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度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1980-2006年期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度分析。并与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协调状况对比后,得出了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程度低,且处于产业结构剧烈变动之后的恢复阶段的结论。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耀森 《西北人口》2012,33(2):53-56,62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互动关系。本文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趋势的基础上,运用协整检验和广义最小二乘法测算了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程度,计算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研究发现,重庆市第一产业产值与其就业人数之间不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其产值增长的同时并未带动就业人数的增加,反而对本已存在的剩余劳动力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第二和三产业对促进就业量的增长均具有积极作用,但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大于第二产业。  相似文献   

3.
作为影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及二者关系的重要因素,数字基础设施的广泛应用能否矫正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本文采用“宽带中国”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利用中国284个地级市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加剧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这一结论在控制了潜在的内生性之后依然成立,并且通过稳健性检验。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的广泛应用有助于推动就业结构高级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但由于人力资本提升、劳动者技能调整的速度滞后于数字基础设施应用过程中技术扩散及其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供需不匹配产生的劳动力错配加剧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目前,数字基础设施带来的加剧效应大于矫正效应,可能造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更加严重。据此,本文建议政府加快配套的制度建设,促进教育改革跟上数字技术变革、强化数字基础设施的包容性供给、深化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1999~2019年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来看,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与就业结构显著负相关,但因城市规模的不同而呈现一定的差异。(2)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对中小型城市的就业结构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对大型和特大型城市的就业结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对东部地区城市就业结构的正向影响随着城市规模扩大而增大;对中西部地区就业结构的影响仅在特大型城市显著为正,而在小型、中型和大型城市为负,但随着城市规模扩大而不断减弱。文章认为,要注重提高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并依据城市规模的差异而有所侧重,以促进就业结构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值和就业在增长的同时,就业弹性出现了下降,就业结构调整落后于产业结构升级,经过研究上海市就业结构出现了明显好转,就业偏离度明显缩小,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同时本文还构建了三次产业生产要素投入模型,分析了当前资本和劳动投入对经济总量的影响,指出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原则是:全面统筹就业和产业发展,逐步打破流动障碍,实现产业规模效应,发挥区域优势。具体做法是突出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服务、淡化制造业、淘汰落后产业、明确中心城区和周边各区县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及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学刊》2015,(5):85-93
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是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对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应用相关系数和结构偏差系数定量化研究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协调程度,结合现阶段我国劳动力和经济增长的需求提出协调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策:保障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自由流动,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要协调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要促进三次产业内部行业的立体化。  相似文献   

7.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充分就业,需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二者相互协调.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化路径和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使用结构偏离度指标可知,甘肃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各产业容纳就业的能力在减弱.为实现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协调,需要采取相应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王军 《人口学刊》2013,35(5):5-14
文章提出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多层次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分层模型来研究生育政策和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对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影响。研究发现,即使在控制妇女个人和家庭特征、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情况下,生育政策对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仍然有显著影响,生育政策越严格,出生性别比失衡越严重。研究还发现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对出生性别比失衡有缓解作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的增加都可以减缓出生性别比的失衡程度。不考虑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容易低估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加剧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2014~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和验证平台经济发展对多层面就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平台经济发展对产业、行业和技能层面就业结构有显著影响。(2)平台经济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存在“U形”关系。拐点前,平台经济显著降低了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就业的比值、高技术行业就业占比及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者就业的比值;拐点后,显著提升了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就业的比值、高技能行业就业占比和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者就业的比值。(3)平台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存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产业结构升级和人力资本存量在平台经济影响就业结构的机制中起中介作用。文章认为,应合理促进平台经济发展,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配置,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建设多元化包容的人力资本关系,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刘丹  张兵  徐孝昶 《西北人口》2012,33(5):19-23,28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与否,对经济发展和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其次,引入结构偏差系数、劳动生产率系数及就业弹性等指标,量化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的程度;最后,着眼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议扩大就业的总体思路为:"保持增速、优化结构、畅通流动"。  相似文献   

11.
广东人口就业结构状况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彭启鹏 《南方人口》2005,20(1):32-40
本文以 2 0 0 3年人口劳动就业统计数据为基础 ,结合产业结构的变化 ,对广东人口就业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对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数据一致性是反映人口普查数据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文章以第三、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充分考虑人口死亡因素,比较同一出生队列人口在不同普查年份的人口规模,以此对人口普查数据一致性进行检验。研究中主要有三点发现:一是分时期进行分析,在"三普"至"六普"的28年间,九成以上出生队列人口存活率大于1,发生正偏离现象;二是对四次人口普查中的相邻两次普查依次进行比较,普查时处于0~90岁的91个出生队列人口偏离量逐渐增大,偏离率渐次上升;三是分性别来看,1982~2000年出生队列人口偏离程度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相当数量的出生队列人口出现系统性正偏离,表明在人口普查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人口漏报、人口重报或死亡漏报。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相关理论对甘肃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日趋减弱,就业难问题依旧严峻。此外,甘肃省三次产业结构与其对应的就业结构的发展集中体现为不协调。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的潜力巨大;第二产业并没有因为拥有巨大的就业空间而接纳更多的劳动力;第三产业成为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但在现有的状况下,未来接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目前出现的就业难主要是因为劳动力技能与产业升级不相适应,造成结构性失业。民工荒并不是劳动力资源枯竭的信号,而是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存在巨大偏差造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李青  王娟  徐崇志 《西北人口》2010,31(4):107-111
本文以新疆南部兵团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口规模、农业人口、就业人员数及就业人员产业结构的系统分析。了解人力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就如何妥善处理协调人力资源、经济结构与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有针对性的可行建议。主要结论:(1)南疆过低的人口比例不利于团场小城镇建设,更不利于发挥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威慑“三股势力”的重要作用和劳动力的资源储备。(2)南疆兵团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不很匹配.阻碍了农村刺余劳动力的转移。(3)南疆兵团就业结构中一产就业人数比重偏大。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新疆南部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  相似文献   

15.
文章使用了1997~2007年中国服务业外包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及工资水平等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对外服务承接和对外服务发包对中国就业结构及工资水平的影响。作者发现总体上服务外包对就业结构和工资水平存在正的净效应,其中对外服务承接影响更为明显。国际服务外包对各产业就业与工资水平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会制约国际服务外包的就业扩展效应。作者认为,只有消除劳动力产业间自由流动的各种制约因素,才能更好地发挥国际服务外包的就业扩展效应。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经济增长的内生化视角,围绕高等教育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三者的辩证关系,基于MRW模型验证"三结构"之间逻辑关系,并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和门限值回归的方法,检验"三结构"之间实际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三者表现出不同的传导关系,即在经济增长的低级阶段,以产业结构调整的"拉动"为主,到经济增长的高级阶段以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推动"为主.高等教育结构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结果表明,高等教育结构对于第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比例的下降有促进作用,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呈弱负相关.如果高等教育结构充分发挥对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的作用,则高等教育需要从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过渡.对传导机制的测算结果显示,2001-2013年产业结构到高等教育结构的传导时滞为8年,从高等教育结构到产业结构的时滞为6年.  相似文献   

17.
韩燕  胡强 《西北人口》2012,33(3):121-123,129
本文从人口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及城市化水平的演进趋势入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人口就业结构与城市化水平、人口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层次的提升对于我国人口就业结构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1~2019年我国27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发现“一带一路”倡议能够直接提升就业质量,同时就业结构优化能增强“一带一路”倡议对就业质量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政策效应具有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性,相比“一路”地区、内陆地区和东南地区“,一带一路”倡议对“一带”地区、边境地区和西北地区就业质量的提升作用更强,且就业质量在空间上存在内生交互效应。扩展性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第三产业的“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对第二产业的“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对第一产业的“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有不利影响。上述研究结论有助于从多方面理解“一带一路”倡议于就业层面上的影响,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诸多有益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结构研究——河北省情况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结构合理转变是有效利用劳动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也是优化生产结构、经济结构的基本前提。为此,本文以河北省为例拟对劳动力的三次产业结构转变特征、趋势和优化劳动力配置的战略对策进行研究,为优化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从人口抚养比到社会抚养比的探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人口红利"的存在与否,并不单由人口年龄结构决定,还受人口规模、人口素质、就业结构、生产与消费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于是作者在对人口抚养比进行标准化的基础上,引入"标准消费人口"的概念,对不同年龄结构人口的消费状况进行统一,同时考虑不同产业的劳动人口就业率和产业之间的产出差异,并将标准化后的抚养比称为"社会抚养比".研究发现,标准化后的实际抚养比很大程度上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