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应台 《社区》2008,(35):28-28
好友从贵州考察回来,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这一幕:他看见数十农人耕种,另外有数十农人蹲在田埂上看这数十人耕种,从日出,到日落,日复一日。好友受不了了——难道一批人工作,需要另一批人监督?他跑到田边去问那蹲着的人:“你们为什么看他们耕作?”  相似文献   

2.
陈逸 《今日南国》2009,(14):63-63
好友从某地考察回来,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这一幕:他看见数十农民耕种,另外有数十农民蹲在田埂上看这数十人耕种,从日出,到日落,日复一日。学者受不了了——难道一批人工作,需要另一批人监督?他跑到田边去问那蹲着的人:“你们为什么看他们耕作?”  相似文献   

3.
马亚伟 《山西老年》2012,(10):51-51
看过一篇小说,大概意思是说:有一个人和别人打赌,把自己关在一间屋子里,如果他能在十年间不和外界有任何接触,就可以赢得一笔巨款。于是,他开始了一个人的幽居生活。熬过了漫长的十年.他终于坚持到约定的期限。但是,他却放弃了巨款,悄然离开,只留下一封信。信中说,十年来,他饱尝了孤独的痛苦,寂寞的摧残。他悟出了一个道理:人拥有比金钱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与人的感情交流。于是,他重新融人人群,开始新的生活。可以想象,一个人的幽居一定会如同在沙漠中独行,满目荒凉,充满绝望,内心巨大的空洞会把人吞噬掉。人生存的精神支柱,人最殷切的愿望,应该是在与别人的交流中获取丰富的生活体验,从中收获情感的源泉。与人交流,人生码头才会百舸千帆,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4.
周一海 《社区》2013,(24):53-53
微信中有一则转载的小故事。说有一次林肯亲自面试一位应聘者,后来他没录用那个人。幕僚问他原因,他说:“我不喜欢他的长相!”幕僚非常不解地问道:“难道一个人天生长得不好看,也是他的错吗?”林肯回答说:“一个人40岁以前的脸是父母决定的,但40岁以后的脸却是自己决定的。一个人要为自己40岁以后的长相负责。”俗话谢‘相由心生”,是不是心情不好,脸部肌肉就会僵硬,长期下来变得脸色阴暗,而乐观的人看上去脸部更柔和?如果希望自己不要老得太快太难看,那么从现在开始,就天天像个开心果,说不定将来就会更好看昵,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种认识有道理吗?  相似文献   

5.
《阅读与作文》2009,(11):36-37
我是一只老鼠 有一个人总认为自己是老鼠,在医生的帮助下。总算调整过来了。出院那天,他刚走到门口,突然有一只猫出现在他面前.令他目瞪口呆。 医生说,你现在你已经好了,为什么还这样? 这人说:我是知道我不是老鼠了,可猫知道吗?  相似文献   

6.
清欢 《人生与伴侣》2013,(11):18-18
认识一个男子。每次有应酬知道躲不过喝酒的时候,男子总会先吃几块饼干或面包片垫一下,因为这样可以在酒精侵袭的时候,事先保护一下身体。每次都如此,同事都知道了他这个习惯。一次,一个同事打趣他,你还真爱惜自己,看你平时也不是个细致的人,从哪里学来的这好办法?  相似文献   

7.
谁能料到     
吴水群 《可乐》2011,(7):42-43
阿贝·罗斯滕是一个有钱人,但总是乘地铁上班。他每次都与老朋友萨姆·斯坦同行,不过,他们在车上并不怎么说话,一般是各看各的报纸。一天,一个年轻人上了地铁,坐在靠近阿贝和萨姆的地方。他问阿贝:“打扰一下,请问现在几点了?”阿贝抬头看了一眼年轻人,又低头看报纸,一句话也没说。“打扰一下,请问现在几点了?”年轻人又问,  相似文献   

8.
美丽的脆弱     
我有一个朋友,假期没有像有的人那样往风景热闹的地方跑,偏偏跑到当年他插队的地方。那是一个叫做西尔根的地方,很动听也很陌生的名字。走之前,全家没有一个同意他走。是啊,都离开那里26年了,没有任何的联系,干嘛心血来潮非要去那里?  相似文献   

9.
从春到秋,算起来把他加为好友已经六个月零十天了。他发过来一朵玫瑰花:“见个面好吗?”她微微一笑:“NO。岂不闻见光死?”他发过来一个露出来六颗牙齿的笑脸:“我不是很挑剔的人。”她呵呵一笑:“死的是你。”  相似文献   

10.
阅读的姿势     
甘中利 《社区》2009,(17):18-18
朋友发来短信,向我推荐一本新书,是一名家写的,很好,嘱我有空看看。他,是我的一个文友,文字里相识的。交情甚好,也知道我爱看什么风格的书,但凡遇见了,总会向我推荐。我问:“书店可有卖?”他回道:“当然!”于是.跑去书店。打算和以前一样,先买回来,等有时间了,再慢慢看。进书店一看。人还不少呢!  相似文献   

11.
【案例一】 那天,我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突然,同在批改作业的张老师十分气愤地说道:“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得了,作业都要请人做!”只见他很快找来一位学生,不由分说地劈头盖脸一顿狠批:“你知道帮别人做作业是什么行为吗?这叫帮助同学吗?你这是拖人后腿……”  相似文献   

12.
教语文,批改作文是让教师们感觉比较头疼的。批改不仔细,担心影响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精批细改,精力跟不上,一个班几十人,篇篇细批费时费力。事实上,批改的效果又是怎样呢?笔者曾在校内做过小调查:老师批改好的作文发下来时,你是怎么做的?选项分别是:没有看,塞进书包;稍微看一看;仔细阅读老师的评语,并对照着进行修改。134名学生参与调查,选前两项的有96人,占71.6%。可见,作文批改的投入和效益,成了一架倾斜的天平。教师的劳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习作评改,有效地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呢?笔者以为,应当让孩子参与到作文评改中来,进行自评互改。  相似文献   

13.
那年冬天,他站在西伯利亚无边的寒冷之中,仰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心沉重得像装了一座大山。每年的冬天都是如此,这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而在这艰难的十年之中,他的人生也分成两部分,开始的五年是服刑,1849年他因参加一个激进的革命小组而被当局判处死刑.临刑前被改判流放西伯利亚、这五年是他最黑暗的时刻,而后被释放的他又在那里作为列兵继续服役,虽然身份改变,  相似文献   

14.
秋声 《中华魂》2010,(12):33-34
法国电影明星洛依德有一次去修车.一名女工接待了他。女工长得很漂亮,车也修得很好.这一切都吸引了洛依德。他想进一步和她接触,便对她说道:“你喜欢看电影吗?”“当然喜欢.我是个影迷。”女工回答,并说:“好了,先生,您可以开走了。”洛依德却依依不舍地说:“小姐,你可以陪我兜兜风吗?”“不,我还有工作!”女工拒绝了他。  相似文献   

15.
李敖 《社区》2013,(20):5-5
读书方法好不好,读书完全凭记忆是不行的,因为记忆会慢慢淡化。一般人一本书拿起来看完以后.再看第二本书时,第一本书就离他远了一点;看到第三本书的时候,第一本、第二本离他又远了一点;到了第十本书,第一本书已经离他十万八千里了。一个人读到第一百本书的时候,他还能记得多少第一本书里的精华?当时花时间看过。可是事后大部分忘记了。  相似文献   

16.
皮鞋与芒果     
一个富商和一个罪犯回忆他们的童年,提到了相似的一件事。 犯人说,小时候,妈妈给我和弟弟买了两双鞋子,一双是布鞋一双是皮鞋。妈妈问我们,你们想要哪一双?我一看那双皮鞋,好漂亮,我非常想要。可是弟弟抢先喊:“我要皮鞋!”妈妈看了他一眼,批评他说:“好孩子要学会谦让,不能总把她的留给自己。”  相似文献   

17.
为失败而笑     
李敖 《社区》2008,(26):23-23
有一笑话,甲问乙:“为什么这么愁眉苦脸?”乙说:“我的朋友被火车轧死了。”甲说:“难怪。你一定很痛苦。”乙说:“我当然痛苦啊,他穿的是我的西装。”这个笑话有它深刻的一面,那就是,这个乙倒是一个实际的人。他虽然无情,却很实际。碰到意外,他先检查实际的损失,这是极端小市民的境界。我们再来看看孔夫子。一个地方着火了,孔夫子只问人受伤了没有,不问马受伤了没有,“伤人乎?  相似文献   

18.
李英 《社区》2009,(17):50-51
一天.我壮着胆子,走进德国一家大商场的经理室,我说,想同经理谈生意。经理是一个中年妇女,她告诉我,我是她遇见的第一个找上门谈生意的中国人。我拿出从国内带来的景泰蓝瓶、湘绣什么的,她的态度挺好。看了看,客客气气地说:“你有公文吗?”我不明白,她说:“你代表中国政府哪一个部门?或者是哪个省、哪个市的政府部门?”我说:“我不能代表政府。”经理说:“抱歉,我们只同中国官方做生意,  相似文献   

19.
迟到的理由     
一堂成人心理咨询培训课正在进行。 一个中年男人从后门悄悄溜进了教室。他猫着腰,屏住呼吸.企图逃过老师的视线。他迟到了。 正当他弯下身子准备坐在最后一排的最旁边一个座位上时.老师叫住了他:“这位同学,请到前边来好吗?”  相似文献   

20.
一个偏远的农村突然通了火车,村民们好奇地看着一趟趟列车飞驰而过。有一个小孩特别热情,每次火车来的时候都站在高处向列车上的乘客挥手致意,可惜没有一个乘客注意到他。他挥了几天手后终于满腹狐疑:是我们村庄太丑陋,还是我长得太难看,还是我的手势或者站的地方不对?天真的孩子有些郁郁寡欢,居然因此而生病,生了病还强打精神继续挥手,这使他的父母十分担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