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4 毫秒
1.
李存娜 《学术界》2007,(1):131-140
学术评价所依据的规则,原则上是白纸黑字有案可查的“纸面规则”,但实际上却往往是由各种潜规则和纸面规则结合而生的“行动中的规则”。目前我们的学术评价之所以存在大量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评价的纸面规则偏离了学术逻辑,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各种潜规则的介入,评价行动中的规则脱离了学术方向。本文试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偏离学术逻辑的纸面规则为什么会形成并持续存在?(2)为什么偏离学术逻辑的潜规则又能够介入评价并势头不减?在分析这两个核心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改进学术评价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潜规则的内涵、特征和价值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奕 《江淮论坛》2009,(1):106-110
潜规则是游弋在社会正式规则之外、或隐或现地支配人们行为的规则,具有存在普遍性、范围私下性、尺度模糊性的特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着的大量潜规则,既有正在生长的适应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新观念、新规则,也有违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和道德要求的旧观念、旧习惯。分析和研究潜规则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春秋末期,社会失序。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孔子深刘阐述了规则(即孔子反复强调的“礼”)对恢复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孔子为完善规则体系、推动社会规则的落实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他身体力行自觉遵守规则。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孔子对社会规则的探讨,不仅在当时富有开拓性,而且是我们今天培育国民规则意识的优秀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作为惯习的潜规则——潜规则盛行的文化心理学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潜规则在静态意义上可以界定为未被察觉或不具备正当性的规则,它同时还指不按明文规则或违背公认、应然理念的行为或行为倾向,其后果是造成社会多元规则的并存与名实分离的出现.潜规则的产生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潜规则的盛行却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与民族的文化心理与行动惯习息息相关.传统文化的深层气质塑造了中国人的行动惯习,使得严格依照一元规则行事的方式难以成为社会的常态秩序形态.现代性的深度入侵虽使传统规则迅速失去正当性,但仍无法短时间内改变民族心理结构中的行动惯习.传统惯习与现代规则体系间的互不协调与搓揉震荡,是造成当下社会潜规则盛行的重要文化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要求法律即为规范社会行为之主要方式.作为一种滋生不正当利益的负面规则,潜规则的出现与蔓延会削弱法治.潜规则是一种潜伏于显规则之下,实际上支配行为主体行为方式的规则,潜规则具有其自身的运行模式,以谋求不正当利益为目的.法治视野下潜规则的产生既有历史原因、政治原因,又有法律原因、利益原因以及社会原因.从法治建设的角度看,通过法律公平分配利益、运用权力制衡压缩潜规则空间、增加交易成本,能够削减潜规则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在已有对传统乡村治理规则的认识中,乡村治理规则是一种静态的非制度规范,强调主体通过规则实现治理,但这一认识弱化了对规则本身的认识,而且遮蔽了乡村社会丰富多变的规则事实,在规则认识上有一定的限度。在“国法”悬浮于乡村的传统社会,村落依据一套内生的、富有韧性的规则体系自我治理。以“田间过水”规则为研究对象,发现自治规则具有动态性、可协商性。关系即规则,规则在关系中。过水规则因“主体间人际关系状态、水资源存量状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关系状态与水资源存量发生变化,过水规则也随之改变,这种改变源自协商。在特定的治理情境下,治理主体根据影响治理结果的要素,平等协商出一套共同接受且与治理情境相适应的规则体系,维系过水秩序。正是基于规则的“可协商性”特点,乡村社会可以内生出一套动态性的规则体系,以满足复杂多样的治理事务,构成乡村善治的秩序基础。这对当下农村进行协商治理的实践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和谐”构成了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旋律,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当下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这充分彰显了党中央把握当代中国现状的独特问题意识和全新执政理念。和谐离不开秩序,秩序的形成又离不开规则,而规则的运行又必须有公民主体的参与。一个社会必须拥有足够多的理性规则,才能有大众的自由,公民规则意识的普遍觉醒使规则权力有效运行获得了合法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基石 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这对于我们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邓小平的经济理论是基于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紧扣“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实践主题而全面展开的。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切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都必须以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本身为前提。在许多同志看来,什么是社会…  相似文献   

9.
刘学礼 《兰州学刊》2008,(7):29-32,112
邓小平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立论支点,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基础理论部分,包括邓小平对科学技术的基本性质、内在结构的论述;核心理论部分,包括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以及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论述;外围理论部分,包括邓小平对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和政策的论述。这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康凤云 《江汉论坛》2004,2(3):40-44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关系到认识邓小平理论的思想体系、逻辑结构、主要特点和理论特色。在已有的研究中,对此虽然有所涉及,但是,并未进行专门的、重点的讨论,因而就不能对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条件和思想来源问题,在邓小平理论中予以理论体系的定位,讨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其他重要的系列问题也就缺乏逻辑起点和厚重感。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提供了思想养料,是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源头活水;邓小平科学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依此判断中国社会的现代走向和历史方位,这是邓小平现代化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邓小平立足于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转折和当代世界发展的浪潮,紧扣时代主题解证中国社会发展问题,这是邓小平现代化理论形成的时代条件。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英语教学中,一些“特殊”单词的语音和拼写教学对广大英语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既然英语单词的发音和拼写差异都是以其音位规则为基础,教师完全可以用音位规则来辅助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对特殊单词的发音和拼写规律,进而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从ain’t的历史由来入手,借助英语语料库对ain’t的语法特点进行归纳,ain’t语用并非杂乱无章,长久以来已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使用模式。基于语料库的ain’t语法调查证实了非标准英语语体的研究的可行性并为之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13.
吉登斯的社会学研究 ,是以三条线索为逻辑展开对社会学方法规则的重构。一是试图解决一向困扰社会学研究的社会系统 (结构 )与个体行动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是寻求解决生活世界与社会科学专业性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 ;三是着手解决理论之间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正是通过这三条线索的逻辑展开 ,吉登斯实现了社会学方法规则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个性化网页的设计应运而生.本文从多产品(包括服务)提供商角度出发,以数据挖掘关联规则理论为基础,总结了"个性化推荐"在多产品提供商中的应用.推荐计算过程主要有四步:构建知识集;基于客户已知信息的筛选规则;对每个候选产品计算总评分;选择最终推荐产品.并指出:知识集不仅包括历史数据关联规则集,也包括业务知识集;评分可以根据具体业务选择合适的规则度量(置信度、lift值等);按照某些准则得到各候选产品的总评分;这些准则包括加权平均、最大值、最小值等;根据一些诸如评分大小等标准确定最终推荐产品.从一个例子,本文描述了个性化推荐过程.  相似文献   

15.
隐喻的翻译     
文化翻译是翻译中的一个难题,其中尤以隐喻翻译为最。在分析隐喻发展和本质的基础上,结合Newmark的观点提出六种隐喻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6.
陈咏梅  林卯 《学术探索》2012,(10):79-83
作为中国签订的规模最大、涵盖范围最广的FTA,《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原产地规则作为FTA的核心,直接决定了FTA的实施效果。由于中国拟订FTA的立法技术还处于学习阶段,CAFTA原产地规则的制定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尤其是在"实质性变更"标准上,与其他较为成熟的原产地规则相比,规定得过于笼统,无法起到优化资源配置、防止区域内利益"外溢"的作用。对CAFTA原产地规则实质性变更标准进行完善将是CAFTA寻求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哈耶克认为,自由是对人的状态的探求,在此状态下,一些人对另一些人所施以的强制在社会中被减至最小,自由是一切价值的条件和渊源。他提出了自生自发的概念,论述了自生自发秩序与组织秩序的不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内部规则和外部规则的划分,指出了内部规则与自生自发秩序相对应,就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相区别,凸现其所具有的否定性、目的独立性和抽象性。这样,哈耶克就完成了从秩序向规则的研究,最终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自由主义法律观。  相似文献   

18.
论"规范-德性-德行"动态伦理道德体系的实践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世伟 《社会科学》2005,(9):139-143
道德规范、德性和德行的实践价值,只有在三者动态作用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同时也会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得到修正,进而使道德主体接受、理解并且内化.这一动态的实践价值通过主体行为的践履将知、情、意的关系统一起来.如果德性与德行不能保持一致,则主体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就需要得到社会伦理秩序与伦理氛围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从胡适和梅光迪、任鸿隽的两次争论入手,对胡适弃文言用白话的立论依据进行了历史和理论的梳理.胡适从思考中国文学"有文无质"的弊病出发,为"白话"文学凝聚了"说法",这是一种把文学变革落实到语言形式的革新方案,但胡适把白话的"达意"直接移用到"新诗"时,混淆了"诗法"和"文法"的区分.  相似文献   

20.
寻觅了半个世纪的辩证逻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世纪是逻辑空前发展的世纪,也是逻辑大受摧残的世纪。辩证逻辑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其基本原则相当程度上是似是而非的。异常逻辑的兴起打破了逻辑一元论的成见。直觉主义逻辑是从反面来容忍逻辑矛盾的逻辑,弗协调逻辑是把逻辑矛盾局限起来使之不扩散的逻辑,它们应该是某种辩证逻辑。把思维分为普通思维和辩证思维,从而把逻辑分为普通逻辑和辩证逻辑,其目的在于否认现代逻辑是“普通思维”的逻辑,并把辩证逻辑当做高等逻辑。马佩先生没有按照逻辑的“游戏规则”建构“是逻辑的辩证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