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侗族文化圈”中心区旅游黄金线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整个侗族地区出发,以"侗族文化圈"为研究对象,对"侗族文化圈"中心区旅游黄金线开发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探讨,设计了贯穿全区的七条主要旅游线路,并提出了发展"侗族文化圈"旅游业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山区,大概从唐、宋开始,就逐渐形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武陵文化圈"。2009年,国家提出了构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宏观战略,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将武陵山区或"武陵文化圈"作为一个整体纳入了国家层面的战略思考。我们认为,构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应该选择可持续发展、民族发展、特色产业、人力资源、改革开放等发展战...  相似文献   

3.
“汉字文化圈”刍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化圈”作为文化传播形成的文化场,指具有相同文化特质、文化结丛的文化群体所构成的人文地理区域。“汉字文化圈”包括使用汉字或曾经使用汉字并承袭汉字文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这一文化场在地理分布和构成上以中国大陆为主体,以中印半岛东侧、朝鲜半岛为两翼,日本列岛等地为外缘,即“东亚文化圈”所囊括的范围,从泛宗教视角又可称之为“儒教文化圈”、“中华佛教文化圈”。这一区域的文化共相是:汉字、汉文,儒学、华化佛教、中国式律令制度,以及中国式生产技术、生活习俗等,它们共同组成以汉字为信息载体的“汉字文化”。“汉字文化圈”的形成是汉字文化发展并在中国境内外传播的结果。以汉字这一文化要素作为标志的“汉字文化圈”,是一个真实的、富于弹性的、有着强劲生命力的人文地理区域和文化存在。  相似文献   

4.
想见侯老太并不是件难事,在北京天坛公园门口,笔者正开口问公园的工作人员:那位86岁的小脚老太太在哪里唱歌?一个外地游客兴冲冲地告诉我:在北门呢,快去吧,围了好多人呢!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时间和空间的产物,其产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文化变迁既是历时的也是共时的,由此对于文化的考察研究既可以从空间的文化圈视角也可以从时间的文化层视角切入。从空间范畴——文化圈视域梳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分布情况,可以窥见维吾尔族传统文化是在地域差异形成的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此后,由于东西方文化以及区域内各种文化的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了鄯善、高昌、于阗、龟兹四大文化圈。这四大文化圈相互交织交融,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对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伊斯兰文化的进入并没有改变新疆各民族文化属于中华文明的特质和走向,也没有改变其属于中华文化一部分的客观事实。从根本上讲,我们是在中华文化圈的范围之内讨论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地图的。  相似文献   

6.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侧重以辽东半岛文化圈的主要城市主题文化发展为重点探讨提高辽宁文化软实力发展问题。在与国内其他城市的比较中,总结、提炼、升华辽宁各城市的形象特征和城市精神,在挖掘、抢救、整理和研究具有辽宁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中,诠释辽东半岛城市文化圈的未来发展趋势,为解决辽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城市文化软实力问题提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新的思路和对策,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1935年天坛修缮保护工程是中国近代以来大规模古建修缮保护工程之先例。文章通过对1935年天坛修缮保护工程诸多历史细节和经验进行梳理和反思,充分展现由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基泰工程司、中国营造学社、传统工艺匠师所组成的工程管理、学术研究、技术工艺精英团队的综合优势,为我国当今建筑遗产修缮与保护事业提供镜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虞山派是清初影响较大的诗歌流派。本文考察了诗派概念形成、诗派阵容 ,并从文社、藏书传统、琴画艺术等方面论证虞山诗文化圈的存在 ,使这一诗派形成的实况得到揭示 ,由此亦可了解虞山派的诗学倾向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9.
由于地理的、民族的和历史的诸方面原因 ,长期以来 ,形成以中国为中心包括现今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东亚各国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要素———汉字、儒学、佛教及道教的共识和认同 ,是最终形成东亚文化圈的牢固基础。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30年代集中出现过多个世上最早的《千字文》欧译刊本.这些译本的西方译者对中朝日《千字文》的翻译与阐释虽各有千秋,但都渗透着这样一个观点:汉字被传播到东亚的中国近邻,它所承载的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也为这些国家和民族所吸纳,并成为其民族精神的部分乃至主体.基于这些译者的认知,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求解为何人们将"汉字文化"视为"儒教文化"的近义语,从而找到语言学家和哲学家所指的"汉字文化圈"和"儒教文化圈"概念相似的缘由.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天坛主要建筑——圜丘坛、祈年殿、皇穹宇为例,从天坛建筑的形、色、声、数乃至整体布局等多方面的审美视角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哲学宇宙观思想,阐述这一哲学宇宙观思想是如何通过天坛的具体建筑形制及在其中所进行的祭天仪式,意在对人的引导,由此形成人天合一的太和终极境界。   相似文献   

12.
纪昀认为天命不只是一个独立于人之外的神秘力量,更是人期盼生存的最高理想,主张安命,立命,探求人生意义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3.
纪昀认为天命不只是一个独立于人之外的神秘力量,更是人期盼生存的最高理想,主张安命,立命,探求人生意义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4.
高校德育审美探索是当前高校德育改革的趋势.中国"天人合一"传统美学思想以"和谐"为核心,在人生境界上强调物我交融,在人际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以"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为依据进行德育审美探索,通过审美主体的内化和外化以实现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5.
天国在洪秀全的宗教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其天国二元论来源的探讨 ,以及对天上天国、地上天国特点的具体分析 ,说明洪秀全的天国观并没有游离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藩篱 ,而是浸透了浓浓的传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6.
战国晚期诸子关注政治权力的运用,从理论上探讨国家统治的模式。荀子提出"天人相分"的命题,认为社会秩序独立于自然秩序,但又离不开自然秩序。在这个基础上,荀子的"礼义"秩序确立了君主支配社会的地位,并把这种君主权力道德化。  相似文献   

17.
解读"天人合一"哲学的四重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人合一”哲学的涵义之一是,承认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命和一切生命之源,这种“内在的善”构成人类所追求的和谐生存世界的价值本原;之二是,自然界的生命意义和内在价值,需要由人来推进和实现;之三是,“万物一体”的生命情怀,尊重天地万物生命存在的多样性;之四是,师法大自然“生而不有”的崇高德性,在走近自然的同时,邀请自然走进人的生活。用生命整体性价值观导引“全球性”生存问题的解决,是“天人合一”哲学最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丝绸之路"最初是西方人针对东西方贸易路线提出的术语,不能无节制地套用于世界其他区域间的文化交流.若从东方人的立场对古代东亚(尤其是中日)文化交流史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东亚文化交流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在意义、影响等方面,均有别于"丝绸之路",故应倡导"书籍之路"的概念.如果说丝绸是中华物质文明的象征,那么,书籍则是中华精神文明的结晶;一般而言,物质文明缺乏自我再生能力,而精神文明则可影响人们的心灵,并超越时空,惠及后代.日本的遣隋唐使均以购求书籍为重任,这便是中日两国虽然人员往来极少,但日本继承中国文化甚多之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9.
天人观是中国文化的母题,渗透到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的各个方面。《诗经》雅颂里充满了诗意化的天人思想:先民们从“天生万物”而萌生了“天生人”的观念,天被视为有生命的实体(上帝),它成了最高伦理道德的化身(天道);因君为天之子,故天君同道,君应有德,顺天保民(王道),否则君违天道,王位将倾。这种天君同道思想是基于现实的苦难和先民对理想政治的追求;这种诗化思维,对天的神化与对君的控制并存,其结果是在现实性的虚幻中实现了理想化的满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