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依法治国指的是依法而治 ,而法治则是指法的统治。依法治国强调法制完备和法律服从 ,法治的要素则包括法律的善良性原则、政府权力的限制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以及保障基本人权的原则。要实现由依法治国向实质法治的转变必须实行有限政府、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法治文化和加强法治教育 相似文献
2.
论党的执政方式向依法治国的根本性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治国”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执政方式和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重大转变。我国在 1 978年以前没有提出依法治国方略的原因是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缺乏依法治国的社会需求和动力 ,长期以来形成了依靠党的政策办事的习惯定势 ,旧中国给人们留下的封建专制传统较多 ,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适应执政方式向依法治国的转变 ,应当从多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的十五大,我国逐步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要实现依法治国的方略,必须增强法治意识,更新法治观念,树立法律至上的意识、积极的守法意识、正确的权利与权力关系的意识。 相似文献
4.
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类型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海泉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4):17-19
法治建设在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呼声中得到了一致的认同,但由于我国传统和现实的因素制约,在建设法治类型上产生了分歧。在借鉴西方法治建设的同时,我国的法治建设需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兼顾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的目标,推进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6.
从依法治国的涵义出发 ,分析人治、法制和法治之间的关系 ;探讨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提出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几项措施 :依法治国首先要有良法 ,依宪治国是根本要求 ,关键是依法治权 ,健全监督机制及培育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7.
李先波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
法治环境是法治在一国得以实现的社会条件的总和。政治的民主化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经济的市场化是实现依法治国的经济基础;理性文化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8.
张瑶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25-3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这深刻表明,法治精神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战略目标必不可少的精神基石。但由于受封建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法律运行的失调以及法治宣传的重心偏离等长期影响,在我国法治精神缺失的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为了能够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切实做到民主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就必须加快培育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以此促进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9.
高中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46-153
自回归以来,围绕香港法治实践的激烈争鸣,可简约为"法治一元论"范式下的形式法治主义者与实质法治主义者之间的博弈。"法治一元论"难以准确地解读法治发展的基本规律,不利于凝聚港人的法治共识。依循"法治二元论"范式下的香港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二元发展路径,既可有效地调和相互冲突的法治观念,又能确保香港法治的良性发展,维护香港的长期繁荣与稳定。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五大确定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一个崭新发展时期。在我们这个法制基础极为薄弱的国家中如何依法治国、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图从依法治国的理论渊源、历史必然性及实现基础方面进行探讨,以利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1.
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创新和完善 ;分析了法治与德治的区别与联系 ,指出法治与德治的相结合是由二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 ;介绍了中国古代传统治国理念中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合理思想 ,指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对中国古代治国传统的批判继承 ;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中 ,必须始终注意法治与德治的紧密结合 ,二者并举 ,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2.
论法治与德治的相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创新和完善;分析了法治与德治的区别与联系,指出法治与德治的相结合是由二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介绍了中国古代传统治国理念中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合理思想,指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对中国古代治国传统的批判继承;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中,必须始终注意法治与德治的紧密结合,二者并举,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3.
彭中礼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1-97
降低维稳成本,有序化解矛盾的基本方法是法治。在化解社会矛盾过程中,应以合法处置为中心,适当运用合法合理的策略,采用多元方式,遵循法治原则和法治精神,处理社会矛盾和纠纷,达到既恰当解决社会矛盾,又实现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的目的。社会矛盾化解采用法治方式,实际上所指的是要在现有法律框架范围内,全面考虑各种法律的适用关系,整体把握法律的运行,从而化解矛盾。 相似文献
14.
朱俊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3):128-135
国内法治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再研究亦非常重要.文章认为,法治研究在当代中国有三种方式,一是扬弃方式,通过重述或比较的方式研究西方法治理论;二是历史方式,研究法治理论在古代中西方世界的发展以及在近代中国的生长历程;三是理论方式,从法治概念、标准、意义、路径、思维、理论体系等方面入手,建构立基于中国的法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鄢圣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4)
为了研究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通过文本细读法细致检视了老子关于权力"以知治国"(恃理性治国)偏好的论述,挖掘了老子"不以知治国"的主张,认为老子发现了掌权者有理性主义的天然偏好;在老子看来,对治道的任何一种表述都不可能是治道本身;政府的理性对它所治理的社会具有恒定的无知性;对已成大患的"问题"宜采取"顺势疗法",但最好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从一开始就给民间给个人以足够的自主空间. 相似文献
16.
关于经济法产生的理论,学者的分析多集中于经济法产生的经济与社会基础,而较少论及甚至忽略了其思想基础。法律精神是法律制度的核心。在经济法的产生中,经济法思想史所起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根据对经济法产生所起作用的不同,经济法思想史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经济法思想史对中国当前进行经济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暴景生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28-31
在阐述中国古代“法治”赖以形成的政治背景的基础上,以法律的政治功能为例对古代法律的性质以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得出法律制度不过是专制统治者手中的工具的思考。最后论述了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艰巨性及长期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道德的法律化与法律的道德化
——法治与德治正确结合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晓惠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16-18
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是法治与德治正确结合的重要途径通过立法或其他方法,实现法律与道德的直接、间接和弹性结合,为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尤其是切实加强和完善德育、法制教育等,加速法律的道德化,从而使反映德治要求的法治与法治严格制约下的德治彼此渗透,相互结合. 相似文献
19.
杨鹏亮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3):17-19
继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之后,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又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二者关系如何?地位怎样?是当前理论和实践的焦点之一。实践中道德和法律是两种具有不同特征和作用的社会规范,德治与法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德法并举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