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观,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所开创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这一时代的产物和理论表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形成明确系统的"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在时问上是重合或同序的,在逻辑上,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力量前提和方法论原则.面对全球化的浪潮,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观,对于今天的"全球化"讨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首先把现实世界视为人的主体化世界即文化世界,又把文化世界视为生活世界的总体,从而确立了文化世界的生活世界总体意蕴。由此,马克思的新世界观首先是文化世界观即生活世界总体观。学界对马克思的生活世界观虽有诸多论说,虽有文化世界视域,但尚未触及生活世界总体性的意义结构以及生活世界境界特别是工作世界境界问题。马克思哲学的最终价值旨归不是探寻世界是什么的世界观,而是基于世界观指向改变世界的世界境界,即生活共同体境界。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国际劳动价值论初探晋方鼎我们认为,马克思国际劳动价值论的内涵可以作如下概括:商品的国际价值是由生产该种商品的世界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必须以国际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具体应包括这样几点:1、世界平均必要劳动以世界平均必要劳动...  相似文献   

4.
贾志钦 《理论界》2009,(2):25-26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经济全球化有着前瞻性的预示,马克思从生产力和分工角度阐述了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必然性,而资本为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提供了动力.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研究全球化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实践的生活世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三个方面即“生活世界”的实践的理解视角、“生活世界”的实践理解、“生活世界”的现实重建 ,探讨马克思实践的生活世界观 ,以此作为对现代西方诸多生活世界理论的一种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6.
回顾思想史上关于世界历史理论的演变过程,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前人尤其是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合理内核.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关于世界历史的产生、世界历史概念的界定、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机制、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结果等许多方面.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具有唯物主义、人学、整体性、实践性、非欧洲中心论等五大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得不借鉴并吸纳世界历史思想的养分和精髓.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随着实践考验不断走向成熟,我们要更加关注在当今时代世界历史思想的现实意义.这也是马克思对于世界历史思想更好地趋向现实性的初衷.思想赋予历史生命力,并与当代客观实践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世界历史思想的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世界整体化的趋势从近代就已经形成.马克思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命题表征了这一历史趋势,并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作用为核心建立了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对历史发展趋势的科学审视,它不仅揭示了经济较落后国家在世界历史的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而且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走向世界的必要性.这是一个巨大的、有待进一步发掘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9.
李键 《理论界》2009,(1):24-25
马克思的感性世界是人与物、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感性存在与感性活动的统一.其与一般唯物主义的物质世界的根本区别是,它不是独立于人的存在,而是人与物通过对象性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统一体;其运动不是一个客观的、必然性的过程,而是人参与其中、并影响历史进程的对象性活动.正是感性世界奠定了马克思感性世界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陈咸瑜 《江汉论坛》2007,1(11):67-70
20世纪西方哲学告别传统形而上学,转向和重建生活世界,实质是因为作为人类生存根基的生活世界的丧失以及人作为主体之意义的遗忘.在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的发展和意义转化中,人的生活世界之根和人作为主体之意义得到了某种重新显现和澄明.作为一种哲学观的转换,生活世界在马克思的视野中被理解为以实践为纽带,"知性"与"意义"相统一的属人的生活世界.马克思以实践的哲学观洞察了生活世界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与生活世界的激烈冲突和对抗性质,总体上确立了改造生活世界的理想性追求.  相似文献   

11.
西方传统哲学的哲学观是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的哲学观。这种哲学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从哲学的"一般本质"出发去解释各种特殊形态的、现实存在的哲学。马克思的哲学观是从现实的历史条件出发去解释哲学,是历史的、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哲学终结论"实质上是"形而上学终结论",它要终结的不是所有哲学,而只是作为形而上学的那种特殊哲学。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哲学仅仅具有"解释世界"的功能,因而那些哲学家们只知道解释世界;马克思创立了一种以改变世界为宗旨的新哲学,也同时提出了一种以改变世界为宗旨的新哲学观。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哲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认识世界,更是要改变世界.以感性活动为基础的"感性世界",不是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之上的,它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不断变化和生成的.通过"感性世界"的确立,马克思实现了哲学范式的根本性转换,表现为从"理论世界"到"现实世界"、从"哲学"到"非哲学"、从"观念批判"到"资本批判"的三重理论维度.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析要郝永平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提出并一直贯穿于后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学说,是从宏观上探索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一个总体性思想。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既批判地继...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研究是在马克思生前即已存在的学术现象,第一代和第二代马克思主义者都非常重视马克思研究.梁赞诺夫使马克思研究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研究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学术声誉.在西方世界,非正统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研究也经历了从格律恩贝尔格的马克思研究到吕贝尔的马克思学的深化.中国马克思研究也正经历从上世纪宽泛的马克思研究到21世纪马克思学的转变,将"马克思学"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是推动中国马克思学走向深入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赵敦华 《江淮论坛》2010,(2):5-13,F0002
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动力。马克思把宗教批判归结为对尘世、法和政治的批判。在政治批判中,把国家归结为民主制,政治是现实的人的政治,要实现人的自由。彻底的批判精神以哲学为武器,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华,未来哲学是世界的哲学,世界也是哲学的世界。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最终要实现对劳动异化的消除。马克思的批判哲学在当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客观趋势和规律,提出世界历史首先是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的科学论断。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构成了中国道路的时代场域,这是中国道路生发的土壤,也是把握中国道路的底板。世界历史首先是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决定了中国道路要超越传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框架,建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新架构,就必须辩证地对待资本。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建构方法的特点包括四个方面:(1)从实践角度理解世界历史的生成;(2)在民族平等的全球视野中考察世界历史的构成;(3)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审视世界历史的动态过程,强调了世界历史作为整体的规范作用;(4)联系社会制度的演变,研究世界历史的未来发展。这些建构方法对于人们确立科学的世界历史观和研究当今全球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阿尔弗雷德·许茨通过对生活世界的结构和各个层次的考察和研究,开创了生活世界的现象学理论。马克思的生活世界思想是近年来哲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对这两种生活世界观的比较研究发现它们具有各自理论的特点,这为我们丰富和深化对马克思的生活世界思想的理解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刘勇 《云梦学刊》2004,25(5):40-4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近代资本主义首次开创的世界历史是人类社会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世界历史的意义上才能存在。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既可从西方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开始,在一定世界历史背景下也可从东方政治革命开始。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路向不存在所谓单线论或多线论,而是在世界历史背景下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补充的世界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0.
刘同舫 《学术界》2022,(9):5-12
对世界历史总体性的论证在马克思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基于对资本实质的界定,从资本逻辑与普遍交往两个维度阐明了世界历史总体性问题。马克思通过对重商主义、重农学派、古典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的资本概念的批判,揭示了资本的本性并建构独具特色的资本观。资本无止境的趋利性将整个世界纳入资本逻辑的循环,促使人类历史的行进方式从民族地域性重塑拓展为世界历史的总体性建构。这种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交往使得各民族国家在世界历史中实现自我发展,普遍交往的世界性、全面性和自为性进一步彰显了世界历史的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