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联省自治运动是近代中国一场追求联邦主义的宪政统一运动,其实质是最终实现中国由帝国而宪政的民主转型。但是与美国等典型联邦制国家相比,联邦论在中国形成了语境错置和语义倒置,地方自治的阙失和民主意识的匮乏,联省自治运动与中国政制传统形成强烈的抵牾,宪政制度的创新并未带来宪政建构进步,反而形成转型困境。联邦制的分权功能难抵大一统的集权功能,难以完成中国的政治整合。联邦制最后成为被放弃的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2.
联省自治运动是近代中国一场追求国家转型与建设的政治运动,但是这场运动的发生却有复杂的政治与社会因素.如果说联邦主义理论是知识分子认同与推行联省自治运动的外来学理依据,那么对于地方绅商、地方督抚和后来的地方军阀而言,影响他们认同联省自治运动的则是地方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联邦制理论主要希望通过省自治,自下而上地建立起宪政国家,完成国家的统一.而地方主义的着眼点则在于维护地方绅商、地方督抚和地方军阀在省区的既得利益.地方主义既为联省自治运动在中国找到一定落脚点,但又制约着联省自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推动联邦制运动的力量基础不一,最终形成联省自治运动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联省自治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唯一一次把联邦制理论付诸实践的政治运动。运动的目标是希望以美国等典型联邦制国家为参照物,把中国政治体制从中央集权制转换为联邦共和制,以实现完成国家统一和建设民主政治的双重使命。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联省自治运动始终面临其无法克服的政治困境,最后以失败而结束。但是,联省自治运动的推行又是清末以来地方自治建设的最高峰,它对于破除军阀专权、弘扬法治和实现公民政治参与做出了有益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中国的民主发展。  相似文献   

4.
清末新政开始的地方自治,在辛亥革命后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民主派的联邦制共和国理想与地方实力派的封建割据私心互相交织在一起,兴起为联省自治运动。风行一时的联省自治运动是如何消解的?该文通过剖析褚辅成、沈钧儒于1927年4月在国民党蒋介石“清党”中遭囚禁的前因后果,揭示了当时的联省自治运动与蒋介石要建立一党专制独裁体制之间的冲突。褚辅成、沈钧儒追求宪政民主的政治理念使他们从这时就与蒋介石的军事独裁分道扬镳,并开始与中共合作,以此为线索,揭示了人民政协制度形成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5.
联省自治缘起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的联省自治运动是中国潜在的地方主义思想与从国外传入的联邦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国人冲破五千年封建思想的禁锢而对国家结构所作的善意设计,反映了人们对民主的追求和对民治的渴望。该运动将近代中国的民主宪政推向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四川联省自治是四川资产阶级联省自治人士发起的 ,但为四川地方军阀利用和操纵 ,最后被直系军阀扼杀 ,四川地方军阀借以自保的迷梦和四川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愿望均告落空。四川联省自治的结局说明 ,北洋军阀和地方军阀都是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障碍 ,在军阀纷争的格局下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必然归于失败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成为时代主题的新阶段 ,资产阶级联省自治运动的破产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7.
湖南联省自治的进行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毛泽东、龙兼公、彭璜等领导的以民众为主体的湖南自治运动,另一条是谭延闿、赵恒惕等主导的以军阀、政客为主体的联省自治运动.联省自治思潮最终随着段祺瑞临时执政府的垮台和湖南省省长赵恒惕的去职,以及国民革命军北伐的节节胜利而退出历史舞台.在联省自治思潮兴起、发展时期,<大公报>一直致力于联省自治的报道,并始终站在民主的层面上解读联省自治,以鼓吹宪政的形式希望达到湖南的完全民主政治.青年毛泽东也曾以<大公报>为阵地,积极宣传联省自治主张,他对联省自治的解读,着眼点放在地方自治这一环节.  相似文献   

8.
张东荪的联邦制思想是从中国的现实政治出发的一种思路,他希望通过在地方建立联邦,在中央建立内阁这样的框架,转变中国从单一制国家为联邦制国家。张东荪的联邦观是与他的宪政法治思想与调和的哲学思想分不开的,联邦制能够实现自治与分权,一方面能使国家政治气息常新,另一方面则能防止国家公权侵害人民权力,妨害人民自由。但随着国内政局持续恶化,发现理想不能实现后,张东荪就逐渐放弃了自己的联邦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9.
文章先从纵、横两方面论述陈炯明是其理想--民主联邦制理想的真诚信奉者,以及他与同时期其他谈论联省自治者的区别;继从四个方面评价陈炯明的民主联邦制方案,指出他对中国实施民主联邦制作了相当精细的设计,崭露出他对中国和世界情势的认真思考及力图对中国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提供应对方案,且具有某种实践性格;同时,论证了陈炯明的民主联邦制所具有的新旧交替交错的特色以及循此展现的社会属性;最后分析了陈炯明民主联邦制方案未能实施的原因及其意义,着重阐述陈炯明和他所创立的致公党与孙中山和中共从离到合、又从合到离、最后归于合的曲折历程,以说明陈炯明和致公党所代表的中间阶级所 走的第三条道路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宪运动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联省自治运动的一段插曲,湖南率先制定《湖南省宪法》并付诸实施.这一“宪政史上的奇迹”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联省自治和省宪运动的失败虽然与时机不成熟有关,但主要在于宪政文化的缺失.宪政是一种宽容(tolerance)、妥协(compromise)、诚信(bona fides)与合作(cooperation)的积极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它强调的是人类的理性自治.正是由于在私人生活中秉持宽容、妥协、诚信与合作的精神,人类才能逐步认识到在公共政治领域践行它们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摒弃暴力实施宪政,自治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宪法》是近代中国联邦主义运动的产物,它的产生反映了地方宪政主义希望转变中国政治体制,以联邦体制替代中央集权体制的思想。它制订的程序和结构完全符合宪法基本原理,彰显了对民权的特别保护,划分省之事权也是地方分权的实际要求。但直接民主制的运用也从另一方面显示了其内在的深刻矛盾。尽管湖南省宪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其仍有时代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2.
《布托宪法》,又称1973年巴基斯坦宪法,它在巴基斯坦的宪政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自1973年通过以来,该宪法虽然被短暂停止实施过,也多次进行修订,但直至今日,该宪法仍是巴基斯坦国家的根本大法。本文从巴基斯坦选择联邦制影响因素、《布托宪法》中联邦与省的关系、巴基斯坦联邦制的特点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民主宪政运动发展最快的阶段,曾琦在这一时期通过实践活动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民主宪政主张,从而为这一时期民主宪政运动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团结抗日、争取政治民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联邦主义”原则是1787年美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的确立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从而使美利坚合众国由一个松散的邦联成为统一而稳固的联邦。几百年来,美国的政体没有因联邦权力的增强走上中央独裁的道路,相反美国政体的民主是有目共睹的;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联邦主义的内涵并不是单纯的中央权力的加强,而是联邦权力与州权力的交织与互动的过程。正是这两种权力的相互牵制,才使美国的权力机制的运作统一而又不至僵化。  相似文献   

15.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晚清时期他积极参与立宪运动,辛亥革命后与时俱进,力主实行民主共和制。马相伯对中国近代的宪政建设进行了思考,其宪政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其一,宪法中的制度设计要合理;其二,中国宜采用联邦制;其三,中国实施宪政的关键是实行民治。他的见解虽有局限性,但也不乏真知灼见,尤其是关于民治的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40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修正草案>(简称"期成宪草")的提出,是抗战时期民主宪政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中的爱国民主人士坚持抗战立宪并举,借鉴西方议会民主制度改革中国政治体制的首次尝试.本文运用阶级分析和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阐明"期成宪草"于当时必然流产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它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文章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国民党统治下的民国行宪之艰难,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团结各民主党派,领导中国人民推进民主宪政的斗争历程.  相似文献   

17.
高景柱 《东方论坛》2008,(5):111-115
作为近代自由主义的奠基者之一,邦雅曼·贡斯当有关自由理论的最大特色在于他以时代的区分为基础把自由分为“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两种自由之间并不是根本对立的,存有一定的关联性。两种自由的结合是民主与宪政的结合,但由于两种自由之间的内在紧张以及民主与宪政之间的张力,两种自由并不能完全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