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一种新型雷达吸收材料─—电路模拟吸收材料进行了初步研究,该材料仅在文献中作为简讯报道过而无其工作特性和设计方法的细节。应用电路模型对电路屏反射特性的效应作了描述,并得出电路屏必须是感性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单层和双层材料的简单设计方法,并给出了采用国产吸收剂的两个设计例,设计得出的吸收特性明显高于普通吸收材料。  相似文献   

2.
详细分析了TE极化波以大角度入射到无金属基底的平面多层吸波结构上时的反射特性,导出连接层间电磁场的通用矩阵公式,计算了两层和三层吸波结构的反射系数,并证明了在何种条件下可以获得低的反射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简易设计方法。对进气道和进气道内吸波导流板的两层和三层材料设计都获得了良好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微波信号多频带吸收与雷达通信信号兼容性的应用需求,利用人工电磁超表面极大设计自由度的特点,结合电磁吸收和极化转换2种电磁波调控机理,设计了一种多阵列单元融合型超表面结构。采用HFSS电磁仿真软件对超表面的电磁吸收性能和极化转换性能进行仿真,并分析其综合调控机理及宽带吸波特性,提出一种将“工”字开口环极化转换超表面阵列单元引入电阻加载的交叉偶极子超表面单元中的设计方法。融合偶极子超表面在低频段的电磁吸波特性以及“工”字开口环超表面在高频段的电磁极化转换特性,扩展超表面结构的电磁吸波带宽。研究结果表明:超表面结构的吸波范围可覆盖2.08~8.36 GHz和13.32~18.46 GHz双频带,多调控机理融合型电磁超表面设计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人工磁导体用于波导传输、天线辐射和隐身材料的研究进展。通过金属导体和人工磁导体构造虚拟电/磁壁,设计了新型的平行板波导;利用人工磁导体作反射板,可实现低剖面天线系统的设计,并且通过改变极化依赖型人工地板上偶极子的取向,能够获得圆极化辐射特性;通过在人工磁导体上加载合适的电阻,可设计超薄的雷达吸波材料;利用人工磁导体反射相位特性,可设计低RCS的反射屏。  相似文献   

5.
主研人员:饶克谨 赵伯琳 高正平 杨华军 饶 力 罗 威 王 卓 苟 益 刘红星 系统地进行了单向和多向碳纤维层板、多向有耗SiC铺层板、加入吸收剂的纺织纤维板雷达反射特性、电磁参数预测方法的研究,完成了预测软件,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验证吻合较好;独立开发出了浸渍吸收剂蜂窝板的反射系数和等效电磁参数预测的关键技术,包括研究加入有耗介质的蜂窝结构散射电场的计算和电磁参数预测,完成了预测软件;将遗传算法用于宽频带多层吸波材料的优化设计和电路模拟吸波材料的设计方案探索;进行了吸波结构导流板的机理分析…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一种新型的毫米波TWT慢波电路─双交错式Millitron梯形电路。用三维有限元法对双交错梯形慢波电路的色散特性进行了分析,求得了双交错慢波结构的三维场分布。计算表明,双交错式Millitron梯形慢波电路可以得到40%的冷带宽,其+1次谐波为前向波,热带宽可达20%左右,同时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和理论值良好符合。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个应用遗传算法的电路模拟多层吸收体的新设计、遗传算法自动综合各层的电磁参数和厚度以及金属电路屏的各参数,并同时提供几个设计方案。当应用遗传算法对特宽带吸收体设计时,其迭代过程出现波动和在带内出现不好的结果。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文中引入了两项技术,使其工作特性明显地改善。设计实例表明在无金属基底的吸收体情形,电路模拟吸收体比普通设计优越得多,在厚度更小和用更少材料下能在特宽带内获得低反射。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六角晶系铁氧体[(Zn_(1-x)CO_x)_2-W]系列的磁特性及吸波特性。介绍了用特殊工艺制备这种材料的工艺原理及制作过程。用这种吸收剂制备成的吸波涂层具有吸波特性好,工作频带宽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设计多层雷达吸波材料的方法。在使用普通的损耗材料进行设计时,很难在低频段获得较低的反射率。磁性金属纤维在低频段比普通损耗材料具有更大的磁导率,此前还没有包含磁性金属纤维的吸波材料的设计。文中的设计将磁性纤维作为一层,其他层由普通的损耗材料构成,利用设计的一个程序对这几层材料的参数和厚度进行了优化,该程序利用了改性的遗传算法。得到的结果显示出反射率在低频段有了明显的改善(-8dB对比普通设计的-3dB)。此设计提供了一种获得优良吸波材料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克服单模近似法在分析矩形栅慢波系统高频特性时的局限性,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即在表示槽区内的场时,保留其高次项,表为一无限本征驻波之和的形式,利用场匹配法得到其色散特性,进而求得耦合阻抗。然后针对矩形栅慢波系统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分析了金属栅的几何尺寸对系统高频特性的影响,以作为器件设计的参考。设计出3cm、8mm波段的矩形栅高频结构模型,进行实验测量,得到的实验值与理论值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减振器在性能上的固有缺陷,提出了用超导技术进行新型减振器设计,并对新型超导减振器的减振原理和产品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了新型超导减振器的控制方式,为进一步完善该产品性能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2.
动力减振器最优参数的非线性回归和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最优化方法求得考虑生系统阻尼的动力减振器最优参数集,并对此参数集进行非线性回归,得到了便于动力减振器最优设计的回归曲线族。本文还对现有的主系统无阻尼时动力减振器最优参数公式进行了讨论,指出了这些公式的局限性,并根据本文的结果给出了应用范围更广泛的改进公式。  相似文献   

13.
减振器是汽车悬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整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减振器示功图是判断减振器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目前,减振器示功图的类型识别都依赖人的经验。文章通过在MATLAB中训练BP神经网络,实现了减振器缺陷产品的自动识别,该研究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实用为本"与"道器相宜"是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中与现代设计理念相切合的部分。以传统家居陈设艺术中的屏风为例,阐明屏风的当代转换设计应营造适于当下生活方式之"用",合乎当下思想文化之"道"。  相似文献   

15.
莫高窟屏风画的起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高窟屏风画产生于盛唐覆斗式窟的盝顶帐形龛内,它与覆斗式窟、盝顶帐形龛组合在一起完成了对佛殿的协同模仿。从龛内的布局与表现的题材类型来看,盛唐莫高窟屏风画与初唐及盛唐前期的墓室屏风画十分相似,这不太可能是一种纯粹的巧合。莫高窟龛内屏风画的设计意匠源于佛殿的启迪,从深层次来看,则是源于皇室贵族居室的启迪。唐代墓室屏风画的题材与位置直接模仿皇室贵族居室中的屏风,将它的设计意匠与莫高窟屏风画进行比较,可以看到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了解它们的联系有助于认识莫高窟屏风画的起源。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制管机的人机交互性,课题组设计了基于STM32控制器的人机界面系统。在硬件设计方面采用四线电阻式触摸屏,CPU采用基于ARM9内核的32位处理器芯片的S3C2416;在界面设计方面,引入了自主研发的组态软件参与设计,在软件编程方面,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实现触摸屏与上位机软件的数据传输;通过对通信协议的研究,给出了STM32与触摸屏通信的软件实现流程图,完成触摸屏与STM32的数据交互。经调试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响应速度快、通用性强。该设计在制管机系统中能够基本达到预期显示和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前筛分设备大多笨重,价格较高而且不宜携带,缺乏专门针对物料制样的筛分设备。针对现存问题,设计一种用于制样的筛网倾斜式小型筛分装置,以单颗粒筛分理论为基础,对物料在筛网上的运动轨迹进行了数学推导。借用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对物料在给定条件下的运动轨迹进行了仿真。通过研究发现,在筛面直径100 mm,电机转速960r/s,倾斜角度5°的实验条件下,物料从倾斜筛面高处落下后,可以在激振力作用下回到倾斜筛面高处,重复利用倾斜筛面进行筛分,达到预期设计目的。该研究成果可以弥补现有装置的不足,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玉米颗粒在直线振动筛面上的运动情况,课题组以散体力学为基础,依据离散单元法分析玉米颗粒振动筛分机理 。通过建立直线振动筛三维模型,分析玉米颗粒在振动筛面上的运动,应用可视化离散元模拟软件EDEM分析振动筛面在上下直线运动的情况下,玉米颗粒速度 变化情况得出以玉米圆颗粒为基础模型,直线振动筛相关的一些参数的变化对筛分过程中颗粒速度和位置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不同形状的筛孔、不同下落高 度和不同形状颗粒都对筛分效果产生影响。课题组的研究为设计和优化直线振动筛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