腐朽,杰出人才不能始终受到重用,经费不足,计划破产,兵船起义,组建的巡洋舰队与长江舰队归于瓦解。  相似文献   

2.
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朝与朝鲜存有宗藩关系。从19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清政府力图强化对朝鲜的控制,但清政府为了强化对朝鲜的宗主权而采取的措施在很多方面不是舍本求末就是失当的,它力图遏制日本在朝鲜势力膨胀的努力并没有收到多大的成效。因此,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之前对朝鲜所执行的政策基本上是失败的,并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3.
尽管甲午战后中国重建海军出现重重困难,但复兴海军的活动并没有停止。在1896~1911年的十多年时间里,清政府在吸取甲午战争前经营海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又开启了争取海军全面近代化的艰辛历程。经过重建的海军不仅在实力上初具规模,而且在战略上和体制上也终于步入近代化、正规化的轨道。所以,甲午战后海军重建过程,是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历史阶段,在整个中国近代军事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正> 海军建设,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举办洋务运动的三大内容之一.从其发端而言,可上溯至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的海防思想及其购买船舰活动.此后,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清政府开始重视新型水师的作用,并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着手购买火轮船,有过建立近代海军的尝试.但真正大规模地制造和购买船舰、致力海防建设则是在1874年以后.可见,清未海军建设,发端较早,而大规模地付诸实施稍迟.  相似文献   

5.
1884年8月23日,法国海军孤拔舰队在闽江击沉了中国福建水师战舰,轰毁了马尾造船厂后,清政府在中国人民的压力下,于8月26日下令正式对法宣战,中法战争由是全面爆发。 清政府的战略方针主要是:海面防守,陆地进攻。在陆路战场,清军分东西两路出关,  相似文献   

6.
岛暇 《21世纪》2001,(2):49-51
在洋务运动中,留欧学生书写了壮烈而又充满希望的一笔。 与最初派遣留美幼童的动机一样,清朝官吏往欧洲派留学生也是出于办洋务企业的需要,只是更具体而明确地和创办海军联系在了一起。 北洋海军与选派留欧学生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船坚炮利”的威胁,为加强海防的需要,清政府急切希望创办一支近代化的海军队伍,1861年,清政府因请英国人李泰国代购军舰失败,决定自己筹办海军。许多清朝官吏要求向欧洲派留学生,李鸿章明确指出,海军“为西国专门之学,非躬亲其事者不能尽悉。”福建船政大臣沈保帧也认为…  相似文献   

7.
"球案"及其对中朝宗藩体制的冲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75年,日本政府强行宣布琉球改制,禁止琉球对清朝贡,“球案”由此引发。清政府以“球案”为鉴,加强了对朝鲜控制,企图加强中朝宗藩体制。但由于清政府在“球案”中懦弱的表现,以及朝鲜部分统治者对清加强控制的反感,朝鲜越来越倾向于日本。1895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中朝宗藩体制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8.
琉球和朝鲜都是中国传统的藩属国,在对其遭受日本的侵略这一问题上,清政府本应同等看待,但是清政府在实际对日交涉中却采取了轻视琉球、重视朝鲜的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两者的战略地位、清朝的海军力量及其清政府大国虚荣心等因素影响和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争前中日海军力量之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八九四——一八九五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日海军对战争进程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探索中日海军的创立、扩大,剖析其力量对比,对总结甲午战争是有意义的。一中国近代海军的建设是从一八六二年开始的。这一年清政府批准了曾国藩等人提出的购买轮船的计划,开始筹建一支近代海军。但结果由  相似文献   

10.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清朝在甲午之战中的惨败,使清朝由以“西人为师”转为向东方的邻国日本学习;日本从本国当前和长远利益考虑,也主动提出愿为清政府培养留学生;同时,清政府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新政措施也促进了赴日留学热潮的形成;加之早期赴日留学生的宣传和鼓动,也带动了大批国内学子赴日留学。在上述这些内外因素的联合作用下,最终在清末形成了一个赴日留学的高潮。  相似文献   

11.
北洋水师是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它在中国海军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北洋水师从建立伊始到后来的发展,再到后来在甲午中日海战中的覆灭,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略绘出近代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概况,而且可以寻找出这一进程中的得与失。这对于我们再次回顾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对当今的海军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公岛散记     
小住威海市,不能不去看看刘公岛。 作为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的基地,一百多年前这里发生过著名的中日甲午海战。战争以北洋舰队的覆没宣告结束,之后李鸿章代表腐败的清朝廷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对刘公岛都有一种非常复杂的“甲午情结”。 为了永远铭记甲午之耻,为了弘扬我甲午将士悲壮的爱国主义精神,1985年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筹建并开始向游人开放。1995年2月,共青团中央将之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1997年6月11日,香港回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前李鸿章对日本侵略野心估计不足,不立足于战守而一味依赖列强调停,外交策略幼稚单一,结果陷入全面被动;而日本则能够准确判断形势,灵活运用外交策略,最终在战前避免了列强的干涉,取得了有利的战机,掌握了与清政府作战的主动权。中日双方战前的外交直接影响到甲午战争的成败。  相似文献   

14.
清军入关以后,满汉畛域一直存在,但并没危及到清朝的统治。到了晚清,清政府面临着内部革命者不断起义,汉族官员对满族官员的特权不满,旗人腐化和人才缺乏,八旗兵已经不能成为维护清朝统治的力量而成为清政府的负担,还有外部列强的步步进逼等问题。清政府不得不着手化除满汉畛域,以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  相似文献   

15.
清朝鸦片走私始于雍正七年(1729年),以后逐年猖獗。清政府反鸦片走私斗争和鸦片走私活动是同步进行的。到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鸦片走私与反走私斗争异常激烈。以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为导火线,使这场反鸦片走私斗争,最后走向了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由于清政府接连失败,使其无力继续进行反鸦片走私个争。清朝反鸦片走私斗争,最终以悲壮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相似文献   

16.
何辉 《国际公关》2014,(2):90-91
正3、清朝军备和清政府及其官吏的形象巴尔福对清政府与它的官吏的印象显然是糟透了。在《远东漫游》一书的很多章节中,巴尔福对清政府与它的官吏的形象多有刻画,但少有正面之评语。在第五章"中国的军备"中,巴尔福通过论述和描写刻画出的清政府形象的特征是愚蠢、保守、腐朽和无能。在介绍清朝的军备时,巴尔福说,"清朝官吏十分愚蠢地使用欧洲的教官……所有受雇的外国军官后来都证实,士兵从来不被准许在营地呆足够长的时间"2,因此士兵们无法彻底地掌握现代的操练方式,所学的都是皮毛。巴尔福指出,当时中国军队的数量虽然巨大,但军纪松弛,军需匮乏,但是,"中国人从未真正地意识到他们的军  相似文献   

17.
朝觐制度是清朝治理边疆地区的重要手段之一,清朝通过这一制度笼络边疆少数民族上层,达到不设边防的目的。喀尔喀地处清朝北疆,西与准噶尔接界,南至漠南,北至俄罗斯,因此在清朝边疆的统治和治理中占有重要的战略位置,清政府关于喀尔喀蒙古王公的朝觐制度,本着“恩威并施”和“厚往薄来”的方针,对怀柔喀尔喀蒙古王公、巩固北部边疆、稳定清政府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喀尔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清朝末年,清政府深受内忧外患。地方督抚的权力开始膨胀,打破了清初的绝对皇帝权威,他们开始对旧有的武举制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武举的存废问题上与清朝中央势力展开三个阶段的争夺:其一,督抚上奏,谨慎处理;其二,危机重重,有效采纳;其三,困境革新,废除武举。最终,清政府在地方督抚的强烈要求下废除了武举制度。  相似文献   

19.
朝鲜自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后,长期以来貌合神离。清政府对朝鲜则表现出极大的诚意,积极推行儒家倡导的道德外交,并成功地解决了朝鲜尊明与事清并行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朝鲜的敌对心理,逐渐赢得了朝鲜的尊重和信任。康乾时期,清朝走向强盛的事实,也使朝鲜不得不重新认识清政府,重新定位中朝关系,从而回到传统外交的事大立场上来。  相似文献   

20.
香港自鸦片战争清政府以战败告终后便成为英帝匡的殖民地。在此以前的婚姻家庭法都是依据清朝律例。例如,香港的男子可以用“无子”,“淫佚”、“不事姑舅”、“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为由而休妻。此外,公开实行以纳妾为主要形式的多妻制等都是对妇女在婚姻与继承的权利上最大的压迫。这种情况鸦片战争后都没有改变,1841年占领香港后英国的海军上校伊利沃特以英女皇名义发表文告声称:在英女皇未有旨意时,清朝的原有法律及惯例,除一些残酷的刑罚外,均仍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