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论文作者通过对数十年来中国人口婚育行为模式、家庭结构与类型、死因构成模式转变的简要描述,指出仅在传统和最基本的人口动态、即人口出生、死亡和增长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人口转变、包括中国的人口转变,已远远不够,难以适应时代和人口发展的要求。提出人口转变是一个多维的动态历史过程,是一系列特定人口转变的集合。其中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动仅仅是人口转变的表象和外壳,其内核则是通过制度、文化和技术等承载的人口行为及其动力机制,由此引致的变化才代表了人口的内在转变,强调关注人口的内在转变是理解中国特色人口转变道路的重要视角和基础。在对人口转变内涵探索的前提下,借助于对国内人口学界近些年有代表性的人口转变理论研究成果的介绍和分析,作者初步探讨了人口转变理论研究的拓展和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2.
面对中国人口发展呈现出的转折性变化态势,关于人口形式和人口问题众说纷纭,即将到来的人口负增长,以及少儿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老龄人口总量快速攀升、人口抚养负担加重等人口结构挑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关于人口数据的争论既是焦点之一,也是对人口问题认识不一致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相似文献   

3.
人口数据仓库与决策咨询系统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远 《南方人口》2005,20(4):46-51
作者提出用ICT技术改革传统人口统计,建立人口数据仓库,为中长期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和人口综合调控提供数据支持,并促进人口与发展决策咨询系统的逐步建立。作者论述了建设人口数据仓库和决策咨询系统的背景、意义、功能和基本结构,呼唤通过人口信息化和人口综合统计改革,推进人口部门综合调控职能,促进人口管理现代化,并加强人口与发展的综合决策。  相似文献   

4.
苏杨  尹德挺  黄匡时 《当代中国人口》2008,25(5):7-18,34-40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中国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管理理念的转变,中国人口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口政策目标由单纯的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逐渐转变为“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与此相对应,中国的人口政策已经发展为包括人口数量控制和人口分布控制两个大类及其相关的优生、就业、福利等公共服务的社会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5.
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持续增长的人口总量,在构成我国人口安全的所有要素中,人口数量对人口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必须要以相应的对策来应对:第一,提高人口安全风险意识,树立科学的人口安全观;第二,继续稳定现行的人口生育政策,降低人口增长水平,实现人口的减量增长;第三,进一步完善有关人口政策和法律体系,从政策和法律层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确保我国的人口安全。  相似文献   

6.
《人口学刊》2018,(3):30-41
人口集聚和区域不均衡是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中国的人口空间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特征。人口集聚除了具有静态的人口空间分布状态的含义外,还具有动态的人口向特定区域流动迁移的含义。人口集聚既是过程也是结果,研究人口集聚比单方面的人口空间分布研究或人口流动迁移研究更具挑战性,也更有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以20002015年省级数据为样本,根据人口集聚地区人口规模大和人口密度高的特点,利用人口密度的区域倍数指标来测量我国人口集聚水平,分析其变动特征,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人口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人口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途径机制。研究发现我国人口集聚程度按东部、中部、西部顺序依次降低,东部地区的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人口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影响,人口集聚程度每提高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将提高1.064%,西部地区人口集聚的经济效应最大,资本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也具有显著正影响;城镇化、人力资本和人口抚养比是人口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人口集聚能够提高集聚地区的城镇化率和人力资本水平,降低地区人口抚养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基于此,提出促进地区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发挥人口集聚经济效应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新阶段人口研究和人口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低生育水平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口研究和人口工作的课题,总结了人口工作成功的主要经验,考察了新时期的人口新情况,质疑传统人口转变理论最后阶段的历程,提出从承载力、城市化、就业与社会保障、人口管理制度、低生育水平下的计划生育、老龄化、新的人口研究领域等方面进一步拓展人口和人口工作。  相似文献   

8.
人口老化和老年人口问题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人口学概念。在我国,人口老化现象是实施计划生育的必然结果,但老年人口规模的增大和老年人口问题产生却不是计划生育的产物。人口老化和老年人口问题的本质是一个发展的问题。人口太多仍将是21世纪我国面临的首要人口问题,其次才是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问题。人口老化是全面解决我国人口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人口计生工作,坚持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人口问题,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人口发展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人口计生工作,实行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思路、内涵和途径,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环境。回顾和总结10年来人口计生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对于进一步坚定信  相似文献   

10.
东北三省人口负增长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人口外流被认为是东北人口大幅减少的主要因素,但现有研究对东北人口跨省迁移规模的估计方法相对有限,关于迁移流动对东北人口规模和结构影响的认识尚不清晰。本文使用1953年以来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利用普查存活比法系统测算1953-2020年东北三省净迁移人口规模、性别年龄结构的特征和变迁,评估人口迁移对东北三省人口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东北人口净迁移经历了人口大量净迁入、净迁入萎缩、人口波动净迁出、大量净迁出四个阶段。各阶段净迁移人口年龄结构特征可依次概括为:劳动年龄人口及随迁儿童大量净迁入、劳动年龄人口及儿童净迁出、老年人口净迁出和全年龄人口净迁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净迁入提高了东北人口增量和人口红利,1982年后人口迁移对东北人口存量削弱作用逐步增强并在2000年后成为东北人口变动的主导因素。劳动力外迁消减了东北人口红利,老年人口外迁降低了老龄化程度、延长了东北人口红利,但这两种作用已逐步消失。黑龙江人口变动受人口净迁移影响最大,吉林次之,辽宁最为有限。当前,东北三省均已进入以人口净迁出为主导的人口负增长阶段,应从振兴经济、改善民生、引导观念等多方面着...  相似文献   

11.
文章概述了日本人口学科体系的发展历程,指出在这个发展历程中,日本人口学界涌现出经济人口学派、历史人口学派、社会人口学派、地域人口学派、生物人口学派、政治人口学派和数理人口学派等。文章认为,人口科学在国际上表现出国际化、数理化和多元化的特点。日本不仅形成了多种人口学派,而且还重视对国外人口问题的研究,至少有50%以上的日本学者研究的是国际人口问题。而中国的大部分学者则主要侧重于国内的人口问题研究,视野不够开阔,缺乏国际型的思维模式和研究理念。  相似文献   

12.
人口社会学是人口学的分支学科,是人口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外学者关于人口社会学的定义进行分类和评述,指出人口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人口学等学科的观点、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口行为及行为问题的人口科学,它的任务是通过揭示人口行为的一般规律,促进人口行为现代化和社会进步,阐述了人口社会学的研究体系和主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3.
人口思想是人们对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它产生于人口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又服务于实现人口科学发展的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统领当前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人口思想建设,无论对于做好当前人口计生工作,还是促进我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22年,中国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从人口惯性视角审视中国人口负增长,可以更好地认识和适应中国人口发展新常态。文章基于中国历次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近70年全国及城乡人口惯性变化及其对人口长期变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人口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累积内在负增长势能,持续的低生育率导致2020年出现显著的人口负增长惯性;(2)在超低生育率驱动下,中国人口负增长将带来人口总量缩减和老龄化加速发展,且超低生育率持续时间越久,负增长惯性作用越强;(3)随着城乡生育率趋同,2020年城乡均呈现出人口负增长惯性,但由于农村年轻人不断流入城市,农村的人口负增长惯性更强。人口惯性反映实际人口年龄结构与均衡状态(静止人口年龄结构)的偏离程度,考察人口惯性变动有助于科学研判人口长期变动状况,正确认识人口负增长的成因与趋势,积极应对中国人口负增长。  相似文献   

15.
文章回顾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者人口思想的演变过程。人口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因此人口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研究中国人口问题和探索中国人口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命题。建党伊始,我党领导者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有力地驳斥了人满为患论,将革命的矛头直接指向落后的社会制度,保证了革命方向的正确性。革命成功后,党正确认识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口发展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使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的人口发展思想,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人口条件,也为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都市区人口集疏过程及其空间格局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4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人口密度等人口分布研究指标,分析了长三角都市区人口分布态势和地域格局;利用人口增减变化和人口商度等指标探讨了近30年来长三角都市区的人口增减变化和空间集疏情况。研究表明:(1)长三角都市区在保持较为均衡的人口分布态势下人口总量继续增加。上海市及主要大城市核心主导作用日益突出;(2)人口显著增加地区日益增多,人口减少地区逐步减少;(3)以人口强流入为主的人口空间集聚过程日趋激烈;(4)区域发展梯度和经济发展差异已成为人口空间集疏变化的主要诱因和拉力.城市化则是人口流动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人口计生工作紧紧围绕全省转型跨越发展战略部署,以人口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人口数据质量,扎实推进人口数据开发与应用,着力发挥人口信息化在促进人口计生工作转型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有力地提高了人口宏观管理和辅助决策水平,提升了人口计生系统的公共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口与社会发展关系:现状、趋势与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人口转变、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的社会分层及人口社会关系等方面,分析中国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变革的时代,作为社会基本构成要素的人口,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趋复杂.必须对人口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给予高度重视,应该把解决中国人口社会问题及统筹协调人口与社会发展关系,作为人口发展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一个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19.
“欧洲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及其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耒文 《人口研究》2002,26(3):45-49
人口转变始于欧洲 ,人口转变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对欧洲人口转变历史的研究。近年欧洲人口转变出现新的形式和特点 ,并发展出“欧洲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国内学者对我国人口转变问题的讨论中 ,却几乎还没有触及这一新情况和新理论。本文总结“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的主要观点 ,对比第二次人口转变和第一次人口转变的特征 ,分析其转变的内在动因 ,及其未来的走向 ,并提出对世界和中国未来家庭及人口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银川平原人口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丽媛  段汉明 《西北人口》2012,33(5):90-94,100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下,宁夏银川平原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在特殊的地域差异性和政策等因素的驱动下,银川平原的人口空间再分布也出现了新的特点。为揭示这些新的特征和规律,为银川平原的人口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文章通过对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人口空间分布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得出银川平原的人口分布特征。同时,通过对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关系进行比较,探讨银川平原人口分布的合理性。结果表明:银川平原人口重心向东北向移动时,人口不均衡指数降低,人口即趋于均衡;向西南向移动,人口不均衡指数升高,人口趋于集中分布。除此之外,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在东西向上逐渐分异,但在南北方向上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