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世界》2010,(12):42-42
言为心声。诗言志。言志也即抒情,写景诗要有情在里面,抒情诗更不能例外,本节讲讲抒情诗。大凡为诗,对景生情,起兴,那在诗的字里行间就能表现出来。成功的诗家,自然懂得那些道理,而我们初学者很容易误入歧途,讲写情的诗变成空泛的不着情调的其他形式,所以,有必要剖析成功的诗大家的成功之作,来启发我们在写抒情诗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  相似文献   

2.
翟暾 《华夏少年》2007,(12):5-10
与写景相比,状物面对的写作对象似乎更具体一些,比如它写一棵树,一只动物……而写景面对的面相对来说要大得多。但状物与写景一样,方法大体上也可以从两方面考虑。每方面也都有三法,先讲第一方面:  相似文献   

3.
老韦子 《老年世界》2014,(20):44-44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韩愈则讲得更具体,道:“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相似文献   

4.
刘古卓 《老年人》2003,(9):48-49
纵观中国古典诗歌,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抒情多采用间接方式,即“通过写景以表达情怀”。众所周知,抒情与写景,本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诗歌以抒情为主,但一味直接抒情,则难免平直浅露。诗歌写景,能增强形象性,如果单纯写景,却又意旨不深。怎样才能两全齐美呢?清代诗评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对此作了简要回答:“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其实,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蒹葭》一诗,就有这样的章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  相似文献   

5.
黎斐 《公关世界》2008,(2):28-29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早在几千年前就讲诚信,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对诚信有过精辟的论述。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韩非予说:“小信诚则大信立,故民主积于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我理解诚信的含义是:“诚”者,即真诚,真心真意;“信”者,即诚实,讲信用,不欺骗别人。  相似文献   

6.
伍振戈 《老年人》2004,(9):46-47
“词家先要辨得情字”,“所贵于情者,为得其正也”(刘熙载)。当代诗词作者,也不可能无情而发,但叹老嗟卑者有之,沉溺昔日心灵创伤者有之。何则的《水调歌头·清风》,可谓“得其正也”。其诗日:“暖气绿江草,春意闹枝头。熏花梳柳烘月.芦荡起沙鸥。巧绘湖光烟屿,扫去  相似文献   

7.
达摩林密涌清流,百转千回唱自由。不畏崖冲出壑,豪情远接洞庭秋。讲评:咏物之作注重比兴寄意。作者扣住崖岭溪流冲破险阻、奔涌向前的景物特点下笔,将自己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情感寄寓其中,因而物我一体,既形象生动又寄意深远。古人论诗,强调“诗中有我”,即写景要为抒情服务。《达摩溪》一诗不仅做到了“诗中有我”,而且体现了新时代老年人奋发向上的精神,的确是一首值得一读的咏物佳作。(刘古卓)达摩溪(七绝)@周景星 @刘古卓  相似文献   

8.
“词家先要辨得情字”,“所贵于情者,为得其正也”(刘熙载)。当代诗词作者,也不可能无情而发,但叹老嗟卑者有之,沉溺昔日心灵创伤者有之。何则的《水调歌头·清风》,可谓“得其正也”。其诗曰:“暖气绿江草,春意闹枝头。熏花梳柳烘月,芦荡起沙鸥。巧绘湖光烟屿,扫去阴霾尘垢,迎  相似文献   

9.
李霞 《老年世界》2011,(21):44-44
排座次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在古代,主要以座位的朝向来决定尊卑。官高者居上位,位卑者处下位。秦汉以前,人们以右为尊,称为“尚右”。《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云:“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即蔺相如的位置比廉颇尊贵。“左迁”有贬官之意,如韩愈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就讲了被贬潮州的经历。  相似文献   

10.
刘新翰是清代著名壮族诗人,也是清代壮族文人的先驱,著有《谷音集》。刘新翰诗歌创作基本主题为揭露社会现实之不平,以现实主义笔触去反映农民的忧苦、刻画社会险恶,批判上层阶级,倾注对农民忧苦的同情,内涵丰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其写景诗也很优秀,借物抒情,给人以清晰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诗由怨生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意思是说,大凡优秀传世之作,都是作者在困顿潦倒时所为。“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不也正是受宫刑之辱而遗《史记》,留下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彪炳千秋吗?“诗由怨生”这一具有深刻美学价值的命题,在我国很早就被提出来了。孔子在《论语》中讲:“诗可以兴,…  相似文献   

12.
爱情的秘密     
赵鑫珊 《中外书摘》2006,(12):80-80
没有一个诗人不是执著的。执著于爱、于恨;执著于欢乐、于悲愁。当不可或释的时候。才有了至美的诗:“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惟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当然,按禅家讲。她正沉溺于烦恼障。然而这却是好诗。弘一大师天才炜晔,既斩断尘根。不复有诗。他的智慧也不在谈玄作偈。他澹泊无欲,连他的书法也都没有了一点人间烟火气。  相似文献   

13.
《社会学家茶座》2008,(3):157-158
万维新闻网最近刊载马悲鸣的同题文章说,周作人1949年有一首诗作:“儒冠一着误生平,多谢杨生示做情。若使逃儒还入墨,此中歧路本分明。”(《老虎桥杂诗·忠舍杂诗》)此诗写得很直白,不难看懂,一般人也不大注意。但如果知道些先秦诸子之辩者,能从中获得些有用的信息。此诗中第一句“儒冠一着误生平”应该是自指,我周作人人了儒家而误平生。“多谢杨生示做情”,此杨生就是周作人此诗所赠之人。  相似文献   

14.
猜成语     
张瑞祥 《老年人》2008,(10):44-44
我国著名山水诗人孔孚创作的一首《峨眉·古德林漫步》诗在台湾的《创世纪》杂志刊出后,诗人接到样刊时不禁大喜,原来他作的诗的最后一句“字间杂有鸟语”改成了“字间染有鸟语”。改“杂”成“染”让他觉得诗味更足,诗意更浓,遂致信询问改“染”字者为谁。岂料,原来是出版单位排版之误。得知原委,孔孚不禁笑曰:“天下竞有错得比原作更好者,奇!”  相似文献   

15.
在诗歌的王国中,能留存于典籍的,除“诗三百”之外,平民所作之诗可说少之又少。即使有少数平民之诗收入于典籍之中,其作者之署名也以“无名氏”统而言之。其中之原委固然与封建社会对平民的轻视有关,也有平民所作之诗多以口耳相传之方式流传于后世,传来传去竟不知为何人所作的缘故。  相似文献   

16.
《老年世界》2010,(17):43-43
本讲讲唱酬赠别。从字面上讲,唱是指原作者自己的诗作,和(酬)是对方写给自己诗后,自己写了回答回报对方,这就叫酬(和)。这是朋友之间“奇文共欣赏”的一种形式。翻开古代诗人的诗集,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唱和诗,这也可以看出古代人喜欢交文字友。惺惺相惜,同气相投,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诗文中,对长寿老人有许多雅称,极富情趣。黄发:老年人白发脱落更生黄发,是高寿的象征。《诗·鲁颂·闷宫》中有“黄发台背”的句子,郑玄笺:“皆寿征也。”又据《书·秦誓》:“尚犹询落黄发。”黄:代指长寿者。《诗·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遐不黄。”朱熹批注说:“黄,老人发复黄也;,老人面冻梨色,如浮垢也。”《礼仪·士冠礼》中也有“黄无疆”之句。耆:老年,意即60岁以上的老人。《孟子·梁惠王下》:“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晋书·食货志》:“九年躬稼,而有三年之蓄,可以长孺齿,可以养耆年。”花甲:年…  相似文献   

18.
杭州在白居易的生命中具有特殊的意义。白居易对杭州西湖情有独钟。在白居易五十岁后所作的写景诗中,西湖作为描写对象的诗作占有一定数量,质量也可谓上乘。白居易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发现"并艺术地再现西湖的诗人。  相似文献   

19.
汪晓娟 《职业》2011,(9):123-123
1925年,李金发的一场“微雨”开启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他把象征主义引进了中国,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和审美体验,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启迪和思索。李金发的诗作发表之后,诗论界对其毁誉参半,肯定者对其大加赞赏。周作人称“其体裁、风格、情调,都与现实流行的诗不同,是诗界中别开生面之作”;黄参岛认为:“《微雨》在我们的心坎里,种下一种对于生命欲揶揄的神秘,及悲哀的美丽。”否定者对其的批判,却也毫不留情。  相似文献   

20.
当官是否有风险?当然有。从理论上讲,世界上就不存在完全没有风险的职业,连品尝师也有食物中毒的可能,饭店跑堂,也有滑倒摔死的。是职业,风险总是有大有小。按道理,野外作业的工人风险大,在办公室里的官员,安全得多。人们之所以将风险与官员联系在一起,主要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显然这一阶段国家反腐力度加大,官员落马者有落叶之势,跟这个话题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