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82年美国华工限制法产生的前前后后仇华飞19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沿海地区,主要是广东珠江三角洲的劳动人民不堪忍受清朝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纷纷离乡背井,远涉重洋,来到美国。时值美国正不断地向外扩张,西部大片土地有待开发,华工的到达无疑给美国土地经...  相似文献   

2.
清朝外交官眼中的香港和中英关于香港设领的交涉余定邦从19世纪60年代起,一向闭关自守的清朝政府开始派官员出国游历。70年代以后,清朝政府派驻欧美国家的外交官纷纷出洋。这些官员途经香港,踏上这块被英国侵占的中国领土的时候,他们有什么感想?为了能在香港设...  相似文献   

3.
华工进入澳大利亚始于19世纪中叶,此说已无争议。但关于具体年代与日期,中外华人史学界却有不同观点。笔者根据在澳大利亚从事中澳关系史研究时发现的新资料,进一步论证了首批华工入澳的具体时间。文章从华工入澳背景,首批华工入澳时间的不同说法和记载前批华工入澳时间的新材料三方而进行了论述与考证。  相似文献   

4.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清政府官员曾经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第一次是1868年的蒲安臣使团。这是由外国人率领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第二次是1887年的海外游历使。这是清政府第一次通过考试选拔全部由中国官员组成的游历使团。第三次是1905年的五大臣出洋。这是清政府第一次派遣王公大臣集体出洋考察各国政治。这相隔各二十年左右的三次晚清官员集体出洋,可以看到他们走向世界的发展轨迹:从在洋人带领下走出国门,到中国人独立周游世界;从选拔中下级官员海外游历,到派遣王公大臣出洋考察;从泛泛调查异国风情,到重点考察外国政治;从回国后默默无闻几乎被历史遗忘,到推动立宪国策发挥重要作用,反映出晚清中国官员在走向世界、认识世界的艰难历程中一步一步地前进,逐步融入国际社会,登上世界外交舞台。但同时也暴露了清王朝的衰败和腐朽,终究不能挽救其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闫俊侠 《兰州学刊》2006,(12):129-132,138
晚清时期,随着诸大臣的不断出洋,涌现出了大量的星轺日记.这类日记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认识西方的重要文献.值得庆贺的是,近二十年来,晚清出洋大臣的日记作为史料不断刊布,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岳麓书社整理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中所收的一些星轺日记、90年代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张德彝的<航海述奇汇编>等书在学术界受到重视,然而,李凤苞的<使德日记>虽然多被刊印,但在学界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故,此将李凤苞与<使德日记>的一些情况简单予以介绍,以期为晚清西学史的深入研究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6.
曹金祥 《学术论坛》2007,30(12):158-161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基于对洋务人才的迫切需求,萌发了派遣学生出洋学习的想法.美国政府为了加强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和商业渗透积极响应.在容闳的促动下,经曾国藩等人奏请清政府批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官派留学计划付诸实施.尽管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但它的实施,培养了一批近代新式人才,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转型,进而推动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全俄华侨组织──旅俄华工联合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无法接触第一手资料,学界对十月革命后形成的全俄华侨组织──旅俄华工联合会研究还十分薄弱。本文作者在俄罗斯外交部档案局查阅了原苏联外交部档案局未经公布的有关历史档案资料,以此新资料,对旅俄华工联合会的形成、职能与工作及其先于国内创建共产党组织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本文还提出旅俄华工联合会应该在中国工运史、中共党史上占有不可缺略的一章,在中国共运史及国际共运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随着档案资料的披露,旅俄华工组织在早期中国现代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必将被进一步正视和肯定。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初南非华工事件初探王爱云南非是世界上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其黄金储量居世界之首。20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占领整个南非地区之后,为了大量掠夺金矿资源,攫取巨额利润,在使用非洲黑人矿工的同时,又从中国招募了6万余名劳工,送到南非德兰斯瓦的惠梯瓦特斯兰...  相似文献   

9.
从17世纪80年代至18世纪50年代,清朝曾执行过一个时期支持海外贸易的国策。但是,随后就关闭了闽、浙和江苏海关。闭关政策固然反映了清政府的愚昧与国力的虚弱,但英国早期殖民者急切扩大对华贸易的行动,是清朝产生闭关政策的直接动因。这就是洪任辉事件。一、导致闭关的洪任辉事件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清朝下令取消海禁,“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1)。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又宣布建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和江(苏)海关,以广州、厦门、宁波和松江为四个对外通商口岸。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又废除对南洋海禁。…  相似文献   

10.
18世纪70年代初期,英东印度公司获得鸦片出口的垄断权,开始向中国经营鸦片贸易。嘉庆元年(公元1796)鸦片输入达1007箱,“因嗜(烟)者日众”,“始禁其人口”,“裁其税额,自此入口之鸦片,率暗中偷售,而其价益增。”嘉庆五年,朝廷又重申烟禁。此后嘉庆皇帝还屡次诏申严禁烟毒之宗旨,但由于官场腐败,内外勾结,鸦片越禁,输入越烈。随着鸦片走私骤增,道光十八年,朝廷在上偷中指出“自鸦片流毒中国,纹银出洋之数,逐年加增,以致银贵钱践,地丁槽粮盐课因而交困”,使清政府经济上面临严重的压力。更由于鸦片走私猖狱,官奸“贿…  相似文献   

11.
刘登翰 《东南学术》2006,(6):137-144
中国的海外移民及其世界性的生存经验,是海外华文文学发生的基础.本文从19世纪中叶华工赴美的历史入手,探索美国华文文学的源头;以反美华工禁约文学运动中涌现的作品为讨论对象,指出1905年出版的小说<苦社会>,系"旅美之人,述旅美之事"的第一部美华文学的开山之作,分析了美华文学的血泪开篇及对百年来美华文学发展的潜隐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化转型与鲁迅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从19世纪40年代迄今,中国一直在东、西方文化大碰撞中经历着一个漫长的文化转型期。20世纪初愈演愈烈的文化冲突中出现的五四时期,我视之为20世纪中国文化转型的第一次高潮。改革开放迎来的真正的百家争鸣众声喧哗的80、90年代,我视之为20世纪中国文化转型的第二次高潮。介于两次高潮之间的30-70年代,我视之为因战乱和与西方的隔绝等原因导致的20世纪中国文化转型期的徐缓停滞期。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完全可以说,20世纪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文化转型的世纪。所谓文化转型期,总是相对于文化定型期而言的…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60—90年代,是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时期。在此期间,清政府中的少数当权人物奕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创办了中国第一批新式军火制造厂、轮船、电报局、煤铁厂、纺织局、以及新式海军,学堂和派遣幼童出洋学习。尽管这种洋务活动本质上存在不可否认的种种弱点,但是也不能否定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洋务运动已经成为当时清政府的国策,成为当时整个社会风气和行为,成为当时朝廷内外人们议论的中心,它涉及面广,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4.
赖伯疆 《学术研究》2003,(2):104-107
美国华人创作的英语文学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 ,已取得巨大成就 ,受到美国文坛关注 ;70年代以来 ,越发活跃并引起震动。华人作家在中美两国的见闻、体验以及对生活的审视和评判 ,构成了美华英语文学的基本特征。它们反映了华工的历史、中美文化的碰撞、融合与价值观、审美观的差异 ,具有历史、社会和审美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机遇与挑战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已走过了近一个半世纪。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它先在西方的欧洲和俄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后又在东方的中国,经历了辉煌的年月。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有鲁迅和霍秋白,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40年代,毛泽东写下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一光辉的历史文献。50年代以后,在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长足的发展,但也经历了种种曲折,受到种种干扰和破坏。80年代和90年代,由于拨乱反正,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可以说,在今天,在这世纪之…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30年代在华西人的中国人口观郭小东9世纪30年代,适应西方加快撞击中国大门、实现对华“自由”通商的需要,在华西人对中国社会经济的探查研究进一步加强。其中,中国人口问题是他们探研的重点之一。一、西方世界以疑惑的眼光看待中国人口规模问题中国基本国...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梁士诒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拟定"以工代兵"策略,输出华工赴欧帮助协约国作战。从1916年起,中国先后输往欧洲战场14万余华工,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此举为中国赢得了参加巴黎和会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也对中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梁士诒是发起华工赴欧参战的第一人,他的举动体现了同时代人少有的远见和胆识,有利于实现中国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语言学的世纪变革──评八年来《北方论丛》开展的文化语言学论争逸如,冯韧20世纪是历史悠久的中国语言学变革传统,采纳西学走上现代化道路的世纪.然而就在这个世纪进入尾声的80年代后期,文革后进入大学的一代青年语言学者在他们的世纪回眸中对中国现代语...  相似文献   

19.
中国留日学生与祖国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留日学生与祖国的历史命运张海鹏本文考察了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留日学生的情况。作者指出,在这个时期中国人赴日本留学的人数约有十万余人,远超过同期赴欧美留学的人数,但其中90%的人没有毕业就提前归国了,而且往往是为了抗议日本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近代化之路迂曲波折。晚清处于东西方接触前沿的广东知识分子离开故国出走西洋或东洋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出洋粤人经历了从现代文明的观察者到自身文化传统的反思者的角色转换,也历经了对现代文明由怀疑抗拒到主动接受学习的心理嬗变过程。晚清粤人的出洋游记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处于转型期的广东知识分子在书写中还带有浓厚的儒家传统意识,但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之下,他们对于儒家传统表现出的是极大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广东知识分子的出洋游记以及他们在书写中对于传统与现代的思考,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开启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