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读<钱伟长文选>之前,我就读过他的<八十自述>.他考入清华大学后,因受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刺激而坚决舍文学理,决心以科技救国,经刻苦拼搏而获得成功的事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觉得,这充分表现了一个爱国青年献身祖国、救亡图存的壮怀,也表现出他可贵的毅力和杰出的聪明才智.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威廉·盖洛全程考察长城100周年,威廉·林赛在他的<万里长城百年回望--从玉门关到老龙头>中文版再版时增加了整整54页的关于老威廉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一直宣称自己是个农民,却始终像是徘徊于城市与乡村的孤魂野鬼,是"被连根拔起又抖净了根须上的土、栽到哪儿都难活"的树和草.从<废都>里的庄之蝶到<秦腔>里的引生,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他的心路历程.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他那种深厚悲悯的乡土情怀.综观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与乡土的关系上作者的身份大致经历了讴歌者-批判者-边缘人-咱村人的转变,情怀也有热情-冷峻-迷茫-塌实这样一种清晰的变化轨迹.<秦腔>以其极端的叙述方式将作者的乡土情怀推向极至.  相似文献   

4.
关于淹城的所有记载、推断、考据、论点,包括众说纷纭的与古代奄族迁徙关系的判词,其原始依据,均来自一条孤证--<越绝书·卷二·外传记·吴地传>.自<越绝书>成书后,过了约800年,"淹君地"的记载,才再次在史志典籍中出现.这些记载,均标明传自<越绝书>.从文本资料传承的角度看,真正的"淹城之父",是南宋<咸淳毗陵志>的作者史能之.清代<康熙常州府志>作者陈玉璂直接断定"淹城"为奄君所有.认为奄君和他的女儿,都葬在奄城.至此,"商奄说"正式出台.陈玉璂成为"商奄说"之父.但史料表明,陈玉璂关于"商奄"的认定,是不可信的.关于淹城是奄国南迁后的都城,目前,既无地下文物作证,亦无明确的文献记载.根据<说文解字注>判断:"淹"与"奄",在中国古代是不通用的.另外,<越绝书>中的"吴所葬",有可能是"吴所筑".这个被叫做"淹城"的城,可能与"淹君地"无关.这个被叫做"淹城"的城,目前情况下,与奄国无关.  相似文献   

5.
<诗·郑风>的作者选取"狡童"来指称既爱又怨的人物,"狡"作为"犬"与"狡",植根于郑地的文化遗存,由此而形成了"狡童"兴象."狡"的个性特征奠定了"狡童"兴象意蕴,<郑风·山有扶苏>和<郑风·狡童>二诗的"狡童"兴象意蕴表现了诗人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作者以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反复阐述生命重于轩冕利禄,生命至上主义的主张.这一主张是<庄子>的作者对现实的深沉忧患而产生的.为此可推断出<庄子>的作者萌发了生存论意义上的"人"的觉醒,他渴望一种能消除使他与自然、同伴、自身分裂的和谐.即消除异化的思想.并由此生发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从而获得逍遥自然的自由精神,最终达到对生死的超越与解脱.  相似文献   

7.
<诗·郑风>的艺术成就与其意象经营艺术分不开,<诗·郑风>意象生成既是先秦"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观念下的自然产物,也是郑地图腾和原始宗教的产物.它们或由意生象,或由象生意,具体而言,<诗·郑风>的作者或借助文化传统构建意象,或利用汉语谐音、多义而生成意象.<诗·郑风>意象艺术给后世对<诗·郑风>诗歌主旨解读及其文学创作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用避讳法来否定<刘子>为刘勰所著,坚持刘昼说,反而更否定了刘昼说.认为<刘子>中有法家思想,<文心雕龙>是尊儒反法,以此作为否定<刘子>刘勰著的理由是不合史实的,因为<文心雕龙>对法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刘子>的语言特色与<洛阳伽蓝记>、<水经注>同,以此为据肯定<刘子>作者是刘昼也是不妥的.因为这些著作,"即使在南朝,一般也用散文来写."从<刘子·贵农>篇反映的时代特征看,与梁代社会现实相符,也与刘勰"利民"之志相合.<刘子>讲"托附"、论"因显"、说"韬光",这不符合刘昼的学术经历、思想品行和性格特点.因而两<唐志>和郑樵<通志>对<刘子>作者的著录是不易撼动的.  相似文献   

9.
楚简<老子>的文本构成,是目前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有人认为楚简<老子>是摘抄本,有人认为是全本,也有人认为是在三个不同的时间单位里产生的三种不同抄本.通过对楚简<老子>中"亡、無"和"(彳人亍)、道"等文字使用情况的考察,可以看到楚简<老子>不但甲、乙、丙本三者间存在着历时性差异,而且甲、乙、丙本的内部,包括组与组、同组内的文字聚合同样存在着历时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扬雄创作<太玄>有其深刻的社会人生和历史文化背景.<太玄>仿象<周易>,吸收秦汉以来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并与当时社会所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密切结合,构建了一个无比庞杂而又自成条贯的哲学思想体系.扬雄继承并发展了其师严君平"引<易>入<老>"的学术特点,他的<太玄>兼赅儒道,对后来的魏晋玄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自然"与"无为"的源头是<老子>,但<老子>的"自然"不完全是"自然而然"、"天然"的意思,其中含有一种对于超现实的、甚至是超出想象力的、人力无法与之抗争的力量的敬畏和惶恐的心理.这明显表露出一种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的色彩.<老子>的"无为"思想实质上也包含了一种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无能为力的消极含义.这与当今学界大多对<老子>中"自然"和"无为"的理解显然有别.  相似文献   

12.
两希文化众所周知是指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将这两种文化并举进行分析,或许最早可以上推至托名朗吉努斯的<论崇高>.在与荷马比较举证时,作者举了<旧约>里上帝创世的例子:"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要有地,就有了地."<创世记>里上帝其实没有说过"要有地,就有了地."不过上帝的崇高,自然无人可出其右.作者称上帝为犹太人的立法者,不是常人,而是以神的心灵构思而且表达了伟大的观念,所以他是崇高的典范.以<旧约>来比较荷马的传统,可见,早在公元1世纪,就见诸希腊文化的经典著作了.  相似文献   

13.
损益思想最早来源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上帝观念"、"天命思想",包括损人益天与损天益人两个重要阶段.从损益思想角度考察,<易传>与<老子>有相似的一面,都重视"反"的功能和作用,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关系.但<易传>思想明显有进一步的成熟与发展.<易传>在解<损>、<益>两卦时,<彖辞>侧重上下,<象辞>侧重己人、过善,从而将<老子>、<论语>等所探讨的天人之间的损益观念,吸收融会并进一步具体化起来,更加突出修养论.随着后世学术史的演进,<易传>与<老子>的相互结合与分辨形成了新的思想和观点.  相似文献   

14.
周代,吴地产生的最早的歌谣为清代沈德潜选入<古诗源>中的两首吴地诗歌<渔父歌>和<吴王夫差时童谣>.<左传·哀公十三年>记载了春秋后期吴国产生的第一位文人创作的诗歌--吴申权仪<乞粮诗>.<乞粮诗>特点之一--句尾出现的语气助词"兮",比<楚辞>早了两百多年.可以说,吴申权仪的<乞粮诗>已最早体现了周代南方诗歌句尾多用语气助词"兮"的这一特点.<诗经>中歌颂周人先祖的庙堂乐歌,如<诗经·大雅·生民>、<诗经·大雅·绵>等,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吴地诗歌,但却与吴国王室先祖有着密切的血缘联系.  相似文献   

15.
论老子的欲望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老子>思想的解读,尤其是对<老子>中的欲望观问题的探讨,近些年来学者们论辩激烈、见解各异.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子的思想是厌世的,消极的,因此他自然是主张禁欲的.这一看法是对老子"无欲"观点的表面理解.实际上,老子对真正的欲望并没有否定.相反,他以"道之自然"等为其哲学基础,构建了一套以自然生命欲望为核心的欲望体系.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雷抒雁是从陕西走出的当代著名诗人.1979年,他因长诗<小草在歌唱>蜚声诗坛;2008年他又创作<冰雪之劫:战歌与颂歌>,并再次唱响祖国大地.2008年,他编辑了自己1979年至2008年30年的年编诗选,以<激情编年>名之.2009年3月,"雷抒雁诗歌朗诵会"在西安举行.与此同时,诗人的母校西北大学举行了"雷抒雁诗歌创作研讨会".这是诗人诗性写作30年的阶段性总结,也是诗人对生他养他、并使他无论走到哪里都魂牵梦绕的故土的一次汇报.直此之际,中国人民大学牛宏宝教授于2009年3月20日上午,在诗人的家中就诗人自己的创作和当代诗歌发展等话题进行了一次访谈.  相似文献   

17.
宫哲兵教授的新著<唯道论的创立>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唯道论的创立",围绕老子的"道"而阐述,创立"唯道论"的学说,写于2004年,是作者最新的理论成果;第二部分"质疑中国哲学史‘唯物'‘唯心'体系",写于20世纪90年代;第三部分"<老子>到<易传>--晚周辩证矛盾观形成的历史与逻辑过程"和第四部分"<左传>、<国语>朴素辩证法思想范畴资料注评",是作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完成的硕士论文<晚周辩证法史研究>中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简·爱>中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留给读者许多的悬念和神秘,根据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从基督教的角度来解读罗切斯特,人们自然会将他与伊甸园中的亚当、蛇、甚至魔鬼撒旦等形象联系起来,这正是<圣经>对作者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必然结果.罗切斯特的命运真正阐释了"犯罪--受罚--忏悔--救赎"的<圣经>模式.  相似文献   

19.
<典论·论文>里提到的"四科八体",其中的奏、议、书、论、铭、诔这六种属于应用文体.仅从这一点来看,说它是"文学专论"就不符合原著的内容实际了.曹丕<典论·论文>并非是"文学专论",而是既包括文学创作又包括应用写作的中国古代文论.其中,"经国之大业"说、"文本同而末异"说、"文以气为主"说等三个重要观点,也同样是适用于应用写作的理论总结.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客观而深入地研读<典论·论文>的原著,我们便会发现,所谓<典论·论文>是"文学专论"云云,往往都带有以偏概全的毛病.  相似文献   

20.
许慎在<说文解字>当中首创的汉字部首说是我国文字学研究的一个伟大创造,但他的部首说及其归部原则并不是无懈可击的真理.比如,<说文解字·八部>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典型.我们充分利用目前所能见到的甲古文、金文、战国文字等文字形体重新审视了<说文解字·八部>诸字,发现许慎的八部归部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偏差.即<说文解字·八部>内只有"分","尒","曾","尚","詹","詹"等字本义与八字本义联系紧密,可以入八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