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欧洲19纪文学史上出现了一批在社会地位和思想体系上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作家,他们有民主主义的进步思想,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动摇了资产阶级统治永世长存的乐观主义.他们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赞扬.高尔基对于这些作家称之为资产阶级的"浪子",并肯定了他们的作品的价值.以高尔基的观点为出发点,从意识形态性质上进一步分析"浪子"身上的矛盾以及他们的作品的意义,有助于深刻理解"浪子"作家及其作品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论鲁迅小说的意象与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小说创作始于对民族生存危机的清醒认知,而这种危机感最深刻集中地沉淀在他关于死亡的叙事之中,并由此展现了死亡施、受双方的复杂形态与关系,反思了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非人性,更反思了启蒙者置身其中的宿命式痛苦及其身份与作用,从而彰显出死亡叙事的丰富意蕴。  相似文献   

3.
透视鲁迅笔下的"狂人"形象系列,人们可以看到觉醒者面对自身反省的主观性和近乎傲慢的强烈意志力以及他们孤立于庸众、几近被吞噬的巨大悲哀.这一群体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脊梁精神".他们是中国现代废墟上的希望之星.  相似文献   

4.
试图以"远方"的意象为起点,比较鲁迅先生的散文《过客》与海子的诗歌《远方》中关于"远方"的精神旨归的异同。通过比较得出:鲁迅先生以绝望的对抗来面对坟墓的固执行走,而海子则是在幻觉意识下对于"远方"的凝神伫望,并无斗争的姿态;同时二者远方的内涵略有不同。鲁迅先生的"远方"是承担行走意义的载体,是"无物之后"的"有物",而海子的"远方"则是空无,是无意义的所在。  相似文献   

5.
鲁迅写作<孤独者>的深层原因,是"兄弟失和"造成的刻骨铭心的创伤."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是兄弟失和带给鲁迅的巨大创痛,也是鲁迅对这巨大创痛的形象概括.鲁迅通过魏连殳把自己的矛盾表述出来,既是一种自省自剖,也是对自己内心承担的矛盾与紧张的缓解和摆脱.  相似文献   

6.
"浪子"是北宋词人柳永的身份标识之一。这一标识不仅使柳永迟迟不能得第,而且为其日后的仕进蒙上了一层阴影。而考察发端于《鹤冲天》一词的浪子行迹和由失意士子到无行浪子的过程,柳永自我理性的缺失是不能不加以重视的。大致来看,柳永自我理性的缺失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对"功名"的讥刺超出了"怨而不怒"的儒家规范;没有看重统治者对于士子的修身要求;对封建士大夫所标榜的雅文化缺乏自觉意识;没有参透朝廷逸乐政策的玄机。  相似文献   

7.
孤独的体认与化解——陶渊明文学精神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文学精神的一个深层内涵和重要体现是他对内心深处的强烈的孤独感的不断体认和为化解孤独而作出的各种努力和尝试,本文主要试着从陶渊明诗文中的田园生活描写、咏史怀古、桃花源三个方面对他的文学精神进行阐释、分析。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小说<孤独者>有着极为丰赡的蕴含.该文从<孤独者>讲述了谁的故事,孤独者的形成过程与原因,以及孤独者的结局三个方面,对<孤独者>进行重读.文章认为,<孤独者>讲述了魏连殳、"我"以及魏连殳祖母的故事,而又统一于鲁迅的生命体验之中,孤独者的形成来自于社会的压迫,更与庸众有着复杂的纠缠,而包括魏连殳和"我"在内的孤独者,都是在孤独中反抗以至于绝望的知识分子,"我"最后对"受伤的狼"的嗥叫声的确认,标志着"我"会继续魏连殳未竟的反抗绝望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在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表现出美国这一民族对中国文化的看法,折射出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介绍、传播、影响和诠释.同时也体现了美国自觉意识的觉醒.他们利用东方中国的他者形象来企图达到言说他者和言说自我的目的,但是由于相当程度上的想象和偏见的存在,使得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中呈现了大量并不公正的中国"幻象".  相似文献   

10.
觉醒的知识分子是鲁迅小说中着力描写的对象,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撞击,这些觉醒者们都走上了从追寻到幻灭、从希望到绝望的人生道路,形成"圆圈"的生命模式.造成这类知识分子人生历程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鲁迅创作小说形象时的心态因素,更有当时社会心理、文化等现实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沉默鲁迅”(1912—1917)的相关日记和汉代画像收藏为考察对象,分析了“沉默鲁迅”反击自我生命虚无、走向生命自救的巨大可能性。指出在“沉默鲁迅”的日记中闪烁着“沉默鲁迅”内心难以割舍而又暂时处在“沉埋”状态的人间关爱情怀和自我生命向往。而令鲁迅痴迷的汉代画像收藏则在不经意之中展现出“沉默鲁迅”内心依然猛烈、激昂的生命创造意志。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小说《孤独者》有着极为丰赡的蕴含。该文从《孤独者》讲述了谁的故事,孤独者的形成过程与原因,以及孤独者的结局三个方面,对《孤独者》进行重读。文章认为,《孤独者》讲述了魏连殳、“我”以及魏连殳祖母的故事,而又统一于鲁迅的生命体验之中,孤独者的形成来自于社会的压迫,更与庸众有着复杂的纠缠,而包括魏连殳和“我”在内的孤独者,都是在孤独中反抗以至于绝望的知识分子,“我”最后对“受伤的狼”的嗥叫声的确认,标志着“我”会继续魏连殳未竞的反抗绝望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际交往扩大,华人走向世界的越来越多。90年代,从美加到欧陆,从东南亚到澳州,海外华文文学都有蓬勃发展之势。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奋发图强精神、中华民族情结、追求美好理想,感动人心。展望21世纪,世界华文文学将走向更加辉煌  相似文献   

14.
在鲁迅的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两个活动一个是文学,一个则是绘画,或称美术,他的精神世界,也就一半在文字中,一半在画中。在鲁迅的精神世界里,一半内容是理性的,如为人生的精神追求,对文学艺术社会性、批判性、真实性等的追求;一半内容是感性的,如欣赏的追求、娱乐的追求,甚至是半休闲半病态趣味的追求。理性的追求,更多地表现在文学创作中,感性的追求,更多地表现在其绘画活动中。  相似文献   

15.
鲁迅创作于1924—1926年的散文诗集《野草》一向被认为是鲁迅心理的真实写照,因而引起了研究者的诸多关注。《野草》中的散文诗《这样的战士》,以其明确的斗争意识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样的战士》一文反映了鲁迅的孤独、无望和"痛打落水狗"的决绝,表现出鲁迅顽强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鲁迅与奥地利的卡夫卡虽处于不同的时空,但是他们都能够超越时代语境,对人以及人的生存处境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并深刻地思考了20世纪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出路何在等问题.绝望与反抗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两个彼此矛盾的对立统一体.鲁迅与卡夫卡在个人经历、精神气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正是他们精神世界中的绝望与反抗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有着大而多的心结的生命个体,对心结与创作同构互动关系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因而通过鲁迅的心结来透视和挖掘鲁迅创作的深层内蕴是研读鲁迅的一个独特的角度,并有着全新的意义。从几组最有代表性的鲁迅的心结及其在作品中的对应物即殉道与散胙、屈辱与复仇、腊叶与死火、中间物与过客等来透视其人与文的内在互映及其映射出的深层人文蕴涵,并从三个层面来展开论析:梳理鲁迅文本中反复出现又在其创作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意象或词语作为走进鲁迅内心世界的切入点;以此为线索,以其本人及亲友乃至论敌的言论为支撑材料,返视其创作动力的原点,直逼其心结的内核;再返归文本,阐释其含蕴的与人类精神相通互融的博深的哲理情思和丰厚的人文内涵,以此走进由鲁迅的自我心灵、文本意象和人类文化精神共同构建的三位一体的精神艺术之宫。  相似文献   

18.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它既表现出高超的艺术实力,也有最贴近生活的符号背景,是村上以无数真实的都市生活场景道出的无奈人生,并以此折射出日本战后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新一代青年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9.
读罢胡尹强的新著《鲁迅:为爱情作证》(东方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真让我吃惊不小。我不得不佩服胡尹强的胆识与功力,他竟能将《野草》中除《淡淡的血痕》之外的23篇散文诗,都认定为写鲁迅与许广平之间的师生恋和婚外情的,且基本上都能自圆其说,有些篇目还解说得十分精彩,如《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死火》《过客》《题辞》等简直是无懈可击,精彩绝伦,使我不得不相信:《野草》还真的是一部爱情诗集!胡尹强教授是位两栖性的写作者。作为作家,他出版过不少中长篇小说,且都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为教授学者,他曾出过两部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20.
残雪的小说,往往以自我为核心对人的灵魂进行拷问。她从孤独对个体的威压、他人对自由的羁绊、现实对个体选择的限制、理性和冲动对于自我的价值等诸多层面,对人的自我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