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平 《江海纵横》2002,(5):32-33
“五四”时期登上文坛的女性作家中,庐隐是创作小说最多的一个。在1919年到1934年的短短15年间,庐隐共创作了60余篇短篇小说和四部中长篇小说,在当时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周乐山在悼念庐隐的文章中说:“凡是略微看过新文学书籍的人.没有不知道庐隐女士的”。对庐隐小说的创作成就。30年代有人就评论说:“庐隐是与冰心同乡而又几乎齐名的女作家,她的创作无论在质上或量上,都不见得比冰心少。”  相似文献   

2.
在1928—1937年间"左右博弈"的文学生态结构中,现代长篇小说是左右翼文学群体争夺的重点体裁。由于左翼文学群体处于官方的对立面,契合了新文学读者群,应和了新文学的先锋精神和批判权力,而上海新书业的繁荣为实现左翼文学群体内部有效的推介和提携提供了平台,使左翼长篇小说在十年间皆保持着较强的传播效果和较大的影响力。相反,右翼文学群体的官方色彩使其疏离了新文学潜在的读者群,创作的单薄和理论的虚无以及文学群体内部组织的涣散与重理论阐发轻文学评论的倾向,使其无论在长篇小说的创作还是传播接受的博弈中,都完全处于下风。不均衡的博弈结构使长篇小说的接受偏至多于新拓,攻伐多于交流,立场决定观念,"误读"成为常态,既未能实现长篇小说文本意义潜势的多元打开,也在客观上狭隘化了长篇小说的传播接受,令人深感遗憾。  相似文献   

3.
读罢长篇小说《刘和珍》,掩卷沉思,感触良多。我的面前浮现出刘和珍这位叱咤赣江、喋血辕门的爱国女杰的英雄形象;我的耳边响起鲁迅“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的振聋发聩的声音。对人生的价值、历史的使命,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领悟。感谢作家贾献文,以他对文学的挚着追求,创作出这部33万字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位巾帼英雄灿烂而短暂的人生;也感谢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推出了高品位的《刘和珍》这部长篇小说。(一)“我们的新文学是表现我国人民心灵的丰富矿藏,是塑造青年灵魂的工厂,是培养革命战士的学校。我们的新文学是撒播火种的文学,…  相似文献   

4.
茅盾“五四”文学理论与“五四”文学的关系,是一个颇有现实深长意味的话题.“五四”新文学运动能够健康运作,向前发展,就与茅盾的“五四”文学理论建树作成相关。1.茅盾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发展到关键时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倡导建设新文学的理论体系.2,茅盾提出了当时最切实可行的“为人生”的”进化的文学”观。3.茅盾在如何创建新文学这一重要问题上.持有当时最先进的态度与方法。4.茅盾是“五四”新文学创作的最早扶植者和宣传者之一,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拓荒者。  相似文献   

5.
茅盾既是著名的小说大师特别是长篇小说大师,又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特别是新文学早期的理论开拓者。他的小说创作与他的文学理论素养和前期的文学经验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从诸多原始材料出发,详细探讨了茅盾从事小说创作之前和从事小说创作之初的文学理念和实践,此中蕴含着茅盾和整个新文学创作的诸多要义。  相似文献   

6.
从漫长的、古老的、凝滞的封建社会骤然踏进五四以后的现代中国社会,社会生活、民族心理、文艺风尚……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新文学追不及待地要反映这些新的巨大变化。立勇敢、敏感、义无反顾,然而它尚不成熟。虽然它表现出反传统的崭新姿态.但却缺乏坚实有力的支点,不少人在思想上向西方寻求真理,在文学上也向西方寻求典范。许多作家在作品里喊出了新的声音,但却还不是“自己的声音”。中国新文学要想在沉重的束缚和压迫下站立起来,必须以文体的独创性证明其思想的独立性。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以伟大的鲁迅为代表,包括叶圣陶、冰心、郁达夫、朱自清等一批优秀的作家.以其鲜明而各异的文体风格,为新文学的成长和成熟作出了贡献。在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经过长达十年的酝酿和准备,茅盾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他逐渐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体风格。茅盾的文体风格,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而在茅盾研究中,对于他文体风格的研究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还没有从理论上给予清晰的概括和总结。本文仅想从总体上对茅盾长篇小说的文体风格作一些探讨。 茅盾对于现代文学文体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他开创了“史诗”式的长篇小说文体。这是同茅盾创作的鲜明的时代性和题材重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卜昌伟 《社区》2008,(17):19-19
二月河在日前由新浪读书频道与河南文艺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朝阳与落霞:华夏文明的历史命运”论坛上称,他在创作完《雍正皇帝》、《康熙大帝》、《乾隆皇帝》之后,因体力不济,再也没有信心进行下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8.
“南玲北梅”是指沦陷时期上海的张爱玲与北平的梅娘。她们的创作都受到沦陷区言说环境的制约性影响。梅娘的身世与成长背景是她创作的素材来源 ,其作品表现出激进的女权思想。就文学史意义而言 ,张爱玲的贡献在于对新文学的超越 ,而梅娘的创作则是对新文学传统的承继与丰富。  相似文献   

9.
一幅政治流氓的发迹图──浅谈莫泊桑《俊友》中杜洛阿形象的塑造剑明人称“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19世纪后期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1850—1893)在其短短10年的创作生涯中,以惊人的速度创作了300多篇中短篇小说,同时还创作出6部长篇小说,其中《...  相似文献   

10.
面向新世纪的纳西族文学林向萧二十世纪的纳西族文学,如果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考察,应该一分为三:1918年以前,属于“民间传统大调的产生、作家文学的兴起和繁荣时期”;1919——1948年,属于“新文学兴起时期”;1949—,属于“社会主义文学时期”①...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以来,湘西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湘西长篇小说创作的主题,贯穿了家园记忆、政治权力文化反思和底层书写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地域文学中的生动体现。通过对湘西长篇小说创作的扫描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湘西文学创作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王汶石以“短篇小说作家”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1959年创作的《黑凤》是王汶石从短篇小说向长篇小说进发的一次尝试。小说所写故事发生在1958年社会主义大跃进的历史时期,表达了特定时代的思想精神内涵,塑造了“社会主义新人形象”,除受到当时社会政治运动和文学普遍风气的影响外,在小说写实的笔墨和叙事的缝隙中,也潜藏着历史原生态场景和人生内容,比作家主观预设的单一主题更为丰富复杂。王汶石早年曾有宏伟的长篇小说创作计划,因外在社会环境和自身的思想艺术局限,致使王汶石与杜鹏程、柳青一样留下了长篇小说的“未完稿”,也给后人留下了英雄豪杰壮志未酬的遗憾与慨叹。  相似文献   

13.
“毁灭”的美与“成功”的美——鲁迅郭沫若悲剧观之比较刘迎秋鲁迅以其卓越的悲剧理论和创作开一代文风,成为新文学的奠基人。郭沫若的悲剧创作虽然同鲁迅的体裁不同、题材不同、风格各异,但他同鲁迅一样以其杰出的悲剧理论和艺术实践实现了对传统文学的突破,成为新文...  相似文献   

14.
模糊性,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属类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这看似灰色的概念,却是文学艺术的创作规范:众所周知,文学的主体是情感,而情感这东西难以定量、定位、定性,这就决定了表现情感的文学,如实直说,反遭人厌;委婉朦胧,称为上品;模糊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叹为观止。但远不是文学一经产生,模糊性的创作规范就十全十美了。它同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产生、发展、完备的过程。就我国古典长篇小说而言,模糊性的创作规范就迟迟地成熟于《红楼梦》。在《金瓶梅》问世之前,我国的长篇小说按照鲁迅的意见不外两类,一为“讲史…  相似文献   

15.
研究者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是以小说划分新纪元的。当鲁迅的《狂人日记》以它思想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出现在中国的文坛上,立刻引起迥然而异的反响。在热烈的欢呼和无条件的责难中,宣告了新文学的诞生。然而,也不可否认,“民国七年,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新青年》上出现的时候,也还没有第二个同样惹人注意的作家,更其找不出同样成功的第二篇创作小说”。到了民国八年,小说创作的“尝试者”渐渐多了,然而也不过汪敬熙等三数人;到民国十年,《小说月报》革新后,作者也不过十数人。至于中长篇小说,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不论从数量和质量上考察,都处于一个幼稚的尝试阶段,张资平的《冲积期的化石》和王统照的《一叶》 (均  相似文献   

16.
文学革命倡导与新文学独立发展之间有不同的历史要求,新文学需要向文学审美形态转化与深化,文学批评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形态建设具有首要的意义。“诗”与“散文”的分裂,是19世纪法国文学引人注目的现象,对“诗”与“散文”及其关系的认识,是法国文学取向的文学批评审美建设的重要内涵。从中可见,陈独秀仅仅建立起了中法文化暨中法文学通道,更体现新文学独立发展意义的穆木天与沈雁冰法国文学取向的文学批评,却起到明显不同的作用:穆木天为‘嗷文化”的新文学注入了‘恃”的内涵,这有助于新文学向文学审美形态的转化,沈雁冰则更表现出对文学革命倡导观的延续和套用,在他的法国文学取向的文学批评中,“散文”与“诗”是截然对立而难以相容的。  相似文献   

17.
1918年1月,《新青年》四卷一号刊载了胡适等人的《诗九首》,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正式诞生。与此同时,在我们的东邻日本,一批中国留学生也已经开始了新文学活动。他们积极筹办新文学组织,准备出版文学刊物。次年,“五四”运动“引爆”了他们长期以来“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这批文学青年中的郭沫若首当其冲,以“差不多是狂了”①的创作激情,写出了大量火山喷发式的气势磅礴、热情奔放的诗篇,引出一支突起于当时诗坛的“异军”。1921年6月,创造社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成立;8月,中国新诗的奠基作———郭…  相似文献   

18.
《儒商》两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儒商》做了论述,先是肯定作家贴近中国社会现实,与生活的热点同步的创作态度;次则指出其“戏剧性”叙事语态,是为别具一格的长篇小说审美风范。  相似文献   

19.
作为五四后期作家,沈从文与五四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主张恢复新文学传统,弘扬“热情”、“天真,,的五四精神,重构现代文学新的生态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沈从文与五四人的交往构成了他五四观形成的重要中介,而作为编辑与读者的相互制约和创作与评论中的反思则促进了他五四观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1917年至1921年,中国新文学的倡导时期,中国新文学队伍最初的培育时期。对此期白话小说创作的研究,目前仅限于个别重要作家及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成立(1921年)以后的创作。本文试评述此外的创作。一此期创作的白话小说一般发表在当时国内外各地报刊上。截至1920年底,发表过这类小说的主要报刊有近五十种,并出现了专刊《新的小说》(上海新潮社,主编张静庐)。这些报刊发表了几百篇白话创作小说,其中最先发表这类小说的是《新青年》。它登载的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并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赞赏,成为中国新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