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魏晋时期的文学舞台上,相继出现了建安三曹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以及二十四友文人集团。这些文人集团的形成与消亡都与当时的学术思潮及文化状况有着密切的关联。一定时代的文化不仅陶铸了文学的内在精神,而且对于当时文学的总体风貌施加了巨大影响。本文从广阔的文化背景探讨了魏晋时代的文化冲突、融合与蜕变对于文学演化的作用,描述了上述文人集团及其文学创作发展变化的轨迹,并试图从中归纳出应有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2.
魏晋赠答诗的兴盛及当时诗人的交流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人相与赠答之诗 ,始于汉末 ,盛于魏晋。现存魏晋各类诗歌 ,在数量上以赠答诗居第一 ,在质量上 ,赠答诗也堪称上乘。当时诗人以赠答诗为心灵交流的重要手段 ,并赋赠答诗以“新诗”、“嘉诗”等专门名称。这些赠答诗人 ,主要出于邺下文人、正始文人、东吴遗少、二十四友、兰亭诸友等文化群体 ,赠答诗与之相应 ,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魏晋赠答诗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文人的交流状态及复杂的交流心态 ,凸现出魏晋诗人珍惜生命、张扬个人价值的基本心态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史和文学史上,“二十四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论述了“二十四友”形成的背景、性质、成员身份地位、品德节操、文学成就及影响、最后结局等问题,根据历史事实(主要是房玄龄等撰修的《晋书》),对“二十四友”分别作出具体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4.
二十四友是西晋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 ,它的形成和贾谧的权势有很大的关系 ,也因此影响了其中一些人的命运。由于社会风气的变化 ,二十四友没有全然保持魏晋风度 ,而随着社会风气的易移 ,权势与金钱软化了这些人的性情 ,致使在岁月流逝中 ,他们因难以建功立业而充满了痛苦 ,既有对社会的怨愤 ,又有自我的宽解 ,自然地影响了他们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5.
“二十四友”是西晋惠帝朝“暗主虐后”政治环境下的特殊产物,是强权政治下士人攀附权贵的一个典型。他们是当时热衷政治的代表人物,又都能“著文章”。西晋一朝的文化精神和文学风貌在“二十四友”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6.
建安时代 ,文学开始摆脱名教的束缚而转向抒情言志的风骚传统 ,事功不朽与文章不朽成为建安文人追求的人生理想 ,“诗赋欲丽”成为这一时期最响亮的口号。建安文学创作的主体是三曹七子 ,在赋学批评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则是曹丕、曹植。  相似文献   

7.
“竟陵八友”文学集团的形成及其特点聂大受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文学集团的不断涌现。活跃于南朝齐梁之际的“竟陵八友”文学集团,作为齐代文学的中心,对促进齐代乃至梁代文学的繁荣,推动南朝及北朝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本文拟对它的形...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宝库中,音乐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琴与文学和文人的关系源远流长.魏晋时期,琴以一种文化符号的身份,融入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之中.大多数的琴歌和琴曲的标题也都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魏晋时期琴与文学相濡以沫的关系,是与那个时代自然天真的追求和“以悲为美”的审美风尚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9.
魏晋清谈的几个重要品题都与庄子哲学相关.庄子思想也借助清谈而广为传布.这不仅是对于玄学,进而对文学也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是加深了文人对言、意及性、情等的理性认识;二是启迪文人的创作思维,促进了魏晋文人的“自觉”.  相似文献   

10.
魏晋的“文学自觉”首先是文人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步形成其各自独立的人格意识。而这却与文人受庄子思想影响所引起的心态变化密切相关。正是庄子以人的个性自由为基础的人生哲学,促进了魏晋文人十分突出的个性化特点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六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出现了众多诗人和诗作。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表现形式,组诗的形成与此间文人集团的出现、朝廷宴饮风气及文人的研习与拟作有关。它以独特的形式折射出时代的文化意蕴和文人心态,在文学发展史中有着特殊的文体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三曹”与“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上承《诗经》、《楚辞》以来中国文学之精华,下启唐风、宋韵以后中国文学之新貌。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家都是东部人,而他们的向西开拓,则建构起了汉唐之间“骨气奇高”、“梗概而多气”的“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健将除孔融外,几乎都将文学描写的目光投向了雄奇壮美的蜀道沿线,曹植、王粲、陈琳、阮、徐、应等先后随曹操到过关中与汉中,曹操与王粲、陈琳等深受西部文化的影响,西部文学的书写成就最高。建安文学的描写地域由东部扩展到了西部,使秦汉豪放雄浑的开拓精神与建安文学的建功立业精神相融合,进一步扩大了建安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汉代“大一统”国家体制以及思想建构离不开汉代儒生博士实现儒家政治理想的努力,这是一种依存度非常高的双向建构。儒家士人对于汉代政治的参与,以浸润的方式在西汉宣、元帝时期达到了高峰,在东汉明、章帝时期趋于鼎盛。为实现儒家政治理想以辞章自鸣依经取义而又斟酌其辞的儒家士人焕发出了极大的政治热情,形成了“大一统”国家的政治、文人乃至于文学的新气象。无论是从藩国文学到宫廷文学,还是从铺张扬厉的汉代大赋到发凡起例的史家著作,都精心营构着汉代文章学的范式,秉承着国家文学“美政”“讽谏”“须颂”的使命。东汉党锢之祸后,凝聚涵养了四百年的文人精神趋于涣散并不断改辙易途,士人的家国情怀以及“大一统”文学精神走向了末路并消解,魏晋时代迎来了哲学与文学的狂欢。  相似文献   

14.
曹操是在旧乐曲的基础上创作新歌辞,其乐府为依曲填辞,与音乐关系密切,犹“汉音”;曹丕在创作上将音乐与文学并重,具有“汉音”向“魏响”过渡的性质;曹植乐府诗在曲、题、辞三方面均有革新,部分作品完全脱离音乐束缚,完成了乐府歌辞向乐府诗的转变。“汉音”多合乐,“魏响”渐离乐,“三曹”诗歌创作与音乐的关系变化凸显出魏晋文学的自觉过程。  相似文献   

15.
“才”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概念。自先秦至魏晋,“才”这一术语逐步由论人到评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文才观,主要包括“才源天授,才主学辅”“骋才驭奇,修德为器”“因性练才”三个方面。文学场中的才性论中杂糅着诸多社会因素,魏晋时期奉命创作与即兴创作使“文才”受到追捧,作者地位与交际圈影响了才名的评价与传播。刘勰以“才”论文,重视文才的观念符合魏晋时期逐渐兴起的崇才思潮和文学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唐宋文人对中国园林景题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园林与文学关系密切.自魏晋山水审美文化及文学的发展,使文人在可居、可游、可观的山水园林中,寻求惬意而逍遥“画境文心”境界,肇始园林景题萌芽;唐宋文人原创性地借园居和诗文抒发自由而赋予理性的心灵,富有文采韵致的景观题名,以文学家高人雅事所置景观,促使中国写意园林的成熟.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公元4世纪初至5世纪中叶,西域与“五凉”间在政治、经济上保持了密切的联系。文化上,宗教、艺术、文学的广泛交流与融合,形成具有浓郁西域风采的五凉文化,成为魏晋文苑中的一株奇葩,并对北朝隋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缘于历史境遇和生存体验的惊人相似类似,魏晋文化成为民国文人体认传统的文化磁场。刘大杰深谙魏晋文化穿越时空的存在价值,藉以梳理魏晋时代的宇宙学说、人生观、政治思想、文艺思潮,盘活了魏晋文化的现代生机。他援西学以立论,关注传统文化演进的内在脉络,褒奖魏晋文化清新自由的学术风貌,彰显了魏晋文化应有的文化地位。他完整勾勒了鲜活如新的魏晋文化镜像,刘大杰的魏晋文化书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文学的自觉,是指文学从其它学科中分离出来,确立自身的价值和范围,初次形成清晰独立的文学概念,出现比较完整、自成体系的文学思想和观念;文学不再仅仅当作政教工具和附庸,它本身的审美作用被充分肯定,并且出现一支强大的专业文人队伍进行自觉的文学创作。文学的独立和自觉始自魏晋的说法,最早是由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一文中提出来的,现在已为各种文学史和批评史所通用。        一 对“文学的独立和自觉始自魏晋”,现在有些人提出了异议,认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应该从魏晋上推到汉代,也就…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与他对魏晋文化资源的吸取紧密相关,这在客观上促成了他对魏晋史学的研究,对魏晋古籍的辑校和整理.对“魏晋风度”一词的首次提出,对魏晋“文学自觉说”的倡导,对魏晋学术和社会研究的贡献便是他研究魏晋史学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