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唐 《社会科学论坛》2006,(12):155-156
北京大学于2006年11月举行“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理论研讨会。黄楠森、张国祚、赵存生、张岂之、叶朗、韩震等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与会学者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伟大的事业需要并熔铸伟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中的高级形式,是具有民族特色和具有自觉能动性、实践性的高层次的人类精神。是民族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集中体现,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和标识。中华民族的精神可集中概括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者体现进取精神,后者体现宽容精神。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可以看作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可以称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 ,这就是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它可以展开为一天人、同真善、合知行、道中庸四层互相联系的规定性。毛泽东、邓小平成功地继承和运用了这些优秀思想。比如 ,一天人与把握机遇 ;同真善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合知行”与实践和理论的统一、“道中庸”与防“左”反右  相似文献   

3.
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必须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追求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的传统,以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兼容并包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孕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团结统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患意识等等,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已成为我们民族凝聚力的灵魂和源泉,成为我们民族前进发展的精神动力,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家园。我们今天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就是为了更好地使中华民族及其文化走向未来,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根据伏羲与中华卦爻符号一体难分的学界共识,丽水出土了64卦,故浙江跨湖桥文化即最早伏羲族的考古对应者。《周易·说卦》则用卦象记载了浙江伏羲族于距今7 500年前后遭遇水灾而远距离迁徙西北的历史。其中,《说卦》第五章呈现出的“未济”卦象,既记载了伏羲族遭遇水灾而吃不上饭的处境,又留下了遭灾处即“丽水”的地名。而今“丽水”即跨湖桥文化所在地,这构成了浙江伏羲历史为真的证据链,难以推翻。《周易》作为周公制礼作乐的文化产品,保留《说卦》,意在总结伏羲自浙迁陇以来历代治国者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信念,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徐峰 《殷都学刊》2010,31(2):149-152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基本内容,以凝聚民族力量、推动民族前进为主要特征的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形成了吃苦耐劳、矢志不渝、自强不息、温柔敦厚、择善而从的民族性格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伦理观念。这种精神和思想理念,成为凝聚炎黄子孙永恒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强大的精神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的作用,并在此过程中竭力克服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的矛盾和困境,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一项切实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吕明灼 《东岳论丛》2012,33(7):77-85
儒学是我们的母体文化,与我们每人筋骨相连;现在强调传承儒学精华,是时代的召唤、社会的需要、民众的期盼;儒学以“以仁为本、以礼为序、以中为度、以和为贵”为核心价值观;并追寻“以乐为美”的“乐道”人生观;儒学铸造了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的特性,形成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特色文化;儒学在新时期必须溶入现代,创建具有中国精神与民族灵魂为特征的现代儒学;并要努力构建“民众儒学”、“实践儒学”,使其通俗化、鲜活化,与孔子进行心灵交流,净化灵魂.  相似文献   

8.
略谈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大报告提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学术界提出过自强精神,或人文精神,或“生”的观念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着眼于建构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十六大报告有关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的论断是十分精辟的;着眼于反省文化传统,则提“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可以的,与十六大报告的论断是可以统一的,区别在于使用的词汇偏于传统色彩还是偏于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主流,儒学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儒家所倡导的"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勤劳勇敢"的创业精神、"贵和尚中"的和谐精神等等,都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儒家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贡献.  相似文献   

10.
论“新儒学理性”与“新儒学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的新儒学不仅是一种学术理性,而且还代表和体现着某种文化情结,因而至今仍然成为中国学术发展的潜流和支流。对于传统的“同情”、“敬意”的“理解”,“返本开新”的解决古今文化冲突的思路,“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回应西方文化挑战的对策,构成“新儒学理性”的基本内容。“新儒学理性”内在的理论误区和困境决定了它不能完成民族文化精神现代建构的历史使命。中西冲突中的民族本位,古今冲突中的传统本位,民族危机中的文化本位,文化危机中的道德本位,构成“新儒学情结”的基本特色。这种情结在当代中国依然以潜在的形式发挥着作用。新儒学的思考和努力是严肃的,因而必有其一定的生命力;它所提出的思路包含着合理的内核,这些内核在与马克思主义的交流和交锋中也应当被继承和接受。新儒学的理论体系是精致的,但由于它所固有的内在缺陷,特别是由于它与现实的社会运动相脱离,因而只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相似文献   

11.
历史已进入21世纪,在全球化、文化多元的语境下,年鉴必须基于传统鉴文化,必须面对时代的现实,必须回应西方的鉴文化。这是因为:(1)基于传统鉴文化,继承发扬传统的鉴文化厚德载物的风格,才能保持年鉴的民族特色;而具有民族特色,才是世界的。(2)面对时代的现实,展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和现实紧密结合,体现自强不息与和平发展的时代特点,忠实记载历史和时代之最需,才是今鉴的意义之所在。(3)回应西方鉴文化,和西方鉴文化交流、对话、借鉴其之灵动、实用,适应读者之长处,充实民族鉴文化的内涵,是年鉴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亦是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  相似文献   

12.
任何民族的进步,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维系;任何时代的发展,必须以民族精神为支撑。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道家和法家为构架,尤其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文化的复和体。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长主要体现在:积极的入世精神、强烈的道德色彩、顽强的再生能力和注重“中和”的思想方法等诸方面。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取向、致思趋向和思维方式上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民族精神博大丰富的民族。这主要体现在求实,崇尚气节、富于革命传统,自强不息、刻苦耐劳,宽容、和平,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上。但是,中国民族精神也是一个两面体,既有优长,也有缺陷  相似文献   

13.
在儒家文化历经沧桑的半个多世纪,儒学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一种哲学思维模式、一种意识形态重新引起了学者的重视。重新研究儒学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所担负的文化使命,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必然发展。实际上,现代儒学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面对和接受西方的挑战。20世纪初由五四运动的中西之争而进行的一系列反思,就是由于西方现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所促发的。现代新儒家掀起的重建儒学的文化哲学思潮也是由回应西方的挑战而产生的。当代儒学能否完成民族文化现代建构的历史使命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融合西方文化,进而促进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通过倡导中国优 秀文化传统,利用网络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并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5.
延安精神与中国的世纪转型和现代化延安精神产生于20世纪30、40年代,至今已经历了多半个世纪,然而,站在世纪之交的门坎前,回思历史并展望未来,我们却不能不深切地感到,延安精神不仅牵系着中华民族的过去,更牵系着中华民族未来的精神建构。一、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20世纪现代中国的精神支柱和时代精神。中华民族绵延5000年历史生生不息,不仅创造了无以伦比的灿烂文化,也造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追求理想、不畏困难、英勇牺牲的伟大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周易·乾卦》中这段话…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传统道德中存在着一组可以视为其核心的主要理念。对这些主要理念,需要以现代人的观点,放在全球化的视域下,并针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问题加以阐释。中华传统道德中的主要理念有:“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葆青春活力的不竭动力;“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睿智、人生境界和精神气象;“和合”理念是中华民族为人处世与协和万邦的价值精髓;“务实笃行”是中华民族的行事风格和文化特质;“持节”是中华民族的人格操守和做人的脊梁。  相似文献   

17.
略论古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历史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精神是长期构建与积淀的结果。夏商周历经三代长达千年之久的文化积累,到了周公与孔子的时代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总结。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构成了古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基本点,这些精神的奠基是先秦时期完成并为后世长期所发展的。汉唐雄风展现了古代中国民族精神"外王"方面的开拓,而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则在"内圣"方面有了深入的进展。这些都为古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发扬蹈厉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对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中华民族也是如此。中国的文化传统,集中凝结于儒学精神之中,因此对儒学精神的辩证吸收,便构成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重要关节点。由此会自然地产生这样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必须与中国传统的儒学精神合流,才能内化于我们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成为一切行为的内在指导者。这是可能的吗?回答是肯定的。从表面上看,马克思  相似文献   

19.
正如民族精神在历史上成为中华民族不竭生命力的重要源头,在当代中国,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与时偕行为形上内核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模式不断克服艰难险阻、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以植根于中国文化注重综合的思维方式,中国模式体现出了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既以开放的心态直面外来经验,又能以我为主地加以选择和消化,兼收并蓄、融合会通的基本特色。立足于中国文化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在处理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上,中国模式把谋求互相间的合作放在了首位,而不同于追求制衡的西方模式。中国文化构成了中国模式重要的思想底蕴。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初,当“义和团”以祖传的神功来抵抗外来侵略时,也排斥着外国先进的文明。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传统了两千多年的中国旧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决战。“义和团”的失败是必然的,但它又反映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促动一个世纪以来多少仁人志士为振兴中华而奋争。中国人不情愿地,甚至屈辱地认可了自己的落后,但同时也坚信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可以摆脱落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