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20世纪初,欧洲近代考古学随着列强派往中国的考察队传入中国。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机构开始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国现代考古学正式诞生。在中国考古学诞生的过程中,商务印书馆作为出版机构,不仅出版中国传统金石学著作,同时翻译出版了欧洲及日本的包括考古学理论、考古方法论、考古成果等的考古学著作,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刘瑛 《理论界》2010,(6):128-129
中国的考古学从西方传入以来,一方面对于史料有了辨伪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人类的历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考古学应该有自身本土化的发展,也需要有所转向,适应人类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夏鼐、王仲殊作<考古学>一文检讨考古学的性质、定义、研究对象、目标和任务、理论与方法、内外部关系等.认为考古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发掘出土的人类"文化遗存"及其他相关出土物而非"物质的遗存",其目标、任务是复原历史或为"历史科学"提供科学资料.由于考古学理论、方法存在重要缺失,尤其是缺乏探讨"...  相似文献   

6.
实验室考古工作在我国产生已有90多年历史,真正快速发展则是在近20年。本文中梳理了国内外相关工作,从实验室考古或者类似概念的定义,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成果发表,工作优势与缺点挑战等方面,探究实验室考古研究的进展。实验室考古最初大多为配合考古发掘工作的文物提取,现在考古学研究比重增加,并且更多依赖于多学科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7.
美术考古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可从三个层次把握:从学科内涵而言,美术考古学研究的是古代艺术品;从与美术史和考古学的比较来看,美术考古学的目的旨在了解人类的文化史和观念史;从研究对象的特征上讲,美术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宗教色彩比较浓厚,这与研究对象的来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王维坤 《文史哲》2002,(4):146-152
从 2 0世纪初开始 ,中日学术界围绕日本平城京的模仿原型展开讨论 ,存在三种观点。其一是以日本学者关野贞先生的观点为代表 ,他在 190 7年就提出了“模仿隋唐长安城说”的新观点 ;其二则是以中国学者宿白教授的观点为代表 ,他在 1978年又提出了“仿效隋唐时代长安和洛阳的制度 ,是它们的共同点”的所谓“模仿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说” ;其三乃是以日本学者岸俊男先生的观点为代表 ,他在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否定了关野贞先生和宿白先生的学说 ,提出了“模仿魏晋南北朝都城说”的新设想  相似文献   

9.
对汉代汉族服饰色彩的考古资料进行梳理发现:汉代服饰色彩并无什么明显规律可言;汉代服饰色彩的等级性并不明显;汉代女子服色较男子的服色丰富且鲜艳;汉代组绶制度确有实行,且色彩搭配丰富;西汉早期,侍从俑的内衣衣领基本上均为红色,可能包含了为墓主人服丧服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黄晖 《理论界》2006,(5):61-62
本文从分析福柯研究历史所用的独特的知识考古学方法入手,通过考察福柯对人类社会中疯癫历史的真实再现,揭示了福柯对历史理性的颠覆和对传统历史观的瓦解。文章最后认为,福柯倡导一种否定事物的本质起源,并强调间断性和个性化的非历史主义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1.
关于北匈奴西迁的考古学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学上划分南、北匈奴文化以公元48年为准。中国新疆地区曾是匈奴活动地区之一。北匈奴西迁后仍保留较多匈奴游牧文化传统因素。从西迁匈奴人的葬俗仍可看到秦汉时匈奴的传统、礼仪和文化特质,但也有变异。  相似文献   

12.
刘永谋 《晋阳学刊》2006,15(5):65-69
作为一种知识论,知识考古学引入了话语和实践使之区别于传统的科学史和科学认识论。相对于科学史,考古学是从话语角度来看待科学的;相对于科学认识论,考古学是从历史角度来看待科学的。考古学对于传统科学史和科学认识论的改造,其目的就在于取消主体。考古学是一种无主体知识论,这直接表现为对历史连续性、真理和起源的反对上。考古学有着对知识、科学的独特理解。考古学无主体知识论对主体的否定,从根本上颠覆了现代认识论,不再属于科学认识论的范围,而是一种“反科学”。  相似文献   

13.
14.
郭沫若在甲骨文、青铜器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与他有科学的研究方法——考古学的方法密切相关。在甲骨文研究中郭沫若提出要重视地层、伴出器物的研究,对甲骨文断代有着重要启发作用。郭沫若还从考古类型学的角度对甲骨文进行研究,按字体风格不同将甲骨卜辞分为不同的王世。同时还采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青铜器进行系统的整理,从青铜器的形制、纹饰等方面出发作了开创性的研究。其所创“标准器断代法”在青铜器研究中建立了殷周青铜器研究的新体系,开创了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洛阳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偃师二里头的文化遗址和墓葬中发现的夏代青铜器是对初期青铜器的继承和发展。其数量和种类虽不是很多,纹饰也较简单,但在青铜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发掘的墓葬结构不同,出土青铜器在墓中的位置与组合也有差异。已出土的青铜酒器、容器、兵器、乐器、装饰品等,各具特点,具有重要的考古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人类学、考古学发展的历史中,李济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作者借助<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李济卷>对其中收录的三部著作及四篇论文进行了简要介绍,并结合多篇回顾性文章,重新梳理了李济先生的学术人生.  相似文献   

17.
福柯的思想在方法论上经历了一个由知识考古学到谱系学的转变,这一转变导致了他思想上的重大变革。整体上看,五月风暴的政治冲击、福柯本人的权力意志、知识考古学方法的先天缺陷构成了福柯方法论转型的原因,而谱系学方法论的提出,在考古学原有的话语分析基础上扩充出了权力与肉体的维度,使得福柯发现了权力—知识—肉体三者之间的共谋关系。  相似文献   

18.
动物考古学是研究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的学科。动物遗存的研究有助于考古学家探究古代人类与动物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影响,进而更完整地解释古代人类的栖息环境、生存对策、经济互动等不同层次的考古学问题。亚洲动物考古发展历程的回顾表明:亚洲动物考古虽然在20世纪初发展较快,但是各地区发展并不平衡;在亚洲,西亚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的总体研究层次还有待大幅度提高;亚洲动物考古在有关农业起源、动物驯化、社会复杂化以及文明进程等重大考古学问题的探究中,应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顾问 《殷都学刊》2004,(4):21-32
该文根据有关材料就李维明先生<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论文诸多疑问作以回答.  相似文献   

20.
处在中国东北史开创阶段的卫氏朝鲜 ,其政权性质与归属等问题 ,在国际学界存在诸多争论。本文就卫氏朝鲜的政权性质与归属、从青铜文化到铁器文化的考古文化学的考察、政权的灭亡与汉四郡的设立三方面作了简要的考论 ,对卫氏朝鲜在中国东北的民族与政权之间存在的基本的历史联系作了必要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