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阐述了土族婚礼传承的相关问题,主要对土族婚礼的传承内容、方式和传承人进行了阐释,并就其传承过程中的问题和变迁,以及保护土族婚礼文化传承的核心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试图为土族婚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一些学理性的思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芭例意为婚礼歌,是举行结婚仪式时所说唱的歌,有悠久的历史。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第十一代藏王埃学勒时代,是由于国王的贤臣拉布果嘎协助国王大力发展农牧业,使人民生活富裕起来后,民间得以操办比较隆重的婚礼的结果。到松赞干布时代,这种习俗更加盛行,并增添了新的内容,逐渐成为今天这种形式。现在的婚礼及其颂歌按其内容、形式和顺序可分为下列数种: 1.分别歌。新娘出嫁的当天早上,送亲的人员和伴娘及喜官都要到新娘家中喝早  相似文献   

3.
口头传统作为具有悠久传承和较高艺术造诣的语词艺术涵盖了诸如神话、传说、故事等诸多传统语言艺术门类.世居于青藏高原的土族在历史的演进中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却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口头传统,隐含了土族历史的部分真相,是土族历史中被边缘化了的一段真实的历史.包含了土族民间信仰、族群来源和婚嫁仪式的口头传统文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含着土族人民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诗意思考;承载着土族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其传统文化的象征,有利于形成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4.
土族民俗文化是土乡人民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通过研究土族民俗文化与土乡经济发展互动作用,分析了影响土族民俗文化与土乡经济发展互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构建长效机制实现土族民俗文化和土乡经济的双赢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裕固族人口不多,但历史悠久.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与周边民族,尤其是藏族、蒙古族和土族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对裕固族的形成与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材料,本文对藏族、蒙古族和土族对裕固族形成方面的不同作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土族是全国56个民族中人数相对较少的民族之一,"班斯纳得那"是土族民间信仰活动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有些土族聚居地,还保有这一古老的文化遗存.几年来,笔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思考,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班斯纳得那"的文化蕴含进行了分析、整理,认为现在的"班斯纳得那"中尽管有其他民族文化的成分,但仍保留了大量古老的土族文化成分,对土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青海土族婚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土族婚俗文化婚礼作为人生大礼,是一种最庄重严肃的礼仪。它意味着一个人的成熟,有组成家庭和生养子女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土族婚俗不仅最具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而且有着十分浓郁的传统文化内涵。旧时,土族人民坚持民族内婚和氏族外婚,尽量从异姓氏族择妻,而不与...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之一的土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的互助、民和与甘肃省的天祝、永登等地.土族服饰与其民族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紧密联系,体现了他们的文化艺术状况与民族特性.本文通过对土族服饰特征的梳理,分析其服饰源流变迁因素,从而对影响土族服饰演变的因素做出进一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9.
土族民间团体嘛呢会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嘛呢会普遍存在于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的土族村落,是农村中老年居民自愿组成的民间团体.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嘛呢会的历史、构成、组织活动以及与村落管理系统的关系做了一些探讨.文章认为,嘛呢会是地缘、血缘和神缘关系三者结合的产物,反映了土族在宗教信仰体系上的多元特征.嘛呢会对于传承土族文化、整合土族社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是土族老年人进行社会参与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土族源流新议——兼谈土族的历史斗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土族历史的研究,亦如对于任何兄弟民族的历史研究一样,尚需在既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和深入。我这里只就土族族源及其历史斗争问题,发表一点浅陋的意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波塔宁考察资料看土族族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淑琴 《民族研究》2006,(4):95-100
土族史是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长期以来,土族族源问题一直受到民族史和地方史学界的关注,曾提出过各种观点,但至今未形成定论。本文介绍了19世纪80年代俄国人波塔宁在民和三川地区的调查,并结合史籍记载和国内研究成果,对土族族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做了补充讨论。  相似文献   

12.
河湟汉族答谢歌是一组程式化特征鲜明的婚礼仪式歌。其程式意义渗透在答谢歌的语言、句法、主题和结构等各个层面,每一层面的不同程式,对歌手的表演提供了极大的便捷。  相似文献   

13.
东干族是指19世纪移居到中亚地区的中国西北陕甘宁回民及其后裔,亦称中亚回族。他们在130年前远离祖国之时,将西北地区的"花儿"民歌也带到了中亚地区。在苏联集体农庄时代,"花儿"民歌曾盛行于吉尔吉斯斯坦中亚回族聚居农庄,其知名歌手至今健在。苏联时期的东干语文献中也收录有"花儿"民歌。中亚回族传承了中国西北回族唱"花儿"民歌的民俗文化。在海外回族中流传的"花儿"民歌资料,是中国"花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应加以研究、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认同”(identity)研究成了近几十年来最“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认同理论”在很短的时间内广泛地为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所借鉴和应用,批评理论也不例外。民族文学作为族群认同的一个文化栽体,为族群的自我认同提供了基础,诸如归属感、表达记忆的文本和认同共同的祖先等等。瑶族创世古歌《密洛陀》,包含有“一个族群的自我认同的多要素”,它同时对布努瑶族群、族群历史、族群认同和族群边界进行了建构和解释,并将族群、族群历史、族群认同和族群边界聚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断强化着族群中族民的认同和归属意识。  相似文献   

15.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定民族的服饰能准确传达出这一民族文化体系的特征。本文以土族服饰图案为研究对象,以现象社会学中的行为意义理论为视角,通过对土族服饰图案所表达的象征意义的梳理,探索土族在民族过程中的具体社会事实。  相似文献   

16.
土家族哭嫁习俗孕育了内容丰富的哭嫁歌,独特的教育时间、鲜明的教育特征,公开的教育场域、亲密的教育关系和实用的教育内容构成了土家族哭嫁歌的教育内涵,是土家族传统教育的特殊形式,实现了生存智慧和道德伦理的世代传递,维系了土家族的传统社会,具有突出的研究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习俗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与现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密不可分.一个族群的传统文化习俗与历史背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成员的学业成就.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探讨土瑶传统文化习俗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土瑶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通过对土瑶部分传统文化习俗的"深度描写",揭示学校院墙之外影响学校教育发展的因素,从文化的视角和层面来探究土瑶学校教育失败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卓仓藏族文化在有鉴别地吸纳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其他民族文化的同时,又顽强地保留了其本身悠久的文化传统,这在婚俗中表现得颇为突出。因此本文就以卓仓藏族婚俗为视角,通过对其仪式象征的表层结构如实物、行为、言语等象征的阐述,继而分析了其象征的深层结构,即人生观、伦理道德观、宗教观和族群认同观。  相似文献   

19.
金艺风 《民族学刊》2010,1(2):118-120,165
羌族二声部民歌酒歌是一种多声部民歌口头传承的艺术。随之把演唱多声部民歌的人定为表演民俗音乐本质的传承者。通过口传过程发展下来的音乐传统的生成物说成民俗音乐时,形成羌族多声部民歌的要素可以归纳成以下三种。第一,具有连接现代与过去的传承性;第二,由个人或集体的创造性运动中生成的变异性;第三,根据人民群众对至今保留下来的音乐形态做出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20.
回族宴席曲产生于元代,是婚庆喜宴或者在人群欢聚场所演唱的家曲小调,因一般在宴席上演唱,故又称"菜曲儿"。它是在西北回族中流行的最古老最典型的民间歌舞,是盛开在祖国文艺百花苑中的一朵鲜丽的奇葩。本文就门源回族宴席曲的传承特征、曲体结构、节奏和旋律形态等,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解析,展现门源回族宴席曲的音乐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