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临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的“滞胀”问题,凯恩斯簧现经济理论不能对此作出解释。为研究解决这一病症,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宏观经济学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
货币学派与理性预期学派是当代新经济自由主义中的两个重要分支,两者都极力反对国家干预主义及其政策,倡导市场机制和经济自由主义。在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导向、中介指标选择及其比例确定方面存在着共通之处,但在预期假设、货币态度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对两个学派货币政策的异同进行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现代货币政策的理解,亦可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和运用寻求可资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主流知识论者认为,怀疑主义论证诉诸“我们不知道,甚至无法知道,怀疑主义假设是错误的”这种怀疑主义直觉。诉诸怀疑主义直觉是怀疑主义论证的普遍形式。然而,实验哲学对斑马案例直觉和缸中之脑假设直觉的研究表明,怀疑主义直觉受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背景和性别的影响,具有多样性。怀疑主义直觉的多样性不仅对怀疑主义直觉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而且对怀疑主义问题在西方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提出了挑战。对于这些质疑与挑战,我们提出了尝试性的回应。  相似文献   

4.
主流知识论者认为,怀疑主义论证诉诸我们不知道,甚至无法知道,怀疑主义假设是错误的这种怀疑主义直觉。诉诸怀疑主义直觉是怀疑主义论证的普遍形式。然而,实验哲学对斑马案例直觉和缸中之脑假设直觉的研究表明,怀疑主义直觉受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背景和性别的影响,具有多样性。怀疑主义直觉的多样性不仅对怀疑主义直觉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而且对怀疑主义问题在西方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提出了挑战。对于这些质疑与挑战,我们提出了尝试性的回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国际社会”这个核心概念为切入点,对英国学派的思想流变做了一个较为详尽清晰的梳理,重点把握了其中一个重要发展线索:研究视角从以主权国家为基础的分享共同利益、规则、价值的单一维度国际社会,逐渐向以国家、个体、跨国行为体为基础的多中心并存的世界社会演变,研究重心从多元主义到社会连带主义的转变是英国学派自身理论重塑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怀疑主义难题是怀疑主义最基本的论证形式,知识论语境主义是当代西方知识论中占支配地位的反怀疑主义理论。知识的归因具有语境敏感性,受归因对象和归因主体的影响。进行知识归因必须遵循语境补全原则和最佳知识论语境原则,运用知识论语境主义可以对怀疑主义难题作出新的解答。  相似文献   

7.
怀疑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属于西方哲学史上一种特殊的认识论.怀疑主义对认识论的影响是深远的,怀疑主义和认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怀疑主义对认识论的影响,要用哲学两面性分析.只有合理地评价怀疑主义,才能更好的进行认识论研究,拓展人类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当代知识论是伴随着怀疑主义的诘难和对怀疑主义诘难的回应发展起来的.知识论者通过回应怀疑主义提出的种种诘难,试图更为详细的回答“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并致力于完善知识论体系的构建.摩尔的常识实在论在对怀疑主义的反驳中有着鲜明的特色和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论述摩尔对怀疑主义回应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启蒙时期的主要思想家入手,阐释了启蒙初期以休谟、康德为代表的哲学家对于"理性"的相关理解,并通过分析后来的哲学家如伏尔秦、黑格尔等人对这一核心概念的接受与改造,试图以前后的对比,指出这段思想史内部所发生的概念的扭曲及其所造成的对于人类社会的实质性影响。文章的基本观点是,浪漫主义与法兰克福学派(初期)并未客观地接受启蒙初期以康德为代表的对于"启蒙"的内涵与目的的理解,而是以其各自的时代精神追求着被其"重构"了的"启蒙"的理想,同时,在二者之间,又有颇多的理论承继的关系。最终,"启蒙"成为一种表面性的"行动",而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理性怀疑:政府信任改善的压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任危机已成为一种国际现象,如何改善政府信任也就成为各国政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 问题。由于受既定的主客体二元思维模式的制约,过多地强调通过政府的自身有为来改善政 府信任,其实际效果差强人意,为此,必须突破传统思维定势,转换研究路径。政府信任应 当是政府与公众处于平等地位,由二者互动而生成。因此,政府信任的改善不仅需要政府有 为,更需要公众自觉。在缺乏理性怀疑和批判精神的中国,公众自觉就是要让公众对政府保 持理性怀疑,并使之成为改善政府信任的压力机制。这既要求在理论上作出剖析,更应该在 实践中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1.
虚无主义作为现代文明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结构。西方的独断论传统是虚无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现代文明中的矛盾是虚无主义泛滥的催化剂,而个人体验又使其内化为人的某种精神。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已真实地表现在生活中,而关于虚无主义是不是人类新曙光的理论还没有定论。虚无主义到底是人类的绝路还是出路,关键在于是它驾驭了人,还是人驾驭了它。  相似文献   

12.
《怀疑主义与哲学的关系》是黑格尔耶拿早期批判怀疑主义的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论文。这篇论文,一方面,通过论述古代怀疑主义与舒尔策的怀疑主义之区别,来阐明舒尔策怀疑主义的困境与古代怀疑主义的优越性;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由此引申出“真正的怀疑主义”的内涵,即它本质上被视为通向真正哲学的一个过渡阶段,并且最终所关涉的是澄清“真正的怀疑主义”在黑格尔最初的哲学开端以及整个思想发展进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位置。因此,怀疑主义在黑格尔哲学中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并具有积极意义,即怀疑主义在黑格尔哲学体系生成过程中扮演着解构性与建构性的双重角色,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把黑格尔与怀疑主义的关系视为黑格尔整个思想发展的索引。  相似文献   

13.
科学经常被视为人类合理性的典范,传统理性主义者试图从基础主义来说明科学合理性,似乎取得了成功,但皮尔士不以为然。他强烈反对传统基础主义认识论,提出了可误主义认识论。然而皮尔士并没有因此否定科学合理性而走向相对主义,他以"无限探究共同体"取代了康德的"先验自我",重新探索了知识的可靠性基础问题。认为认识的根据和条件是探究者共同体,认识无非就是探究者们在长期探究之后确立起来的一种共同信念或一致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的基本特征是批判和自由创造的精神,可是这种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却走向了它自身的反面。“后现代主义”就是“现代性”为要彻底实现自身而进行的自我批判、自我超越,“后现代主义”孕育于“现代性”之内。“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对传统的“主体性”概念、理性至上主义、旧形而上学的批判,而最终归结为人的自由生活——审美生活的彻底实现。因此,美学问题和文艺评论成了“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话题。文章专门以著名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德里达对语音中心主义的批判和后现代主义的文艺理论为例,具体说明了“后现代主义”的彻底批判精神和自由创造精神。作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尽管有些过激之谈和片面性,但其彻底批判和不断自我超越的精神,却是值得赞赏和吸取的。  相似文献   

15.
从《庄子·齐物论》中的三问三不知到《庄子·应帝王》中的四问四不知,无疑都体现了庄子思想中的怀疑主义倾向。考察庄子思想的理论来源,我们可以看到,庄子的怀疑主义认识论的产生并非无源之水,事实上应该有一个思想上的酝酿过程,主要由老子的"不知"思想发展而来。老子的"不知"思想为其提供了基本的语词、内容、范式,本身已经具有了一种怀疑倾向。庄子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基础上,于诸多方面将这种怀疑意识推向极端,使之正式"升格"为怀疑主义,并为怀疑主义提供了一个由"不知"到"真知"的归宿。但是,庄子怀疑主义在此后的发展可谓后继乏人,这主要是由其学说自身的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斯多葛学派与道家伦理学思想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斯多葛学派和道家都对幸福、人的本性、处世方式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理解.当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幸福感越来越少,人们对人的本性是什么及如何处世这样的问题深感困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这两个派别伦理思想的比较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诺斯托罗莫》被西方评论家公认为康拉德的代表作。怀疑主义是这部作品贯穿首尾的主题。在对小说中怀疑主义以及康拉德创作心理的分析中,可以说明怀疑主义不仅标志着康拉德创作转型的开始,也使得这部作品同时具有了一种深刻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审美主义作为一种回归内在、维护感性生存方式的思潮,产生于与理性主义的紧张对峙中.这种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分别是17-18世纪的基督教理性和启蒙理性.正是在这种二元对立的张力中,审美主义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持续的反抗,由此将自身推向了历史舞台的中央.当审美主义在20世纪确立了自身主体地位时,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审美主义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9.
英国学派和新自由制度主义是国际关系中两个学术传统与研究风格迥异的理论流派,虽然两者在国际无政府状态、国际政治行为体、国际秩序及国际制度等问题的认识上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在有关国际体系的本质的认识、涉及的制度类型以及对国际制度的形成和作用所作的解释等方面仍然存在重大的差别.有些学者把英国学派与新自由制度主义混同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只看到了两者的共同点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差异.英国学派和新自由制度主义在国际制度研究问题上的不同,既与英美学界对社会科学的解释以及两国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解不同有一定关系,也与两国学者不同的学术传统和环境分不开,更重要的是由英美战后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历史地位和面临的问题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20.
"非非主义"诗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崛起及变构,深刻反映了"自反性现代性"对诗学变革的要求。"前非非"提出的"前文化""反价值"等主张,深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启悟,且与罗兰·巴特、德里达等后结构主义者多有交合,表现出强烈的解构意愿;但内中仍然离不开民族传统,诸如道释学说的支持。及至"后非非",诗学任务由解构走向重建,其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开掘也愈加自觉深入。儒家的入世精神、"五四"的批判战斗传统、朦胧诗的英雄主义情结,化合成为重建东方诗学精神的"红色写作"。总体来看,"非非主义"以反传统、反文化的激进姿态而促成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复活,有力推进了后现代诗学的东方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