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劳动力市场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体制转轨,作为三大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渐发育.本文首先提出我国劳动力市场主要指标体系,然后探讨劳动力市场地域分异规律,进而分析失业率和工资收入区域差异的形成机理.最后,提出缩小劳动力市场区域差距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米瑞华  杨昕 《西北人口》2017,(6):93-103
人口空间分异可充分反映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和市场自由竞争结果.采用Moran's Ⅰ指数、空间分异指数、空间插值等方法,研究了关中城市群人口空间分异格局.研究发现关天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及次核心城市劳动人口聚集,文化程度高且劳动报酬高,但少子化问题非常突出;农村等较不发达地区仍具有温和的子女数量和性别偏好,且农村地区的贫困老龄化特征非常明显.家庭成员在收入和公共服务差异等推拉力作用下,基于迁移成本和预期收益作出迁移决策,最终导致了经济区内能力依存的迁移行为和人口空间分异的加剧.研究认为应密切关注大城市超少子化现象和农村贫困老龄化现象,大城市政府应研究和预案人口快速集聚可能带来的潜在经济风险,向被动承担人口负外部性的农村和中小城镇以合理的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及解释其成因,对合理制定人口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时空角度探讨山东省人口老龄化进程,构造模型分析老龄化空间分异变动的制约因素,采用两种分布比较方法定量研究各制约因素的影响程度,最终揭示老龄化程度区域差异扩大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山东省老年人口比重出现极化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口自身的惯性作用,包括人口年龄结构和出生率的共同作用,此外还受到经济社会诸多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4.
徐建 《西北人口》2008,29(5):17-21,26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已经成为多个学科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上海为例,用较为全面的数据,分析了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认为上海已经出现了社会空间分异,并有极化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文章就不同社会阶层混居的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是我国新型城镇化中一个独特的"移民群体",经济制约、制度限制、心理排斥等因素固化了其城市融入,是被动城镇化、内卷化的。本文在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与实地访谈的基础上,从经济融入内卷、社会交往内卷、制度参与内卷与心理认同内卷四个维度共计21个变量,构建"内卷化"综合测度指标体系;通过特征变量法、利考特量表法、二值变量法将原指标量化,以主成分分析法、Kaiser标准化正交旋转法得出"内卷化"测度函数模型,并运用GIS统计法评价西安市农民(工)城市融入内卷程度空间特征,研究表明西安市农民(工)城市融入"内卷化"程度空间差异明显:总体上看,"内卷化"程度由中心向四周逐渐递减,并与区域内消费水平呈正相关,整体上呈现"圈层"结构;南北方向"内卷化"程度高于东西方向;城东与城西其内卷程度由城中向两边逐渐递减,呈稳定趋势,区域内"内卷化"程度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均匀。  相似文献   

6.
文章综合运用DEA-Malmquist模型、可分解的泰尔指数和空间(传统)计量模型研究2002~2017年中国居民健康生产效率的动态演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7年中国居民健康生产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值分别为0.696、0.849和0.807,全要素生产率年均下降0.5%;八大综合经济区居民健康生产效率表现出空间非均衡性,区域间差异是造成居民健康生产综合效率差距的主要原因,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差异由区域内差异主导;人口密度和居民受教育程度提升对居民健康生产综合效率有正向影响,医疗保险参保比例对居民健康生产效率有负向影响;城市化率对居民健康生产率变动有正向作用,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比例对居民健康生产率变动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完善中国创业政策体系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业对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容量,推动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在探究国外创业政策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中国创业扶持政策的现状及其缺陷,从创业融资、创业服务、创业集群、创业教育和创业文化5个方面提出了完善中国创业政策体系和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8.
9.
文章通过构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7~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合成单一化指数,刻画各省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计图、Dagum基尼系数对其分布动态演进过程、地区差异及来源进行探析,借助变异系数法、空间杜宾模型和MLE估计法揭示其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均呈稳步上升态势,但全国与中部区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梯度效应,具有多极和两极分化现象,而东部和西部区域则均不存在明显分化现象。(2)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及区域间差异均呈减弱趋势,其中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贡献占比最大,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贡献占比较小。(3)全国整体与三大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差异演变趋势既存在σ收敛特征,也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且都在β收敛中呈现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依据研究结论,文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易成栋 《南方人口》2004,19(3):58-64
在我国加速城市化进程中 ,非正式迁移的农村人口已经在城市工作、定居 ,成为城市常住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具有长期定居倾向。我国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依然存在。转型阶段的制度安排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住宅市场、城市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对非正式迁移的农村人口的社会排斥 ,并导致非正式迁移的农村人口边缘化 ,成为弱势群体。社会排斥通过住房表现出来 ,导致非户籍迁移人口与市民的居住分异。通过武汉市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实证研究表明 ,与市民相比 ,非正式迁移的农村人口住宅的数量少 ,质量差 ,产权情况不同 ,存在空间隔离和社会分异 ,证明了社会排斥的客观性。我国应进行与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相应的制度创新 ,平等对待非正式迁移的农村人口 ,将其融入市民社会 ;住房政策应在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的结合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集聚收益与成本角度探讨城市人口规模的空间演化机制,并采用含有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和流动网络权重的空间自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不同层级城市人口规模的空间演化路径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不同层级城市人口规模演化路径均表现出显著的收敛增长特性,且1类大及以上城市的收敛增长系数最大,2类大城市和小城市系数大小相当并居中,中等城市的系数最小;工资、 第三产业发展、 教育、 医疗水平是促进人口规模增长的主要收益因素,环境污染强度是抑制人口规模增长的主要成本因素.  相似文献   

12.
拐卖儿童犯罪与民间抱养活动是中国儿童非正常迁移的主要途径,已引起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基于从公益平台获取的数据资料,探究两类非正常迁移的时空分异格局与综合机制。研究发现:拐卖迁移的男童远多于女童,抱养迁移则相反;被拐儿童主要集中在1~6岁,抱养儿童则以0岁为主;非正常迁移以乡村家庭之间的流动为主;迁移在时间上呈现"中段高发,首尾低发"态势,明显受灾害等特殊事件及政策法规调整影响;在空间分布中,四川和河南是儿童非正常迁移的高发省份;在迁移路径上,拐卖表现为从西南地区流入中东部地区,抱养则以省内跨市流动为主。中国儿童非正常迁移受地区差异梯度力的影响,被其他"两方"干预从而在"三地"流动,最终完成被动的、无意识的迁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学生创业动机的模型建构与测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法,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心理结构,提出自我实现、追名求富、社会支持和家庭影响四因素模型.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大学生创业动机的结构模型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运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探讨了创业动机与人口学变量之间的关系.文章最后对大学生创业动机的结构与内容进行讨论,得出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结论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将空间因素纳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框架,对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概括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和空间误差模型,对各要素影响作用的方向和大小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得出综合结论和政策建议。除老龄化惯性、人口增长以外,首次对人口老龄化区域溢出机制进行了重点阐述。我国人口老龄化区域溢出作用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影响显著,这一发现从空间维度拓宽了研究视野,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六普”资料,对中国流动人口在地级区域层面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进一步对流动人口的空间集聚状况进行研究,在分析过程中着重对比了“六普”与“五普”的差异、省内流动与跨省流动的差异.研究结论如下:(1)从分布特征看,“六普”流动人口的分布集中趋势尤为明显,一些重要的人口流入地的流入强度表现出“强者更强”的特征.(2)从空间集聚状况看,显著热点城市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五普”相比,中国流动人口集聚地最显著的是长三角而不是珠三角.(3)对比跨省流动人口和省内流动人口,跨省流动人口规模在空间上呈现出“东南沿海集中连片、中西部一枝独秀”的特点,在东南部沿海地区跨省流动人口规模呈现出现明显的圈层结构;省内流动人口分布相对均匀,中西部地区城市的省内流动人口数量要远大于跨省流动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16.
人口流动的一个典型化事实是绝大多数微观个体向特定地区流动导致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即发生人口集聚现象,同时这些特定地区的经济集聚特征明显,人口集聚和经济集聚形成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本文以2000年至2015年我国省级常住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数据为样本,根据空间四分位图和莫兰指数识别我国人口和经济分布的空间特征,分析人口和经济集聚地区的同一性情况;利用不均衡指数测算我国人口和经济分布的协调性。研究发现我国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一直呈集聚状态,经济指标的莫兰指数数值更大,经济集聚的程度要高于人口集聚,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19个省份的空间相依类型相同,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省份相互临近,各省份人口和经济比重的匹配度非常好,东、中、西三大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匹配度在持续地优化提升,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具有显著的空间一致性。应通过弱化户籍制度、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重视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来促进人口和经济集聚,提高人口经济集聚协调性。  相似文献   

17.
18.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户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户代际结构的分布则能从直观上认识家庭户结构。本文基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分代家庭户数据及相关资料,以空间自相关分析为基础,对五普数据中的分代家庭户比例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其空间分布特征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为了进一步研究这种空间分布,采用GIS方法得到分代家庭户比分布图,分析发现:二代户仍然是中国家庭户的主要模式;不同地区分代家庭户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差异,北方地区的二代户比例最高;三代户与四代以上户分布特征相似,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分代家雇户的分布与绎济发展水平、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人口计生委如何在把工作放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大背景中,建立与“两个转变”相适应的运转顺畅、反应敏捷、优质高效的工作新机制。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树立执政理念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