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移民返迁问题是移民后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于灾难移民研究起步较晚,因此该领域移民返迁的问题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本研究借助“推拉理论”和我国水库移民、生态移民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结构性访谈方法,对汶川地震跨市州异地安置羌族移民的返迁意愿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发现,在迁出地推力因素、迁入地拉力因素、制度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下,羌族灾难移民在异地安置初期具有较低的返迁意愿.汶川地震跨市州异地安置个案在迁入地选址、迁移方式选择、制度影响的阶段性和两面性等方面的经验对于以后灾难移民的迁移政策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族迁徙是解读我国民族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中国少数民族的迁徙,不仅是认识和解读我国各民族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认识和解读我国多民族格局形成、发展以及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少数民族通过东西和南北向的迁徙,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得到了广泛而密切的交流。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战争和民族政策的变化促进了民族的迁徙。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迁徙使有关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促进了有关各民族族体的交融和整合,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涵化”;少数民族内迁对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从迁出地转移出来之后,我国流动人口的二次迁移(永久迁移)意愿出现了明显分化。在构建“推力—拉力—阻力—能力”的“四力”解释机制的基础上,统计分析发现:我国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呈现出层次性特征,按意愿强烈程度依次是“长期居留”“家庭团聚”“户籍转换”和“置业安家”。迁入地拉力越大、个体能力越强、家乡羁绊与迁移阻力越小,则其永久迁移意愿越强烈;而来自迁出地及家庭的推力仅能提高其“户籍转换”意愿;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和“置业安家”意愿主要受到“能力”机制影响,“家庭团聚”与“户籍转换”意愿主要由“拉力”机制决定。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决策已主要遵循经济理性与社会理性逻辑,而不再是生存理性逻辑。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迁徙,从类型上看,以强迫型迁徙为主;从性质上看,以生存型迁徙为主;从方向上看,以南下、西迁、内附为主。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迁徙频繁、规模较大,深受中原政治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把握信息化时代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多流通渠道的选择意愿,增强线上渠道消费者黏性,扩大信息技术溢出效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研究基于对江苏省4个城市地区的调研数据,构建以偏最小二乘法为基础路径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消费者因素、产品特征及渠道特征因素对消费者移动线上渠道迁徙意愿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1)消费者向移动线上渠道迁徙的意愿会受到推力因素、拉力因素的正向促进作用,以及锚定因素的负向抑制作用;锚定因素负向调节拉力因素对消费者渠道迁徙意愿的作用机制,以农贸市场为原始渠道时作用效果更强。(2)超市与移动线上渠道的价格、折扣情况、产品多样性差距,及消费者感知财务、服务、心理风险差距,构成推力因素正向影响其渠道迁徙意愿;超市与移动线上渠道的渠道信任、感知易用性差距构成正向吸引其渠道迁徙意愿的拉力因素;社会影响作为锚定因素负向影响渠道迁徙意愿。(3)农贸市场与移动线上渠道的购买环境、时间、信息完整性差距,及消费者感知质量、健康、时间风险差距,构成正向影响其渠道迁徙意愿的推力因素;农贸市场与移动线上渠道的媒体丰富度、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渠道信任差距,构成正向吸引其渠道迁徙意...  相似文献   

6.
印尼华侨移民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印尼华侨的移民历程、动因的历史考察,认为人口迁移的行为是由迁出地的推因素和迁入地的拉因素共同影响所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移民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生态移民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坚持原则,以及坚持人口集中、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加强迁出地和迁入地建设,防止移民中的民族文化变异,建立政策引导、项目带动、社会参与、企业介入、移民开发运行机制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基于渠道特征、消费者特征、消费者面临环境的视角,对消费者离线到在线渠道迁徙行为进行研究,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应假设,使用SPSS20.0及AMOS20.0软件对模型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及模型的假设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推力作用对消费者离线到在线渠道迁徙的意向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拉力作用对消费者离线到在线渠道迁徙的意向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锚定作用对消费者离线到在线渠道迁徙的意向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移民迁移不仅是居住地理位置的转变,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播化与交流。纵观历史,并非所有的移民文化都能在迁入地存续与发展,影响移民文化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是其能否得到同质文化的持续补给。研究发现,"移民文化补给"的方式主要有移民迁出地人口再迁、文化圈辐射、迁入地主动引入等,这些方式增强了移民文化的生命力,使之独立于迁入地主流文化或发展成为迁入地主流文化。正是由于文化补给的影响,各种优秀的移民文化才得以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人类社会异彩纷呈、五彩斑斓的多元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的陕西商洛是一个移民聚居区,移民聚居区的形成既与移民迁出地的政策、社会、政治、自然等因素的"推力"有关,也与商洛区域内气候、交通、人文、政策等因素的"拉力"有关,是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政府的移民奖励政策则推动了这一进程。移民聚居区的形成给商洛社会经济文化带来全面而深远的影响。研究本课题对于商洛正在进行的移民搬迁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分析及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迁出地的推力和转入地的拉力,然而,既有的城乡二元身份障碍的离心力、用工制度恶化的排斥力和乡村企业分流力等,形成了当前中国劳动力转移的强大阻力。利用SA8000等劳动规则制度为动力平台提升用工环境,借助劳动身份重整为动力前提优化劳动力主体地位,推行职业培训教育券提高劳动职业能力为转移动力持续性保障以及建构多元化劳资纠纷解决系统成为化解涉劳冲突动力路径,将为劳动力良性转移提供强大而平稳的转移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12.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可分为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两个部分,外部动力主要为消费拉动力、市场导向力、政府引导力,内部动力主要为企业利益向心力、融合要素渗透力、技术创新推动力。在上述动力影响下,企业层面,以单双向视角,构建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两类企业协同化的融合模式;集群层面,以内外视角,构建点对点、点对群、群对群的融合模式;区域层面,以区域协同视角,构建区域产业联盟的融合模式。基于此,从政府层面、市场层面和企业层面三个方面,提出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3.
大同刀削面作为大同地区最具特色的传统饮食,其经营现状让人担忧,实行品牌化经营是其唯一的出路,而对大同刀削面品牌经营的影响因素即驱动力的分析是大同刀削面品牌经营研究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大同刀削面品牌经营的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大同刀削面品牌经营的驱动力要素,包括人口驱动、经济驱动、文化驱动、政策驱动、技术驱动、消费需求驱动、企业核心驱动以及竞争驱动。  相似文献   

14.
生产力内部诸生产要素的相互作用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市场经济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机制,改革创新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源。它们紧密联系、相互制约,构成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农民教育的“双重”动力主要表现为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从内生动力来看,这是农民自身发展的需求;从外生动力来看,这是党和国家对农民发展的要求。这两种动力的启动与有效运作可以促进农民教育朝着有利于农民个人发展、有助于国家整体发展的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探求民众利益诉求的发生规律是现代舆情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从民众诉求表达发生机制的运行机理看,诉求表达发生机制的产生和运行,既来自于内因的驱动,也来自于外因的刺激。从内因来看,需求和社会动机成为诉求表达发生的内驱动力;从外因分析,利益差别、中介性社会事项和社会情境等也成为诉求表达发生机制产生和运行的刺激动力。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整体过程,提出该过程所受到的四个作用力:环境激励力、市场拉力、技术推力和内在活力,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OECD-WTO 2013年的最新TIVA数据库,从制造业价值链视角,首次提出了制造业价值链上的服务业驱动力的概念,并按12个不同制造业行业对比中国与德国服务业的驱动力,最后指出中国服务业深化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9.
农村改革中农民创新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农民在农村改革中的作用,运用矛盾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剖析农民改革创新的动力来源、动力结构及其动力运行机制。分析认为,农民改革创新的动力来源于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和政府利农、惠农政策的支持;改革创新的动力分为内动力、外动力及合动力;动力机制是指内在动力诸要素之间以及内部、外部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在农村改革中发挥了重大的创新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