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不同门类的艺术运用同一种创作方法时会产生具体手法、形式、深度上的差异。将影像艺术与传统文学作对比,影像作品在自然主义创作领域获得了更多的美学宽容,做出了更极端的艺术探索。借助摄影技术的纪实特长,影像艺术在自然主义美学方面开拓了新的审美领域,也为人类提供了其他门类的艺术难以具备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2.
《创业史》是柳青长期社会实践和美学思考的结晶,尽管囿于环境,柳青的创作不得不凸显“时代精神”,但在细节的丰富性方面,柳青遵循了创作规律,并以真诚的民生视角带来作品的真实品格。今天,体制的变化不应成为评价作品的重要依凭,《创业史》中体现出的身份焦虑与美学冲突,使它成为探究当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3.
叙事距离是大部分小说家采用的重要文学技巧之一,是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基本要求。叙事距离不但体现在叙事的时间与空间上,而且还体现在作者、叙事者、故事人物及读者之间在道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距离,体现在作品与读者的审美距离。霍桑把这一手法巧妙地运用于《红字》之中,增加了作品的文学美学效应,强化了作品主题的表现力;叙事距离在《红字》里的运用不但增强了作品的张力,延长了读者对作品的领悟,让作品与读者保持着恰如其分的审美距离,从而提升了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而且还有助于叙事者在传达婚外情主题时免受道德谴责。本文旨在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阐释叙事距离的概念及功能,并探讨其在《红字》中的具体运用及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将《岐路灯》置于叙事学的视野中,就会发现其独具匠心的叙事时间运用技巧和由此而呈现出的以下美学特色:巧妙而灵活地运用“时间倒错”,增加了文本的审美张力;以叙事时间流逝快慢的变化,配合聚焦方向、聚焦对象的操作,从而凸现作品的主旨;独特的时间刻度则服务于人物形象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展开。对于研究者来说,这些技巧所蕴含的美学意义和所隐藏的作者的艺术匠心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詹姆斯.卡麦隆导演、福克斯公司出品的电影《泰坦尼克号》风靡全球,引发了具有轰动效应的“泰坦尼克号现象”。文章通过对具体电影作品的剖析,着重揭示了影片的叙事策略、美学特征与现实意义,特别是对题材处理上将爱情母题与死亡母题相整合,造型语言上将写实与浪漫相融合,艺术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特点作出了细致的阐释。同时也指出了影片某些模式化表现。  相似文献   

6.
艺术思维的美学性质,体现着深刻的历史性与逻辑性。在艺术思维的深层结构中,审美创造心灵的历史演化,积淀着人类艺术把握世界的全部智慧,从而形成了审美心理和艺术创造行为的思维基础;而审美创造心灵的自身规律和内在逻辑结构,又使艺术思维具有了可以依循的运动形式。因此,艺术思维才真正成为观照世界的审美态度。同时,艺术思维作为科学对象,它所赋予科学认识本身的美学性质,也仍然是一种深邃严谨的历史态度和逻辑态度,因而艺术  相似文献   

7.
“文”是金圣叹观照《西厢记》的主要视角,他认为,《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古今至文,就在于其在叙事中展现出来的含蓄蕴藉、空灵澹荡的审美意蕴,而这种审美特性和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传统息息相关,体现了金氏对戏曲美学的诗性建构,具有唯美倾向。主要表现在《西厢记》的主观抒情特征、创作主体的诗意体验及叙事中的诗意表达等几个方面。这种戏曲美学观念与李渔的戏曲美学观念旨趣迥异,二者相映生辉,成为清初戏曲美学史上的双璧。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绘画史上,禅画《寒山拾得图》是非常重要的禅宗题材。寒山、拾得的审美形象源自禅宗典籍,到宋代确立了其基本的审美特征,其中蕴含着深厚的禅宗美学思想。宋元时期此类题材及其美学思想传播到日本,对日本绘画审美风格的形成起到了深远的影响。随着20世纪日本禅宗美学在美国的传播,《寒山拾得图》对美国的艺术理念和审美旨趣也发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9.
亨利·米勒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富于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创作的颠覆性使他的作品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恶魔”气质.无论从叙事章法、审美取向还是对性描写的态度上来讲,米勒都超脱了以往传统文学的框架,开拓了文学表达的新境界,表现了作家卓越的写作功底和充满先锋精神的美学态度.  相似文献   

10.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这本著作中,海德格尔通过“物与作品”、“作品与真理”以及“真理与艺术”三重追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现象学结构,即存在者成为其自身——作品的作品性;作为自身的存在者是什么——艺术作为真理的无蔽的设立;作为自身的存在者如何是——艺术创作作为对无蔽真理的显现与保存。作为这个结构的一个结果,是传统形而上学美学在其自身的三个维度里的解构,即艺术作品作为构形的质料,艺术的本质即美作为认识性真理的感性显现,艺术创作作为对真理的模仿。海德格尔用现象学的方法完成了对艺术本质的考察,作为这样一种考察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传统形而上美学在其自身结构中的解构。  相似文献   

11.
《红旗谱》在“阶级斗争”和“生活内容”两套话语之间,贯穿着一种底线伦理的价值逻辑和日常生活本位的叙事原则。这种逻辑和原则既表现在对反抗斗争的缘起、方式和具体情形的揭示方面,也表现在对革命者人生选择与日常状态、反面人物性格特征与行为逻辑、乡土社会“正统观念”与驯服心理的表现方面。以此为中介,小说的意识形态话语就落到历史实处,获得了广阔的生活视野和深远的文化底蕴,内在地化解了文化特殊性;当意识形态话语的观念逻辑与现实世界的生活日常性逻辑不相吻合时,又有效地避免了叙事意念化、主观化的审美弊端。《红旗谱》中的革命文化意蕴建构,由此显示出坚实的史诗品格和充分的审美普适性。  相似文献   

12.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主要记言;《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专门记事。《尚书》所记之言虽然“佶屈聱牙”,但能围绕中心,分明层次,并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春秋》所记之事虽然极其简略,但初步确立了叙事散文的基本规范,叙事系统、严谨,坚持道德原则。而且,《尚书》有许多作品在记言中有叙事成分,亦有以叙事为主的作品。其叙事能根据事情发展的先后次序,条理清晰,首尾完整,富有表现力。《春秋》虽然专门叙事,但在语言运用上的艺术原则和艺术技巧却十分突出,文字表达比《尚书》有明显进步。它们不仅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两大源头,而且也是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  相似文献   

13.
宋代诗学专著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倡导“妙悟”为核心的审美认识论,以“兴趣”为重心的审美特征论,以“入神”为极致的审美标准和“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的审美趣味共存论,构建了严羽《沧浪诗话》的美学思想体系。《沧浪诗话》所总结的宋代诗歌的经验和教训,对明清诗坛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代诗歌美学理论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牛鬼蛇神》是马原停笔多年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多维空间的形式将复杂的历史经验与现实生活的体验艺术化处理,构筑了马原的理想世界,也构成了马原小说的魅力与意义。不过,小说《牛鬼蛇神》在超越与突破马原前期作品的叙事技巧时,也暴露出艺术的贫乏。这主要体现在小说叙事的重复、小说缺乏历史深度意识的发掘与反思以及叙事时空的自我束缚与模仿等方面。这严重削弱了小说反映时代与现实生活的厚度与力度,使得小说缺乏本应该体现出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5.
“以形写神”(出自东晋顾恺之画学)和“离形得似”(出自晚唐司空图诗学)是代表中国美学形神论两大主流的艺术命题,前者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美学形神论诞生而后者的问世昭示着中国美学形神论成熟。关于顾恺之“以形写神”说的“承前”意义,笔者已有专论,可供参阅。本文拟从“启后”角度对司空图“离形得似”说的历史影响作一审视。“离形得似”的美学形神观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和丰富的理论内涵,无论就其历史延续性还是就其影响覆盖面而言,它都堪称传统美学形神论发展史上一重大转折标志,又可谓横越于诸多艺术门类的重要创作法则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以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发展为背景,解读了《云南映象》的美学价值成因,发掘了中国地域舞蹈在创编艺术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女性文化内涵、表达方式及时代审美标准。女性主义在中国具有“本土化、东方化”的特点。时代背景上体现了女性艺术家独立思考的深度和对生命价值的追寻,作品主题上表达了“真、善、美”的追求,创作灵感上表达了内心鲜明而深切的感受。在女性美的展现上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和表达方式。最后提出了关于当代中国舞蹈创新发展之举的思考,舞蹈创作要“真”“善”“美”,要依托于本民族的文化,实现女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是一种强调读者地位与作用的美学理论,在解读与赏析文本中可以拓宽研究的视角,更深层面地挖掘作品的价值与意义。本文基于接受美学视域对莎士比亚经典戏剧《李尔王》的叙事话语与文化内涵进行阐释,从作品情节、人物命运、叙事语言、叙事风格、意象、宗教色彩等方面力求突破文本限制与障碍,以期让独具魅力的经典作品焕发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8.
根据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暖》虽然脱胎于莫言小说,但就审美内涵而言,两者大相径庭。这种改变,有多种原因。考察电影对小说的改编,可以看出时代精神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制约以及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生产机制、导演和作家在创作观念、意图等方面的不同追求,诸多因素综合,间离或区分了导演霍建起和原著作者莫言各具特色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9.
人民小说美学的杰作——谈梁斌《红旗谱》的美学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红旗谱》是一部史诗式的作品。它具有广阔的历史内容、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巨大的艺术魅力。作品通过两家农民和一家地主斗争的历史,描写了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革命斗争,反映了1927年前后北方农村和城市的革命斗争生活的壮丽图景。作品的序幕,高度地概括了我国农民反压迫的斗争精神及其悲剧结局。作者用饱含着血和泪的笔触写出辛亥革命前农民的自发斗争——朱老巩大闹柳树林的故事。拉开了“大闹柳树林”的帷幕,紧接着描绘了冀中平原声势浩大的“反割头税运动”和“保二师学潮”两场斗争。作者是将故事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加以描写…  相似文献   

20.
《阿Q正传》的艺术谱系可从叙事与形象两方面采用作品细读的方法来查考。《阿Q正传》的叙事手法与中国小说的史传式叙事手法恰相反对,而与《红楼梦》紧密相承;阿Q的精神气质是《庄子》“圣人”形象经历史积淀后的粗卑化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