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从资源开发、民间金融与产业结构之间内生关系的角度,研究西部新兴资源富集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问题。通过将自然资源、民间金融系统同时纳入内生增长模型,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内生演化机制,并利用西部6个资源富集省份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不存在"资源诅咒"效应的情况下,资源富集地区民间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但随着资源富集地区对资源型行业依赖程度的上升,存在功能缺失的民间金融会增强资源富集地区的"资源诅咒"效应,强化自然资源对产业结构的锁定效应。  相似文献   

2.
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经济体制的转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条件,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优化配置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兴安盟地区来说,我们要在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同时应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以此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地区经济实力,实现“两个提高”的目标。本文依据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及本地区资源优势,对我盟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优化配置提出己见,仅供参考。一、兴安盟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区产业结构的状况 ,不仅决定了某一地区在区域分工中的相对地位 ,而且对地区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分析比较各地区产业结构的相对优势和劣势 ,以及现有产业结构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于各地区正确调整产业结构 ,改善经济增长质量 ,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本文将运用国际上常用的偏离 -份额分析法对江苏省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4.
产业结构是指在产业总体中各产业的比重及各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它不是各产业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形成与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经济体制,技术进步等因素密切相关.产业结构的深层次失衡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无论是作为改革的目标,还是作为发展的前提,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产业结构均衡发展构造动力机制1、积极推进价格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使价格能真实反映供求的变动、经济的波动和资源的稀缺,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真实的价格信号,以发挥价格的调节作用.价格改革是市场发育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之一,应根据各方面的承受能力,逐步提高基础产业及基础设施的产品和劳务的价格,以改变投资者价格预期,增强基础产业的投资吸引力,抑制因价格低产生的不合理需求,为地区间的平等竞争和地区经济优势的发挥创造基本的市场条件,并逐步建立起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  相似文献   

5.
一、青海经济结构调整现状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组成状况,即各产业构成及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与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同时又与经济发展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作用和联系,经济总量增加与产业结构的变动是紧密联系和互为因果的。比例协调、结构合理是保证经济增长速度的条件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良好的经济效益又是国民经济比例协调、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同构成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长江三角洲二省一市工业同构的现状,指出了制度和资源并非这一现象的最合理解释,并且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证明了长三角产业结构程度偏高与地区经济水平接近有关.另外也指出了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计算方法的不足,行业产值的平均分布和产业内部的分工合作可能是两种并存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文章指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时应注重以下举措1.树立在增长中求协调,在协调中求发展的科学思维.2.实现以地区为中心的资源优化配置.3.发展地区经济增长点.4.调整产业结构.5.实现产业政策和地区政策双重调控.  相似文献   

8.
李颖 《统计与决策》2006,(13):162-163
一、企业技术进步是新型工业化的技术支撑 1.企业技术进步是解决经济结构矛盾的主要途径 多年来,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技术水平落后,产业化程度低的问题,加之社会问题不断增多,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导致当前社会总体经济结构矛盾加剧.主要表现在: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地区分工协作松散;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欠发达地区的工业相对滞后,导致城镇化发展速度低,总体发展进程滞后等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必将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9.
一、内蒙古产业结构现状   (一)产业结构概述   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资源、财富、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分配形态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国民经济的各类结构中,产业结构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产业比例不协调,层次低;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附加值低、生产率低、工业总量小,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造成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有历史原因,自然环境和区位影响,资金供给不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充分,思想观念落后,人才流失严重等。因此,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我们应该从西部资源和自身优势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具有市场潜力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构建合理的西部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土地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以及民族人文资源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人文优势.但是,有了优厚的资源优势,不等于就有了经济优势.开发这些丰富的资源,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源是行不通的.如果依照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式开发,势必带来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这将会严重制约其经济的持续发展.只有大量高素质且结构合理的劳动力形成的人力资源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相匹配,少数民族地区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只有大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彻底改变少数民族地区"富饶的贫困"这一状况.  相似文献   

12.
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而现代经济活动的发展有赖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文章运用灰色关联法和耦合度模型对西部12个地区的自然资源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间两者的耦合度呈“M”型趋势变化,整体耦合度较高;各地区的耦合度演化趋势存在差异,2009年之前云南和广西地区的耦合度最先上升,随后四川、青海和新疆等地也表现出类似特征,表明产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增强;2009年之后,新型的自然资源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正在构建,环境保护、产业结构升级,大部分地区的耦合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一、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现状通过对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资料分析发现,西部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仍是产业结构问题,表现在:1.从产业结构来看,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非常突出。经济改革25年来,我国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变动较以往有所加快,产业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和提高。但是,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依然较大,第一产业从业人数较多,产业结构水平低,在农产品中粮食作物多,经济作物少,显示西部地区农牧业经济特色明显;第二产业的整体专业化水平有不同程度提高,但工业内部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西部地区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三次产业从业…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地区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规律,文章采用自组织映射(SOM)的聚类方法,对2005年中国省级地区和美国各州的产业结构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自组织映射的方法能够将地区产业结构在输出层聚成几个明显区域,区域内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而区域间省份的产业结构有明显的差异性;同时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工业化水平是中国地区产业结构差异性的主导因素;而美国的产业结构差异性的主导因素是第三产业化水平,这种区别也体现了不同国家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状态。产业发展水平即各产业所占比重以及各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方式。产业结构的实质是生产力的组织结构表现形式,它决定经济系统内的劳动力、资本财富、其他资源在各产业之间的分配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生态足迹作为生态变化的测量指标,选取30个省(市)1999-200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STIRPAT模型分别研究了三大区域和八大区域划分下的经济增长、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对生态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东部沿海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之间是高水平均衡,中部地区呈现出向高水平发展过渡的趋势,西北地区是一种短暂的低水平的耦合过程.将区域划分为稳定发展类、临界演化类和转型发展类,处于临界演化类的西南地区和中部地区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赖斌 《统计与决策》2017,(5):112-115
文章将改善民生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和落脚点,将“民生感”作为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影响的内生变量,并将经济效应、社会文化效应和生态环境效应作为中介变量,构建出了结构方程模型,从理论上厘清了旅游业在民族地区的惠民作用和归因路径.研究发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对民生感的影响机理包括:旅游资源开发对经济效应和生态环境效应是正向影响,生态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对社会文化效应产生正向影响,经济效应对生态环境效应有较弱的负向影响,社会文化效应、经济效应和生态环境效应均对整体民生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西部地区间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吉 《统计教育》2004,(5):39-43
产业结构的演进和转换是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也是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地区差异十分明显,本文阐述了影响地区产业结构转换的一般因素,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换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西部各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转换速度以及转换方向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9.
张海洋 《统计与决策》2004,(10):103-105
一、主导产业基准的确立 主导产业的选择是指政府根据产业结构的总体规划,确定该地区一定时空下的主导产业和产业发展的序列,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从而带动经济持续、快速和稳定增长.实际上,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演进的过程中,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是更替变化的.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  相似文献   

20.
农村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既要适应产业结构演进的普遍规律,又要充分发挥本地区的资源和区位优势。近年来,河北省农村产业结构协调性在逐渐增强的同时,还存在农业富余劳动力比率过高、农村工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有限、第一产业的产出能力较低等缺陷。要建立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机制,就应当在产业结构接近的地区促进农村经济集群式发展,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向第二产业转移,并积极发展农村劳动密集型工业,提高科技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