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凉山农民有“八盼”编辑同志:在建设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凉山农民目前有“八盼”一盼农业基础地位真正得到加强。中央再三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有的农民说:“要重视农业,就要拿出实实在在的硬措施来,不能时紧时松,忽...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仪式文本、敦煌文献及藏文历史典籍等资料,阐述玛卿伯热(rma-chen-spom-ra)即阿尼玛卿(a-myes-rma-chen)山神在前佛教时期作为“央拉”(g·yang-lha)的神灵身份,认为正是“央”(g·yang)的世俗概念和“恰”(phywa)神的神话体系建构了阿尼玛卿等作为丰产之神的身份,这一身份的产生与神圣王权(Divine kingship)有着深刻渊源,不同于后期其作为“菩萨”而具有求赎身份,由此揭示阿尼玛卿山神的古老性并就“央”的具体仪式和神话叙述,探究了“央”仪式与藏族牧业社会物资的密切关系,并引发了“央”与“玛纳”(Mana)、“索南”(bsod-nams)(福气)等概念的延伸思考.  相似文献   

3.
八峰──“鄂西第一村”章孟林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八峰村,是全国、全省闻名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双文明模范村”,又是由穷变富的“鄂西第一村”。这个村位于海拔400米到1440米垂直落差的大山里,在东西长30里、南北宽10多里的区域内...  相似文献   

4.
“八”和“六”,只是个数字。然而,在侗族人民心中,这个数字却作为吉祥如意、兴旺发达的象征,它预祝人们美好愿望的实现。侗族人民除婚丧嫁娶算是盛大庆典外,生活中最喜庆的大事就数建造新房、装修屋字、添置家具了。新房动工之前,工匠根据主人的大致设想和材料的多寡,进行推算,画出兰图,要求即将落成的房屋在高度、进深、开间、住室、客房、门槽以及顶部的前引阁、后挂阁这八项建筑上,都要体现出八个“八”。如高,一丈七八或二丈零八、二丈一八;进深,二丈八八或三丈一八;后  相似文献   

5.
“央”(gyang)的观念是藏族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在汉族、蒙族或别的民族中尚未发现“央”这样的概念,因此也很难找到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词,准确地将它的含义表达出来。《格萨尔》里关于“央”的描写是很多的,成为整个史诗一个很有特色的重要内容,为《格萨尔》增加了不少光彩。我认为,关于“央”的观念,与藏族先民的自然崇拜有着密切联系,具有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限于篇幅,本文不打算详细叙述史诗中关于“央”的具体描写,而着重从‘”兴”的观念与自然崇拜的联系方面,加以论述。在遥远的太古时代,当人类的祖先从莽莽…  相似文献   

6.
宗喀巴是西藏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他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对佛教在藏地的传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格鲁派(或称黄教)在西藏众多佛教派别中具有独尊的地位,究其原因,应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历史的原因,也有其成功地实行宗教改革的因素。然而多年来,人们却往往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这就是宗喀巴本人对佛教教义的一些独到见解,而其中尤其是对“缘起性空”学说所作的较为重要的发挥。正是因  相似文献   

7.
<正> 对四月八节,各种词典解说不一:有说是贵州贵阳等地“苗族的最重要节日”或“苗族的传统节日”,亦是“布依、仫佬、壮、侗、水等族的节日之一”的(《民族词典》和《中国风俗辞典》),也有说成是“汉族民俗化的宗教节日”而兼及“贵州苗、侗、仫佬、布依、水等族及川东的苗族、土家族,亦在此日过年”的(《中华民族风俗辞典》),还有径直说成是“浴佛节”或“佛诞节”的(《宗教词典》和《中国风俗大辞典》)。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些解说均各自成理,但实际上都有片面性或某种不足。笔者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形成了这么个看法:中国历史上的“四月八”节,主要是一种佛教节日“浴佛节”,从东汉开始,历魏晋唐宋,直至明清,几乎一直是盛传不衰。开始兴起于江南地区,以后流行于全国佛教区域,明清时尤以北京和西南地区为最。由于历史和民族的原因,它由汉族民俗化的宗  相似文献   

8.
见到布依族八音老人白德舟,是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马别村的万峰山上。68岁的老人口吹木叶手弹琴,正坐在那里用布依族“八音”自娱自乐。看到有外地人来了,他吹弹得愈发起劲儿,却无暇理睬我们对他的问候。他的心思都在八音里。细听之,老人的布依话渐渐变成了普通话:今日记者到我家见到我心里喜煞煞问寒问暖多关照深情更比河水宽(夸)儿……  相似文献   

9.
藏族僧侣的学位——“格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格西”是藏族僧侣的学位的总名称,即“格威喜联”的简称,意为善知识,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博士或硕士的意义。“格西”这个名称的起源很古,据《噶琼寺赤德松赞盟书誓文碑》中记载,在吐蕃时期就有赞普的子孙从僧侣中选任“善知识”学习和翻译佛教经典。15世纪初,黄教兴起后,创始人宗喀巴调整和改革了寺院组织,制定了一整套僧人学习的规章制度,“格  相似文献   

10.
“僜人”分布在我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有“西藏江南”之称的察隅县境内的额曲、察隅曲、格多曲和杜莱曲流域(“曲”藏语“河”的意思)的中印边界传统边境线中方实际控制线以内的地方。其中额曲是僜人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大约有1300人(2001年统计数)。僜人实际上有“达让”和“格曼”两个居民群体组成。僜人所操的达让语和格曼语均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僜人往往是“多语者”,如格曼人除自己的母语外,一般懂达让语,也懂藏语和汉语。  相似文献   

11.
覃庆贵  龙光华  田力 《民族论坛》2013,(6):F0002-F0002
正5月17日(农历四月初八),是苗族传统节日"四月八",名地苗族群众以各自的特色欢度这一节日。凤凰、吉首等地,更以山水实景,上演了别具一格的苗族原生态文化展演,让各地观众大饱眼福。当天上午,淅沥的雨丝挡不住大家赶歌的脚步,一年一度的中国·凤凰苗族"四月八"跳花节主会场在沱江水面及两岸举行。分会场设在山江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马鞍山苗寨、黄茅坪村等地。  相似文献   

12.
"空有之争"在佛教思想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空有之争"所探讨的问题由于涉及佛陀正义而为中国佛教广泛关注。近现代,以宗喀巴为主的藏传中观学的传入,为"空有之争"的探讨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向。根据宗喀巴的探讨,"空有之争"是通过三个核心问题展开的,包括依他起性胜义空不空、是否需要安立阿赖耶识、中观之空是否就是断灭。宗喀巴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探究,以自空与他空抉择空有之争,安立中观应成为了义正见。  相似文献   

13.
“干栏”语源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干栏”系侗台语民族传统楼居建筑,汉名“干栏”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张华《博物志》,该书指出西南地区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从侗台语族的台、侗水、黎、仡央4个语支语言材料比较看,“干栏”一名应系译自原始侗台语*Gr[]n“房子”(干栏房)一词,是个音译词,最早译自僚人语言“仡央语支”,后来用以泛称这种楼居建筑。  相似文献   

14.
江永县夏层铺镇邓家瑶族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面积种植枸杞,走发展“订单农业”之路。2000年,全村种枸杞70亩,产枸杞525万公斤,收入158万元,种植户平均收入2200元。  邓家瑶族村有103户、490人,有耕地面积644亩,是一个田多地少的自然村。近年来,由于农产品销售不畅通、价格走低等原因,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镇、村干部及时引导群众改革“水田种水稻”的传统,帮助调整产业结构。他们得知县城永阳枸杞酒厂急需开发枸杞基地, 倏与厂家联系得U厂“瑶家种仰以Jts川【却曲、什技术 忖收购”的合同、R前…  相似文献   

15.
格鲁派尼众僧团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格鲁派尼众僧团在藏传佛教僧团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其缘起于宗喀巴·罗桑扎巴大师,约在1385年以后,宗喀巴大师在热振寺后山的则岗修行时,受佛母授记在他的修行地建立女众道场,得名“三丹林”,意即“静虑洲”,格鲁派早期的女众道场由此诞生。1409年,宗喀巴大师以甘丹寺为根本道场创立格鲁派后,“三丹林”随之成为格鲁派最早的尼众僧团。格鲁派尼众僧团作为一个宗教载体或实体,有自己的特点和基本模式。本文依据文献资料并结合田野调研,对格鲁派尼众僧团的历史渊源、组织形式与分布状况,以及格鲁派尼众僧团的教法仪轨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16.
农历“四月八”,是苗族人民隆重的节日,每年这—天,贵阳市郊区各村寨成千上万的苗族兄弟姐妹们,便都穿上节日的盛装,汇集到贵阳市喷水池一带,吹奏着(竹卢)笙、笛子,尽情地歌唱,跳舞;其他民族的广大人民,也和他们一同歌舞,联欢,分享着节日的快乐。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四月八”愈来愈热闹,愈来愈丰富多彩了,它已经成为当地各族人民共同的节日。每年到这一天,贵州省、贵阳市党和政府的负责同志都要亲自参加节日活动。在节日的活动中,当地有关部门还要举办少数民族服装展览和图片展览,组织少数民族特需的商品(如银饰、花边、彩丝线等)的流动摊,设置临时性的医疗急救站,招待少数民族看电影,市民们还要组织茶水招待站等。所有这些,都是过去想像不到的事。少数民族对这些都非常感动。一支苗歌生动地道出他们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相似文献   

17.
学界关于礼物交换的研究多遵循莫斯的经典理论路径,讲求送礼与回礼的对称,注重探究礼物的神圣性,追寻“礼物之灵”的内核所在,但八坊社会日常的礼物流动在表面看来却并未完全遵循对称互惠的往来规则。在当地,送礼者着意物品样式与种类的搭配,受礼者关注其蕴含情谊和心意的表达,前者不甚期待回礼,后者不太强调多寡,故以所谓的传统礼物互动来刻画赠予者与收受者的关系似乎并不完美。深究即可发现,表象之下,八坊人实际想借助礼物流动构建的是送礼者与群体伦理间的交换脉络,由社会勾勒出的“礼数”将最终完成回礼并展现出一定的对称特征。由此出发,对礼物互惠的进一步讨论,在交换主体及社会因素上的拓展似乎成为一种必然的考虑。  相似文献   

18.
说、唱是彝族民间十分活跃的文化现象,说和唱成为彝族群众传达情感、沟通心灵、增进友谊、表现勇敢、展示智慧的一种最为普遍的文化交流方式。 一般男子演唱的辞曲称为“阿斯牛牛”。“阿斯牛牛”可以分为过年曲和婚庆曲。过年曲叫“库斯牛牛”,是在彝族过年时候唱的曲目,歌词  相似文献   

19.
“缘起性空”论是整个大乘佛教理论大厦的基石,也是以宗喀巴为杰出代表的藏传佛教的根本思想。缘起性空的基本特征是宗教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抽象思辩,但它也涉及到许多重大的哲学问题。研究这一理论,无论是对总结人类历史上的思维经验,还是深化对宗教哲学的认识都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16 42年 ,在拉萨建立了西藏地方政府“甘丹颇章” ,藏传佛教格鲁派执掌西藏地方政教权力 ,成为满清中央王朝在西藏地方的代言者。从某种程度上 ,为了自身教权利益 ,以宗喀巴大师主张效仿萨迦派和帕木竹巴派 ,一头钻进政教合一制度。拉萨四大“林”就是在这种制度上相继应运而生 ,成为格鲁派在拉萨除色拉、哲蚌、甘丹三大寺外重要的四座政教并轨大寺庙。本文就四大“林”的成因及其各呼图克图如何领受“摄政”之重要职务 ,以及各“林”之历史和历辈呼图克图的历史等问题作了初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