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六二年是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逝世八百周年,为了进一步搜集有关历史资料,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我校历史系和人类博物馆联合组成郑樵历史调查组于一九六三年初,前往郑樵的故乡——莆田县,进行二十天的调查访问,获得了一些前人尚未注意到的历史资料、遗跡和传说。现在,我们根据调查资料,结合文献记载,整理出《郑樵史跡调查》和《新发现的郑樵历史资料》两篇报告,提供郑樵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宋代郑樵《六书略》跳出许学圈子,从汉字生成的角度详细阐发六书说,第一个专章系统阐述兼书说,第一个用六书统领一切文字,开创了颇具特色的六书之学。郑樵依托金石文字对具体的汉字做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郑樵对汉字研究的得与失为我们今日研究评价中国文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郑樵史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樵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他所著的《通志》被列为“三通”之一,是一部古代历史的重要典籍。从南宋以来,历代学者对郑樵和《通志》都有所评论,但是分歧很大。前人主要是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对郑樵加以品评,而对于他的史学思想却缺乏系统的评述。近来,史学界已经往意到对郑樵史学思想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但是全面地评价郑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一、郑樵的生平和治学精神郑樵,字渔仲,南宋福建路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县)人。生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是宋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目录学家。他的父亲名国器,是太学生,病死在苏州。郑樵少年时代和他的堂兄郑厚(号景韦)住在越王山下(今白沙宝洋附近),后来迁居夹漈山。郑厚住在溪的东面,人称他为溪东先生。郑樵住在溪西瑞云潭,人称他为溪西先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学术以史学为最发达,中国古代学者以史家为最众多,这其中治学最勤奋者当推郑樵,著述最丰富者也当推郑樵。郑樵字渔仲,号夹漈,自称溪西遗民。宋福建路兴化军兴化县霞溪乡广业里(今福建莆田县白沙乡广山村)人。生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卒于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他是南宋时代著名的史学家。八百多年来,郑樵的名字是和他  相似文献   

6.
论郑樵目录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樵是我国杰出的古典目录学家,他的目录学思想蕴含着整体论、类例论、记录论、揭示论和目录学的学科地位论五个层面。郑樵的目录学思想和历史上伟大学者的思想一样,既有成就的一面,又有局限性。郑樵目录学思想主要来源于中国文化的批判意识、书目实践和思想建构,正是这些来源构成了郑樵目录学思想的特点。郑樵不仅代表了中国目录学,也代表了中国文化和学术,并观照着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郑樵是我国宋代一位著名的史学家,他编著的《通志》与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在我国古代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通志》中阐述了郑樵的历史观点和方法,对后世的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了解郑樵的《通志》,对于今天研究史学历史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从一九三五年在云南发现玉溪郑氏收藏的《郑和家谱》以来,到目前为止,前后总共发现了五部有关郑和的家乘谱牒,这就是李士厚同志一九三七年出版的《郑和家谱考释》一书中的《马公墓志铭、郑氏世系家谱》,一九八三年李士厚同志先后在北京和云南收集到的《郑氏家谱首序》、《赛氏总  相似文献   

9.
郑樵,字渔仲,南宋福建路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县)人。生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是宋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目录学家。他的父亲名国器,是太学生,病死在苏州。郑樵少年时代和他的堂兄郑厚(号景韦)住在越王山下(今白沙宝洋附近),后来迁居夹漈山。郑厚住在溪的东面,人称他为溪东先生。郑樵住在溪西瑞云潭,人称他为溪西先生。他自己也称“溪西遗民”(《四库提要》作溪西逸民,误),溪西有夹漈草堂,就是他读书和著述的地方。这里风景优美,环境寂寥。他说:“斯堂本幽泉、怪石、长松、修竹、榛  相似文献   

10.
《崇仁甘溪王氏九修族谱》为王安石家族的世系家谱,其中记载的有关于祭祀的礼仪包含了元旦仪、元夕仪、立春祭仪、冬至祭仪、墓祭仪、祀后土仪、生忌奠仪等七项按照四时进行祭祀的礼仪,与《礼记》和《仪礼》中对于祭祀礼仪的记载主要是王室家族祭祖及士卿大夫祭祖的礼仪相比在时节和祭祀内容上有诸多不同,王氏家族族谱中所记载的四时礼仪记录了当时宋朝的缙绅家族仪礼,与后来的朱熹所撰载的《朱子家礼》也有很多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会通、求实、创新三方面阐述了郑樵的分类学思想特点,并对其提出的图书分类原则做了进一步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郑樵,字渔仲,号夹漈,福建蒲田人,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学者。郑樵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发愤读书,辛勤笔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著述可考者达九类五十七种。他最杰出的成就首推《通志·二十略》,曾自称为“总天下之大学术”,“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此言虽甚自许,但《通志·二十略》集中体现了他的文献学思想,在总结前人文献整理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比较全面地建立起了文献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规模,为文献学的建立、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郑樵在文献学上的贡献,是杰出无疑的。郑樵在文献学上的贡献,首先表现在他研…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较全面地分析郑樵编纂《通志》的主客观条件。孔子以来的“会通”的学术传统,特别是《通史》、《通典》和《资治通鉴》对郑樵编纂《通志》有重大的影响;宋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积累为郑樵治学和著书上说提供了客观基础。同时,宋代福建繁多的科学成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福建莆田丰富的藏书,以及福建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为郑樵编纂《通志》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郑樵一生潜心治学的志向,以及对治学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实践,即较正确地把握“博”与“专”的辩证关系,注重核实之法,富有学术批判和创新精神,是促使郑樵著成《通志》的主观条件。这些主客观条件对《通志》一书的学术质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造成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以吉林师范大学八旗谱牒馆中现存的满族民间家谱为史料载体,依据满族谱书中记载家训篇章作为研究对象。从忠君爱国、尊老敬上、睦亲和顺、家庭管理、处世方法、家庭教育、生活习俗等方面来研究满族家训内容文化。  相似文献   

15.
王鹤鸣 《中华魂》2016,(4):63-65
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有浓浓的寻根情结:我是从哪里来的?我的根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只有依据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载体,这就是家谱。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房谱、世谱等,名目众多。什么是家谱?家谱就是"记述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尽管家谱的名称琳琅满目,内容千差万别,类型多  相似文献   

16.
章学诚对郑樵校雠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章学诚对南宋郑樵校雠理论的发展 ,其要有三 :一、扩大了“校雠”的范围 ;二、将郑樵剖判学术流别的思想上升到“校雠”之根本任务 ,并提出“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的系统思想 ;三、完善和丰富了实现“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这一校雠之根本任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徽州族谱(家谱、宗谱)以现存族谱时间最早、明代族谱数量最多、族谱体例多样等独特性,在中国谱牒学(族谱学)上占据重要地位。中国族谱源远流长,不过经历了"唐宋变革"后,出现了宋以后以小宗谱法为主、以收族为目的的新型私修族谱,尤以宋代欧阳修、苏洵谱例影响最大,持续至今的族谱主要是依照欧、  相似文献   

18.
谱学属史学别支,谱系之作实为历史档案。家族谱牒是记载宗族历史、谱系的文献,起源很早,形式多样。帝王、诸侯称世本、玉牒,普通称宗谱、族谱、家谱。六朝时极为发达,居官、婚嫁均以此为主要参考,政治作用较强。晚唐宫廷政治中的朋党之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加速了大唐王朝的崩溃和灭亡,同时,数十年间的牛李党争之结局,使得谱学逐步衰微,后世谱牒除玉牒之外,其余均失去政治上显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通志·总序》看郑樵的史书编纂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樵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一生勤于著述,涉猎诸多领域,《通志》是其代表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郑樵的学术思想。其中,《通志·总序》是一篇比较有名的学术思想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通志》的"总序"着眼,可探讨郑樵的史书编纂思想,论其得失优劣,成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20.
《源流》2010,(22)
邹堂青皮梨青皮梨是驰名中外的岭南佳果之一,它产自桑浦山东南麓丘陵地带,即揭东县地都镇南陇、仙埔、乌美诸村后面山地。这几个村的占称为邹堂龙,青皮梨也称邹堂梨。邹堂青皮梨历史悠久,据《邹堂郑氏族谱》记载及民间口碑材料,相传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郑舺,于隆庆初年出任四川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