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自2001年开始,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增加,而就业市场却呈现出饱和、教育输出与接纳不平衡的状态,大学生就业难引发各种心理、社会等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但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出现困难既有客观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在此就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如何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80万人,比去年的增加20万人,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面临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巨大,再创历史新高,诸如热门专业就业趋冷、就业满意率不足五成、高学历就业难等问题值得重视.本文就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进行剖析,分别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外因进行论证,并提出相应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做法.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目前大学毕业生数量及其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就业选择地区和专业差异较大,就业单位对毕业学校、身份和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大学生就业难与高等学校就业率虚高相悖,存在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的结构性矛盾.究其原因是政府在扩招政策制定、就业模式调整、就业引导和相关政策扶持等方面缺少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效果远低于预期;用人单位在用人标准、招聘程序和工资待遇等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低、虚高就业率和大学生能力差是主要问题,直接导致大学生在面对用人单位时的被动局面.因此,高等学校破除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需要综合措施,政府是改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局的主导力量,制定科学务实的就业方针政策,用人单位尽快完善大学毕业生相关工作,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搭建服务平台;高等学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职业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4.
浅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十五"期间及 2005 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思考,指出了大学生就业难对和谐社会建设可能造成的影响,根据失业理论和就业理论分析了大学毕业生非自愿性失业的现状及成因,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对于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出了建议,希望社会、政府、高校和学生都能从自身出发,通过努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今年年初以来,“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国家人事部门年初预测,2003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70%,估计约有64万应届大学毕业生不能落实工作;而截止到2003年7月底,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率只达到了55%,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今年待岗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已接近百万之巨,加之1999年以来未落实工作的往届大学毕业生尚有30~40万人,所以,目前已毕业大学生中的“漂浮一族”已经远远超过了100万大关;“大学生就业难”正悄悄地由各种媒体上的白纸黑字演绎为鲜活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6.
关于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的社会中,人们在年复一年地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因为每年都会有新的毕业生涌入就业的大潮,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己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扩招大学生开始陆续毕业,高校毕业生突发性地超常规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愈来愈突出.本文主要论述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其就业难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就业难"成为社会主要问题的形势下,研究"就业主力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权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今法律对大学生就业权的保障存在漏洞,应该完善大学生就业权立法。高校应结合社会形势调整教育教学模式,政府和社会应建立就业指导中心,完善就业权保障,促进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用人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在人才强国战略思维的指导下,确立系统思维,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四联互动机制,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认为目前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原因主要有大学生自身观念、心理上的原因及社会制度、经济上的原因。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 ,主动适应市场就业竞争 ;社会各方面要努力营造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外部环境 ;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  相似文献   

10.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十分突出,其原因涉及社会、高校、个人等多方面因素。能否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以及合理有效地配置使用大学毕业生这种优质人力资源,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需求。针对就业难的现状,无论是社会、高校还是个人都要为此采取可行措施,应对困境。  相似文献   

11.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目前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原因主要有大学生自身观念、心理上的原因及社会制度、经济上的原因.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主动适应市场就业竞争;社会各方面要努力营造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外部环境;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  相似文献   

12.
肖遥 《国际公关》2022,(23):152-15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时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对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更好探究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应对策略,本文从现状分析入手,研究了高校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此,论述保障大学生顺利就业的社会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3.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目前国际金融危的背景下,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最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在于政府、用人方、高等学校和大学毕业生四个方面未能履行好各自职责。构建“政府主导,四方参与”的大学生就业体系在现阶段不但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在我国新增劳动力中,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毕业生总数为2001年的3倍多。据教育部统计,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呈逐年增长态势:2001年34万人,2002年37万人,2003年52万人,2004年69万人,2005年达到了79万人。据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与共青团中央学校部联合主办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截至2006年5月底,在接受调查的二○○六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百分之四十九点八一,不想马上就业的占百分之十五,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百分之二十七点二五,那就是110多万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日益严峻。  相似文献   

15.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继2013年“最难就业季”之后,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在经济充满挑战的大环境下,加之每年都在增加的毕业生人数,使得“就业难”被毕业生、家长以及媒体广泛关注。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成为整个社会广泛思索的难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教育刚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就遭遇到就业难的问题.作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与高等院校培养模式雷同,造成大学毕业生同质竞争和结构性剩余等因素有关,但关键问题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本文主要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出发,分析就业能力低的原因,探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瓶颈现象"成因探析及对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政府、社会、家庭、学生共同关注的热点.文章就新形势下医学毕业生就业瓶颈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影响医学生就业难的有关因素,并探讨了医学生就业工作的新对策.  相似文献   

18.
就业作为核心民生、个人尊严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家庭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比较突出,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大学生就业困难尤为突出,尤其是新疆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面临极大困难,其所产生的潜在社会危害比较严重。基于这一现状我们探讨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在评价以市场为导向的现有就业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了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由于高校、政府、用人单位、劳动力市场以及大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很严峻,为解决面临的就业难问题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演变成为一个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包括大学毕业生,高校,政府,家庭/亲友,用人单位等,要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优化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