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中国传统道德所倡导的尊卑有等、重视整体、推崇道义、追求自我道德完善的价值追求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表明传统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成功转化为现实的生活秩序。在这一过程中,集主观伦理精神与客观伦理秩序于一身的"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传统道德向生活秩序渗透的重要途径,也是古代社会道德生活成功构建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社会由各个层面的共生系统组成,社会共生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社会进步就在于改善人的共生关系.本文从社会共生论的视角探讨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共生规范--道德的共生功能.重点研究道德作为内在约束条件的共生规范,其共生功能的表现形式、特点;道德共生功能的实现条件;在当下中国,发挥道德共生功能的有效载体与路径.  相似文献   

3.
论道德赏罚     
道德赏罚是道德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道德赏罚的基本功能就是扬善抑恶,它是社会道德或道德运行实现的一种方式.道德赏罚有着深厚的个体心理依据.同时,社会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道德赏罚,自觉地运行这样一种机制,对于建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刑法伦理学研究的意义、使命及其学科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法律伦理学的研究主要是对法律存在的前提进行道德批判;分析内涵于法律制度的道德问题和现象,即法律中的正义问题;探讨法律生活中的道德难题.随着法律伦理学研究的逐步深入,有必要进一步拓宽法律伦理学的研究视域,将对法律的道德合理性的追问、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探讨,延伸至具体的部门法之中,以此来解决对诸部门法的道德追问和伦理探求.刑法伦理学、民法伦理学等新的研究领域就是这一学术发展趋势之必然产物.对刑法伦理学研究的意义、使命、学科属性以及研究方法的探讨,将有利于这一新的交叉研究领域的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5.
论人的荣誉感的道德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剑 《江汉论坛》2005,39(12):67-70
荣誉道德问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它对于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或价值。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的社会价值通常是以他所获得的荣誉来衡量的。道德荣誉对社会与个人的道德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个人道德荣誉感是社会道德存在和发展的忠诚卫士,是抵御道德价值系统免于崩溃的一道堤坝。  相似文献   

6.
褚凤英 《晋阳学刊》2007,2(6):37-39
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和人的存在方式,其存在的根基在于人的现实生活和活动,人的生活世界是道德存在的基础.道德建设必须以人的现实存在为出发点,关注人的现实生活.我们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道德建设的根本思维方式,以实现道德建设思维方式的转向与变革.  相似文献   

7.
论道德适应     
道德适应是区别于社会适应、自然适应、文化适应、心理适应的伦理现象。道德适应作为一个亟待研究的伦理学新视域,需要不断充实和规定其特有的"意义世界"。对于道德适应的理论阐释有其伦理学意义上的内涵、研究必要性及原则,主要可以从个体、群体、社会三个基本维度来考察道德适应,以期包容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差异;寻找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平衡;适应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之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道德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替,道德的内容也或先或后地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目前中国正处在传统经济形式向现代经济形式的转变过程中,经济的日趋市场化给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领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基于伦理学的基本理论,把握这些复杂的道德现象,并结  相似文献   

9.
叶方兴 《中州学刊》2015,(2):107-111
道德治理是通过发挥道德作用的方式对社会各领域中的道德问题展开的治理活动。由于受长期的道德中心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伦理型文化的浸淫,加之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与人的存在方式的多样化的影响,道德作为治理手段也存在着局限性,因此,道德治理必须保持清晰的界限,维持合理的限度。过分夸大道德治理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出现"道德泛化"现象。合理把握道德治理的限度,需要在道德治理观念上摒弃"道德万能论";需要契合道德自身的结构;依据现代社会特征进行道德领域的差异化治理;在道德治理方式上坚持多种治理方式并进;正确对待道德的法律化。  相似文献   

10.
传统道德资源与现代日常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道德在现代中国长期被否定 ,社会主义道德要“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提法 ,表达了我们社会对这一问题的最高肯定认识 ,但承接什么 ?本文认为传统道德中的个体修身道德、家族道德、社会及行业道德中的合理因素可以直接为变化了的当代民众的日常生活所继承 ,而封建的国家政治伦理是应该抛弃的。如何承接 ?第一 ,要坚持深入持久地开展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第二 ,要用各种实践方式广泛深入进行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第三 ,要认真进行分析研究 ,批判继承 ,创造转化 ,实现传统美德与现代生活的对接。第四 ,为了更好地继承传统美德 ,我们还要注意吸取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治理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社会的道德现状与道德建设问题备受世人关注且亟待有力的回应。正确面对和分析当前中国社会的道德现状,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正视问题,这是道德治理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当前道德领域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要放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来看待。道德建设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其间所出现的问题也是国际环境变化的反映;当前中国的道德问题是社会转型期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其中一些道德问题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当今中国的道德问题其直接诱因是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把经济利益的思维模式用到道德判断和社会行动能力上。目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索和解决中国社会的道德治理问题:一是树立信心和决心,二是提升信念和信仰,三是倡行共建和共享,四是坚持"守"为"并行,以"守"为先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存在着复杂的社会道德矛盾。学界使用"道德矛盾"话语也呈现多义混杂的状况,这不仅影响学术对话,也妨碍公众对道德矛盾包括道德悖论本真状态的认知。基于此,对当代中国学界关涉的"道德矛盾"问题进行分析和辨别,并在此基础上客观界说道德悖论的内涵、理性解读"道德风险",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理论工作。  相似文献   

13.
冯昊青  郑祥福 《浙江社会科学》2013,(2):106-111,118,160
"共产主义者不需要道德说教"的命题是符合马克思理论的内在逻辑的,因而可以合乎逻辑地推出这一必然结论。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并不具有独立性,它受制于现实社会存在。因此道德问题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是现实社会存在的冲突。故以道德说教和道德要求的方式不能彻底解决道德问题,彻底解决道德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变革其根源,即现实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变革的可能限度又最终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彻底解决道德问题的最终途径要靠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道德问题会随着社会冲突的消失而彻底解决,因此不再需要提出道德要求与道德说教。但命题的证成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及其理论是"非道德主义"的,也不意味着对道德说教和规训的否弃,相反,马克思有自己的道德理论,道德教育与道德规训亦有其存在的必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道德存在:把握完整的人的必要维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有三重存在,即人的物质存在、精神存在和道德存在。人的道德存在是人的社会本质所在,对于理解人、认识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原生的意义上,人的道德存在实际上是人的道德潜能和基质,在人的后天社会生活中,人的这一道德潜能和基质实现了与社会理性、群体理性或职业理性的契合,形成了人的道德存在。迄今为止,人类的科学认识往往停留在对人的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研究上,其实,人还有着道德存在这样一重内容。  相似文献   

15.
宗教道德是对世俗道德进行异化和圣化后的一种伦理道德,包括"人神之道"、"人际之道"和"自然之道"三个层次.宗教道德的归宿是信仰.宗教道德以信仰的方式对道德进行着担当和作为并体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杨凤莺 《理论界》2002,(6):59-60
道德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行为规范是道德的表现形式,是实现社会控制、形成良好社会秩序最基本的手段。任何社会都需要建立与这一社会制度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使社会生活尽可能地规范化、秩序化。道德失范是相对于道德规范而言的,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行为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规范要求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行为的混乱。一般地说,道德失范首先指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在这种社会状态中,社会既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被普遍怀疑、否定,或被严重破坏,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  相似文献   

17.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后确立的全面性社会道德理想,它是革命道德传统的新发展,体现了执政党对全体国民的道德承诺和政治担当。然而,作为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的共同富裕,主要是在精神信仰和道德理想上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各个阶层的参与,其间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要明确划分政府失灵区和市场失灵区,发挥共同富裕在现代中国社会的价值统领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试论道德调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朋琦 《齐鲁学刊》2001,(6):129-132
要充分发挥道德的作用,实现社会主义道德整合,达到道德调控的目的,就必须首先弄清道德调控机制本身的结构体系问题--完善的道德机制体系包括道德的内心信念机制、环境舆论机制和社会行为机制三大层面。而三大机制又各有其不同的层次,形成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再由其构成完整的道德调控机制体系。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道德机制体系,是现代化社会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9.
"承认"的否定存在物是"不敬"。社会冲突的道德逻辑在于主体在遭受"不敬"经验后所采取的斗争行为。在政治哲学视域中,社会冲突须在"集体语义学"意义上得以阐释。一种斗争,只有在其目标超出个体意向的境域而被普遍化,并能成为集体运动的意义上,它才能被描述为"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社会中的道德信仰难题是由现代性所引致的"现代性后果".现代人成为孤独的异乡者,他不停地流动,永远在流浪,永远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现代人的不在家是现代性本身所造成的.现代性内在地具有祛除信仰的可能.现代性内涵着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紧张,现代性的多元权威与信仰所要求的终极权威之间的冲突,理性的世俗化趋势与信仰所要求的彼岸超越之间的紧张,这些都是道德信仰难题的现代性根源.信仰内在地要求我们追寻生活的意义.在现代多元社会中,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意味着多种生活意义的可欲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