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马书琴 《北方论丛》2016,(1):136-141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任何时代人们都追求的一个价值目标。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处于关键时期,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公正观为研究视域,去探索和体现人本质的价值性存在,自由地追求理想,真正地发展自身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实现人生的价值,丰富和发展人本质的价值内涵。这就要求在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实践活动中,以现实的人为基本出发点,根据改革和发展的新需要,坚持经济公正观的真正价值,以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意义上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公正观的视域下,对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行价值性探究,可以说既丰富和发展人本质的价值内涵,也有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公正观的最终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因其终结了传统的意识哲学而转变为实践哲学,形成了"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解决思维问题的新世界观.这种新世界观的方法论意义在于主张一种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以人的实践为原则解释世界的本质,以辩证的方法理解人类历史,又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追求来改变现存世界,其逻辑既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为本"的理论宗旨.  相似文献   

3.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价值目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追求.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入学思想,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其矢志不移的追求,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这些探索与实践在理论上获得了丰硕成果,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从而切实推进和实现着中国人民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了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及其当代意义,为了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必须首先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基本价值。马克思哲学的基本价值,在科学原则上体现为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事物;在价值原则上体现为追求人的解放、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在“批判—超越”精神上体现为改变旧世界的革命实践活动;在阶级立场上体现为关注工人阶级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在“动力—生成”论上体现为需要的全面丰富和崇尚每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在“反思—前导”上注重用先进理念引领革命实践;在研究方式与视野上体现为注重哲学与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联盟;在“体系—方法”上体现为扬弃体系,重视方法。  相似文献   

5.
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主体性为价值原则,以保障公平正义为核心,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要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共享发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理念之一,是因为共享发展理念不仅是增强社会发展动力的必然要求,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着力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难题;增加就业、重视教育,提升参与共享发展成果的能力;增加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共享发展理念助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为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推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导和思想保证.当前,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必须高举发展的时代主题;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为行动指南;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是唯物辩证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决定意识、事物普遍联系、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依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深刻领会其内涵和实质。  相似文献   

8.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不能照搬书本又不能照搬外国经验,既要呈现中国作风和气派,又要体现以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为价值诉求的生态化发展维度.基于生态化考量,通过审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轨迹及其内外生性动力机制,提炼其中的生态化因子,积蓄新的力量源泉,以此为支撑,构建其生态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突显了人的发展问题,有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切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人学基本精神,全面确认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人学价值目标,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和谐发展的社会,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辨证统一的人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为之而奋斗的价值追求。在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现实目标,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把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结合起来,把人的全面发展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之奋斗的理想境界真正变成为当前阶段的奋斗目标。但…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制度,既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共性,也有我国的个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个性,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特色,主要表现在追求社会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追求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发展状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是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意识。其关键是确立列宁提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坚持为前提,以实践为基础,发展的实质是自我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切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哲学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在政治经济学部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深化了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深化了列宁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最重要的是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发展思想。他认为,社会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真正发挥人的潜能,充分体现人的价值,创造出具有全面素质和真正自由自觉的人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最高价值追求。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性集中体现在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的论述中。在《资本论》中,他在分析地租理论时明确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伟大创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价值体现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全面发展",将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拓展为"四位一体"的崭新格局,创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科学论断,进一步夯实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物质基础,准确定位了党执政的价值取向,创新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的四个层面,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与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的有机结合。毛泽东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以“五爱”为具体行为规范,以革命功利主义为评价标准,以做“五种人”为道德目标。毛泽东伦理思想是一本历久弥新的人生教科书,在今天仍具有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社会公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的价值追求。我国改革的成就隐含着社会公正的缺失,最终原因在于对发展的理解不成熟。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是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它的价值追求是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7.
康宇 《学术探索》2008,(1):6-10
儒家道德学说具有一整套形式严谨、内容完备的理论建构,其以仁义道德的绝对价值为理论核心,形成了价值论;以德性与人性的相通为基础,形成了德性论;通过论证“德性所知”与“闻见之知”之间的关系,创造出知识论;通过论证人的本体实现,创造出目的论;为让人实现道德“自觉”,建构了教化论;为强调道德的合理性,建构了义务论。儒家道德理论的形成,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是儒家道德学说经历了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历次变迁后,仍能对国人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转型期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及其扬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我国从传统的计划型经济社会向现代市场型经济社会的根本转变过程中,部分人的精神生活遭遇到物化加剧的现实困境——片面而过度地追求物质财富,对崇高精神生活的追求却不屑一顾。以社会转型期为背景,力图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物化角度对当代人精神生活现实处境加以深刻剖析,并对当代人这种生存困境的原因及危害加以探讨和反思,最后向人们敞开一种新境界——当代人应该过怎样的精神生活,以期人们在当前的现代化进程中,在科技理性飞速发展和物质生活十分丰裕的时代,走出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转而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重新领受精神生活的真义,构筑起物质时代的精神家园,保持一个人应有的精神理念和品质,努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法律是以人为逻辑起点,幸福作为人生的终极追求和追求的永恒价值,理应成为法律关注的焦点。但由于幸福观念的扑朔迷离与人类文明中的公共领域的萎缩和人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导致幸福缺位于现代法律价值。作为"幸福"观念的承载:正义、自由、秩序,是现代法律的三大价值,而且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但幸福的替代物之所以是替代物,在于它不可能替代幸福的本体价值功能。所以,幸福本身终极的价值意义最适合作为法律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徐崇温 《河北学刊》2002,22(1):6-10
本文首先论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渊源于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 ,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赋予这些基本原理以新的思想内涵。接着 ,就对这些思想内涵的内容展开具体论述 ,指出“三个代表”以党的地位变化为立足点 ,以国际环境的变化为着眼点 ,以国内环境的变化为出发点 ,以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为最终落脚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