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概念整合理论认为概念整合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概念整合是指在已经建立的心理空间网络的基础之上,各空间之间相互映射并以不同的方式合成新的空间。文艺作品的创作同样包含着概念整合这一认知过程,黄哲伦便是通过概念整合构建出了名剧《蝴蝶君》。概念整合理论与文学研究相结合,不仅可以丰富文学领域内的研究,也有助于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欣赏。  相似文献   

2.
概念整合理论是阐述两个心智空间中的信息相互映射整合,从而得出新创意义的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在翻译领域的研究虽已颇有成果,但运用概念整合理论翻译中国传统楹联仍属研究空白。因此,在楹联翻译中运用概念整合网络、输入空间、映射、构建认知模型等方法,为楹联的翻译开拓了视野,为翻译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传统学术与手段———训诂、音韵、吟诵!!为考量视角,考订陆游《钗头凤》一词中关键字词本意、所表达的情感,并以此评定许渊冲《钗头凤》英译文本。通过探讨许译《钗头凤》,由于古典汉籍中的汉语高度凝练,语言不断发展,语义、语音也在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变化,设若只考虑外文表达,忽略汉语的客观属性和社会语境,不参照中国传统语义研究成果、手段加以考证,无视古典诗文独特的创作与表达方式,则无法真正理解古典诗文的真正含义与情感。  相似文献   

4.
在陆游词中,最为人所熟悉的,恐怕就是《钗头凤》了.对这首词,古往今来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李汉超同志在《陆游<钗头凤>词若干问题质疑》(载《辽宁大学学报》1982年第四期,以下简称《质疑》)一文中,以陆游是否有“向自己的母亲为代表的封建宗法势力提出挑战”的“觉悟和勇气”这一问题为“核心”,“就《钗头凤》一词的本事,以及对此词内容的解释与思想评价”等问题,提出了一些不同“一般说法”的看法,读后受益非浅,同时,又感到尚有值得商榷之处.因此,笔者草成此文,略陈鄙见,就教于李汉超同志和其他同好.  相似文献   

5.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主流学派之一,概念整合理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它对于语言动态在线意义构建过程的解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知视角。概念整合是指在已经建立的心理空间网络的基础之上,各空间之间相互映射并以不同的方式合成新的空间。影视作品的创作包含着概念整合这一认知过程,概念整合理论框架可以应用到影视文学中来丰富该领域的研究,亦可促进人们更好地鉴赏影视文学作品。在此试从认知角度出发,运用概念整合模型对动画片《花木兰》的认知建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忆秦娥] [豆叶黄]疑为早期词作陆游现存早期词作,不少专家首推[钗头凤](红酥手);认为此乃陆游与前妻邂逅沈园之题壁词.吴熊和师《陆游[钗头凤]词本事质疑》一文,力辨其非,极有见地.据此,则当推[青玉案]《与朱景参会北岭》.但笔者以为,早于[青玉案],尚有[忆秦娥]一首和[豆叶黄]二首,不能忽视。词如下:  相似文献   

7.
概念整合对语篇外部衔接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念整合理论是当今认知语言学家研究的焦点之一,众多学者都运用此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语篇进行了分析,本文试图以概念整合理论的核心内容即空间映射论为指导,以三种不同类型的空间映射(投射映射、语用函数映射、图示映射)为切入点来分析语篇的外部衔接。  相似文献   

8.
刘勰《文心雕龙》中"隐秀"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和鉴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古诗翻译的审美分析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钗头凤》一词的审美特征,对原词中"秀"词"隐"意在译文中的实现效果进行探讨,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需"隐秀"相宜、虚实结合方能再现原词的风格之美。  相似文献   

9.
关于《钗头凤》的纠纷聚讼,近年来有一些分歧,经考辨,本人认为陆游前室唐琬应为北宋名臣唐介曾孙女,其父为唐意而非唐闳,籍贯江陵而非山阴;陆、唐婚变原因为陆游进士被黜,陆母迁怒于唐琬而非婆媳不和。《钗头凤》非为陆游蜀中冶游之作,应是绍兴辛未岁三月与唐琬沈园重逢后之题壁词。  相似文献   

10.
关于《钗头凤·红酥手》,宋人笔记均认为是陆游写给前妻的,因无正史记载,在流传的过程中难免被他人演绎。后世或肯定笔记的说法,或认为词乃赠妓之作。无如何,陆游始终是故事的主角。本文旨在分析《钗头凤》故事中陆游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张寅彭、强迪艺编校,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出版发行《[清]法式善〈梧门诗话〉合校本》为文本,利用诗歌美学基本原理,对法式善《梧门诗话》美学追求进行探讨。法式善作为一个蒙古族诗人、诗歌理论家,在丰富的汉文诗歌创作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美学观,甚至在其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并形成其独具特质的美学追求。即形成了以“清峻”、“清淡”,“幽旷”、“幽寂”四为合一的“清幽”之美的诗歌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2.
无我之境是中国特有的诗歌理论,它最能体现中国诗歌的艺术精神,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王维在总结和提升前人的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凭借自身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天赋,采用以物观物的审美观照方式,创造出大量优秀的山水诗。这些山水诗达到了无我之境,代表着唐代山水诗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3.
从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来看,李白诗歌中的水意象体现了诗人的时间意识、忧郁情结和或执着或放下的心态。在诗歌中,诗人化抽象为具体,用永不停歇的流水表示时间的不断前移,用断不了的水流表达绵绵不绝的愁绪,用奔流、静水分别揭示执着、放下的心态。  相似文献   

14.
论诗歌翻译的详略度——以李白三首诗歌英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有关详略度的研究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对比李白诗歌《送友人》、《月下独酌》和《长干行》的不同英译文本,探讨了详略度对诗歌翻译的制约。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原诗详略度的制约,而且译者应尽量实现与原诗的"详略度"对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诗歌理论发展史上存在着许多分歧 ,彼此互相攻诘 ,相持不下。如何评价不同观点和理论流派之间的斗争 ,是研究我国诗歌理论发展史时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联系诗歌艺术的创作过程 ,认为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都可归入“教人作诗的理论”和“教人作什么诗的理论” ,进而指出相互分歧的理论事实上并不矛盾 ,而是相辅相成的 ;同时 ,本文还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理论体系的构成 ,发表看法 ,力求能更好地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6.
郑敏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诗歌理论是中国现代诗学的宝贵财富,在新诗界与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本文从新诗的本质、语言、诗体、诗韵等方面对郑敏的诗歌形式观进行了梳理和阐发。  相似文献   

17.
吴伟业诗学主张推尊唐诗,不废宋诗.其诗歌创作主要取法唐诗,但艺术上又与宋诗有相似处.清初在吴伟业的直接影响下出现太仓十子,形成娄东诗派.其叙事诗的成就,影响了有清一代的诗歌创作.吴伟业不仅以其诗论,而且以其诗歌创作的广泛影响力参与到清初唐宋诗之争中.  相似文献   

18.
吴闿生编撰的《晚清四十家诗钞》前二卷专录桐城诗派后期诸子的诗作,凸显了桐城派北传之后围绕吴汝纶渐次形成的"冀州—莲池"诗人群体组合,而其诗学批评在继承桐城诗派"诗文一体"、"熔铸唐宋"的基础上,突出了宗风杜甫的祈向,尤其注重涵容雄奇诗风,反映出时代风云之气在内心深处的激荡。  相似文献   

19.
本文归纳前人对李商隐《锦瑟》诗旨意理解的六种主要观点,提出“咏物诗的情节链”的新概念,试图为诸家分歧的解说找到一条内在贯通的脉络,从而为阐释此诗找到一个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