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人口持续向大城市及大都市圈集聚,人力资本作为核心生产要素之一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愈发关键。准确识别人口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并分析其背后的作用机理,对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产业促进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文章试图采用中国267个地级市2006~2019年的市级层面数据,研究人口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及其背后的人力资源匹配中介机制,为人口集聚的产业促进效应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注解。通过构建“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人口集聚能够促进产业升级;以人力资源匹配为中介变量,更加印证中国人口集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背后是人力资源匹配在发挥中介效应。通过发展阶段-区位双维度分位数回归进行异质性检验发现,不同地区在不同产业发展阶段人口集聚对产业升级的促进效应特征不一,在东部呈现非对称的“V”型趋势,在中部由正持续减弱为负,在西部则由负转正不断增强;按高校数量分组进行异质性检验发现,在教育密集区人口集聚的作用不显著,但在非教育密集区存在显著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2014~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和验证平台经济发展对多层面就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平台经济发展对产业、行业和技能层面就业结构有显著影响。(2)平台经济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存在“U形”关系。拐点前,平台经济显著降低了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就业的比值、高技术行业就业占比及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者就业的比值;拐点后,显著提升了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就业的比值、高技能行业就业占比和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者就业的比值。(3)平台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存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产业结构升级和人力资本存量在平台经济影响就业结构的机制中起中介作用。文章认为,应合理促进平台经济发展,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配置,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建设多元化包容的人力资本关系,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2012、2014、2016和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分析了数字技术对农民工劳动收入和福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技术显著提高了农民工的劳动收入和福利水平。数字技术引致的收入提升在农民工群体内部具有技能偏向型特性,而在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维度上,农民工劳动收入和福利水平的提升尚未呈现出显著差异。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分组检验结果表明,综合禀赋水平高的农民工劳动收入提升幅度更大。数字技术通过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等渠道影响农民工劳动收入和福利。文章认为,当前应深化数字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农民工劳动收入和福利水平。同时,着力提升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劣势的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以缩小农民工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复杂,新就业形态层出不穷,数字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加速器”对推动劳动力就业意义重大。本文利用2013-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基础建设、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公共服务数字化4个维度衡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总体上,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创造效应要大于替代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第一产业就业的负向影响显著,对第二产业就业的线性影响不明显,对第三产业就业的促进作用显著。第二,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存在“U”型关系。具体表现为对第一产业就业影响呈现正“U”型特征,对第二产业就业影响呈现倒“U”型特征,即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推动第一产业就业先减后增、第二产业就业先增后减,进而推动就业结构向高技术、高技能方向优化。第三,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人力资本存量和科技创新发展在数字经济影响就业的机制中起到中介作用。推动数字经济做强做大做优,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弥合区域数字鸿沟,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加快数字化创新步伐,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返乡创业试点政策推动了中国乡村从“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型,是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之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文章将返乡创业试点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11~2020年中国2 045个县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返乡创业试点政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返乡创业试点政策能够显著促进乡村振兴,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渠道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返乡创业对乡村振兴的促进效应在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原国家级贫困县域较为显著,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非贫困县不显著。据此,文章建议继续推进和完善返乡创业试点政策的支持体系,引导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等群体返乡创业,更好地服务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6.
以血缘和亲缘为基础的宗族文化是中国乡土社会的主要文化特征,宗族文化不仅在流出地产生深远影响,还在流入地持续影响着流动人口的行为决策。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2017)数据,使用Probit模型考察宗族文化对流动人口创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出地宗族文化显著提升流动人口创业概率,其通过形成家乡社会网络和构建社会信任模式影响流动人口创业决策。进一步研究发现,宗族文化促进流动人口选择生存型创业,但是会损害机会型创业者的创业效果,城市正式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宗族文化的作用。应利用家乡网络社会组织平台,构建超越宗族内部信任的一般信任文化,积极探索建立中国传统文化和正式制度优势互补的作用机制,帮助流动人口进城创业并实现创业效果。  相似文献   

7.
人力资本梯度升级是指人力资本由低至高逐步跃迁的高级化过程,其可能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作用于经济增长。利用2000—2015年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梯度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梯度升级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效应,第三梯度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促进效应最强。人力资本梯度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时间和地区异质性:随时间的推进,人力资本梯度升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逐渐增强;东部和高经济发展地区人力资本梯度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要高于西部和低经济发展地区。基于以上结论,为推动经济长期增长进一步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数字乡村建设既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方面,也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研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基于2018~2020年中国817个县域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乡村建设对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既能促进提升农村居民相对收入,也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显著推进了西部地区共同富裕进程。分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乡村建设促进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积极效应在县级市中要大于非县级市。分维度异质性分析发现,乡村经济数字化以及乡村生活数字化对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乡村建设驱动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渠道,意味着数字乡村建设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来提高农村居民的相对收入,收敛城乡收入差距。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乡村治理数字化门槛,跨越门槛值后,数字乡村建设弥合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更大。由此,在持续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在西部地区纵深发展的同时,应重视数字乡村建设差异,搭建区域共建协作机制,兼顾其均衡发展,建立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共同富裕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数字乡村治理能力,以良性数字乡村建设促...  相似文献   

9.
劳动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区域错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基于效率损失测度法定量测算了各省劳动力资源的平均素质水平和考虑劳动力素质后的劳动力利用效率,发现当前中国存在着劳动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区域错配问题,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平均素质显著高于东部地区,但劳动力利用效率却低于东部地区。这主要是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慢、产业结构升级相对滞后,不能为高素质劳动力提供充足与适合的工作机会。解决劳动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区域错配问题,将是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益思路之一。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人口红利转变的视角,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研究时段内,数字经济总体上并未引发生产率悖论问题,不仅加速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且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收敛。(2)数字经济赋能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强化效应主要源自产业数字化及其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3)从劳动力就业的角度来看,数字经济产生的就业创造效应和就业替代效应可以通过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收敛。(4)伴随人口红利的转变,数字经济对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单门槛效应,当人口红利水平越过门槛值后,数字经济赋能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强化作用呈现出明显的边际递增特征,即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消解人口红利衰减对劳动生产率收敛的潜在冲击。文章认为,在人口红利转变的现实背景下,数字经济发展在抬高劳动生产率收敛水平的同时,也能促使区域劳动生产率加速向自身平衡增长路径上靠拢,从而有利于推动区域实现高质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背景下,数字金融能否助力回流农民工收入增长,发挥数字金融普惠式作用,仍需深入探讨。本文基于数字普惠金融市级层面指数,结合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分析不同就业选择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回流农民工收入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影响回流农民工收入,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每提高1%,回流农民工收入增长0.132%。且创业收入高于被雇佣收入。(2)个体和家庭变量、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特征和地理特征均对回流农民收入变化产生影响。数字普惠金融三个维度指数(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及数字化程度)均能显著提升回流农民工收入。其中覆盖广度影响更显著。(3)空间异质性分析显示,我国东部地区、南方地区、华中和西南地区及经济相对发达的一线、新一线及二线等地区回流农民工收入受数字普惠金融影响更显著。(4)中介检验结果可知,数字金融能通过地方金融资源动员能力、社会网络及回流农民工职业选择等方式,影响回流农民工收入。本文研究可为现阶段数字普惠金融提高回流农民工收入,改善地区创业和就业金融环境提供相关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耀森 《西北人口》2012,33(2):53-56,62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互动关系。本文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趋势的基础上,运用协整检验和广义最小二乘法测算了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程度,计算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研究发现,重庆市第一产业产值与其就业人数之间不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其产值增长的同时并未带动就业人数的增加,反而对本已存在的剩余劳动力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第二和三产业对促进就业量的增长均具有积极作用,但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大于第二产业。  相似文献   

13.
焦娜  刘辉 《人口与经济》2024,(2):104-123
优化劳动力市场的性别结构对中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20年CFPS六期的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创业的性别差异问题,结果显示,中国男性创业比例持续高于女性,但这一差异逐期收敛。应用广义倾向得分匹配(GPSM)和工具变量法控制同群效应的“反射”问题。分析认为,同群效应不仅对创业活动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而且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是不同的。从不同世代的角度来看,同群效应对个人创业行为存在代际传递效应和性别趋同性,女性创业受到母亲行为的影响更大,男性创业受到父亲行为的影响更大;从同世代的角度来看,女性创业主要受到同群女性创业行为的影响,男性创业主要受到同群男性创业行为的影响,且同群效应对女性创业的影响大于男性;同群效应对个体创业概率的影响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非线性特征,因此,同群效应对创业活动的正向作用是短期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生存型创业中,同群效应对女性创业的影响显著大于男性,在机会型创业中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主导型行业中,同群效应对女性创业的影响显著大于男性,而女性主导型行业中,创业的同群效应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控制了人口流动导致的自选择问题后,研究结论仍然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数字经济影响产业升级与就业调整的理论分析,利用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的统计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产业升级与就业调整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不仅能够推动产业升级,而且有利于提升就业水平。在产业内,数字经济能够提升高技术制造业的就业占比,同时减少低技术制造业的就业占比,劳动力由低技术部门向高技术部门转移;在产业间,数字经济有利于提高第三产业就业占比,降低第一、第二产业的就业占比,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数字经济显著提升高学历劳动力的就业占比,不利于低学历劳动力就业。当前产业升级与稳就业总体能够协同推进,但存在短期的失业问题,公共政策应注重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提升劳动力的数字技能,保障低学历失业群体的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人口学因素分解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影响做阶段性分析,得出结论:改革开放初期,年轻的就业人口结构为产业结构演进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的劳动力优势明显,劳动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但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粗放式的产业发展形态和对年轻廉价劳动力的依赖与劳动力老化的现实形成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产业结构的演进;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劳动力素质尤其是老龄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使得这种延缓作用大大减弱。当前阶段我国的产业政策、经济发展方向与人口变化趋势相契合,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老龄化带来的副作用还将不断减少。对于人口老龄化我们无须过度悲观,但也不能盲目乐观,现阶段更重要的任务是对产业本身进行优化升级。企业应改变用工模式,调整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利润增长;政府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现代制造业、服务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抓住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机会,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延伸产业价值链,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是我国“十四五”期间的两大重要目标,数字经济如何助力高质量就业实现?文章基于工资议价视角,从理论上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影响,并使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借助OLS和Ⅳ-2SLS等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发展能够促进劳动者就业质量提升,提高了劳动者就业稳定性、就业收入水平和权益保障水平,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后仍成立;第二,机制检验发现,社会就业机会增加与信息搜寻成本降低是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劳动者就业质量的两个重要渠道;第三,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者就业质量的促进效应存在个体异质性,对农村户籍、高受教育水平以及使用移动上网的劳动者群体更显著,但不会对依靠亲属、朋友或熟人介绍寻找工作以及无法上网的劳动者就业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陈立泰  王鹏 《西北人口》2012,33(5):41-45,52
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用中国28个省市1990—2010年的数据,检验了财政支出对服务业就业和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从规模上看,财政支出对服务业就业和增长具有正向效应,地方支出的作用弹性大于中央支出。从结构上看,中央支出对服务业就业具有一定挤出效应,与服务业增长具有微弱的正向关系,地方支出在就业和增长两方面都有促进作用。但是,地方财政社会保障类支出缺陷,对服务业就业和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为调整产业结构适应产业转移新形势,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中央财政应增加社会保障和跨区域协调建设支出;相关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扶持适宜的服务业,来增加就业促进增长,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8.
风险偏好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创业的影响如何?本文基于2009年的农村—城市移民调查数据(RUMIC 2009)中的城镇居民住户调查(UHS)和农民工住户调查(MHS),研究了风险偏好对创业选择在性别与教育上的异质性影响。结果发现,总体上,风险偏好度显著提高创业概率,但只对男性、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初中、大专学历的群体有显著影响,而对女性和其他学历的群体均没有显著影响;只有在风险偏好度提升较大时,影响才显著,并且提升越大,影响越大。因此,政策制定者应对不同性别和教育水平的群体设计不同的创业促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文章使用1990~2020年宏观数据,对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状况进行测度,继而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有所收窄,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均对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产生显著影响,其中,第一产业影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小。分因素看,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和老龄化程度加深会加剧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失衡,且作用依次递减;而城镇化、市场化、投资与消费增长和科技进步会改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失衡状况,且作用依次递减。文章认为,要化解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须以解决第一产业劳动力冗余及配置低效为突破口,抓住“十四五”时期乃至2030年前后的关键时间窗口期,科学分析,综合施策,充分发挥有利因素作用,最大程度扭转不利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探究了数字经济对劳动者职业流动及其收入回报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概率,还有效提升了职业流动后的收入回报。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女性、农村户籍和低学历劳动者的职业流动及其收入回报的影响更加显著。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拓宽就业信息获取渠道、促进灵活就业和推动产业结构服务化转型三个途径,影响劳动者职业流动及其收入回报。文章以职业动态转换为切入点,拓展了数字经济对劳动就业影响的研究视角,为数字经济背景下畅通职业流动渠道,推动劳动力转岗提质就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