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中国与南亚能源合作中的地缘政治战略考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能源安全受到国际地缘政治因素的巨大影响.南亚国家与中国和中亚国家特殊的地缘政治战略关系决定了其对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印能源合作除了共同迎接"亚洲溢价"挑战外,更主要的还有地缘政治战略考虑.从地缘政治战略角度看,巴基斯坦对中国在经济上的意义主要是可以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通道;中国与孟加拉国的能源合作要受到与印度和缅甸关系的制约与影响;斯里兰卡是中国能源供应经过印度洋区域  相似文献   

2.
竞争与合作:中美关系中的能源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充足的能源保障意味着经济长期增长获得了稳定的动力来源,能源因此成为显示政治和经济力量的硬通货,国家能源政策随之也带有战略含义。在日益相互依赖的当今世界,中国能源供应的外部环境无法摆脱美国因素,美国也无法忽略中国能源需求激增衍生出的外交、安全、环境等各方面的问题。能源已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要求两国合作应对,共谋双边关系大局。  相似文献   

3.
中俄亚马尔LNG项目是中国"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首个大型北极油气勘探项目,且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上升,亚马尔LNG项目有利于缓解我国的能源需求紧张局面,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但是,从能源地缘政治的角度考量,亚马尔LNG项目面临来自能源供给国、能源运输通道、能源国际机制、能源供应价格定价权以及能源竞争国这六方面的风险。由此可见,亚马尔LNG项目不仅仅是中俄油气运输合作项目,也是各国能源政治博弈之所。目前,"冰上丝绸之路"仍处于初期建设阶段,中国还未能深入参与北极治理,因此,中国需要切实预估其在亚马尔LNG项目上面临的各种风险,并寻找出一条深度参与该项目的务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2014 的俄乌冲突与2006 年和2009 年的两次天然气纠纷大不相同。此次冲突引起国际社会广泛的关注,背 后隐藏着美国、俄罗斯、欧盟各国围绕地缘政治和能源展开的激烈博弈。由于乌克兰西连欧盟,东连俄罗斯,是欧盟各 国从俄罗斯进口油气资源的必经之地,在地缘政治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能源在乌克兰危机中更凸显出重要的 筹码作用。在此次危机中,俄罗斯采取油气出口多元化战略,减少对乌克兰的过境依赖;欧盟加快能源进口多样化步 伐;美国也试图以能源为武器,增加干预乌克兰危机的筹码,挤占俄罗斯在欧洲的能源市场份额。通过乌克兰危机中 的能源博弈,可以从一个侧面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乌克兰危机中的大国博弈和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5.
关于上海合作组织能源合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合组织成员国既有能源资源国,也有能源消费国.能源合作既是上合组织各成员国经济合作的重要接轨点,也是增强该组织活力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径.目前,虽然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建设尚处协调阶段,但从各种影响因素看,其建立与发展具有良好前景.俄罗斯倡议建立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是一具有深远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目的的战略性举措.组建上合能源俱乐部也符合中国及中亚成员国的能源经济和能源政治利益,有利于增强上合组织的影响力,推动新的国际能源秩序和多极能源格局的形成.鉴于建立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影响重大,在此问题上必须实行"积极稳妥"的方针.第一步可建立上合组织"能源论坛";待条件成熟时,再适时升格为上合组织框架下的"能源组织".  相似文献   

6.
世界能源地缘政治图景:历史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世界能源地缘政治图景经历了从墨西哥湾时代到波斯湾时代又到“中心与外围对峙”时代的转换。能源地区连接在新的世界能源地缘政治图景的演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并导致能源心脏地带和能源战略枢纽国家的出现。能源全球化和地区化业已成为世界能源地缘政治图景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7.
中俄关系中的能源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角度看 ,资源的互补性和利益的互动性构成中俄能源合作的现实基础。两国开展石油天然气开发与贸易合作 ,可以实现经济的双赢局面 ,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 ,目前中俄能源合作仍然面临许多障碍和不确定因素。中俄两国必须共同努力 ,扩大交流 ,增强互信 ,消除疑虑 ,在发展稳定、健康、持久的双边关系的基础上 ,使能源合作成为两国经贸合作最有力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日本作为亚洲近邻的两个世界能源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近年来,海外能源争战中、俄罗斯石油管道之争、东海石油勘探之争,将中日两国“能源之争”彻底暴露于世人面前。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角度看,两国在世界范围争夺石油资源在所难免。如果中日双方能够避免对抗性、排他性的传统博弈形式,走向建设性的竞争合作,则不仅可以实现各自能源安全的“双赢”,而且还有助于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和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由于能源资源的相对匮乏使得世界各国特别是石油消费大国在地缘政治中的角逐核心逐渐转移到对能源资源的争夺,特别是对石油这种具有特殊战略价值的能源的争夺上。石油的生产、运输、贮存的安全保障以及石油供需、油市波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都将成为未来世界能源地缘政治的核心问题。世界石油市场已经拉开了结构调整的序幕,呈现利益和矛盾交织、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局面。对此,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石油消费量大、对外依赖程度日趋上升的发展中国家,在未来能源安全战略中应有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地缘政治战略对策,以确保中国的能源消费安全。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稳步发展,两国达成中俄石油管道“安大线”合作协议。但在“安大线”项目落实过程中,日本突然插手,欲与俄罗斯合作修建“安纳线”石油管道,中日两国在能源战略利益上发生碰撞。中日两国竞争俄罗斯能源的结果是,俄罗斯政府放弃了与中国“安大线”和日本“安纳线”的合作项目,从而使中俄“安大线”合作项目夭折。中日两国对俄罗斯能源的利益之争不是单纯的能源利益之争,它隐含着地缘经济、政治战略的竞争。同时,它促使中国重新思考今后的能源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1.
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从地缘政治经济和能源的对外依赖度的角度看,两国在世界范围内对油气资源的争夺必不可免并引发了新的摩擦和冲突,能源也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个新的因素。在美国谋求世界霸权、遏制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中,能源在中美之间主要发挥桥梁作用的同时,仍将继续充当美国牵制中国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与能源价格的攀升促使世界各国不禁忧虑雪上加霜的全球能源供应体系是否可以满足未来的能源需求。在过去数年中,能源再次成为影响国家乃至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全球企业与政府在决策过程中都会优先考虑与能源相关的问题,例如全球石油需求的增长、能源供应的适宜性、可靠性与定价、石油使用量增加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消耗能源的成本、贸易与资本流动、全球地缘政治等等。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欧盟对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等东部伙伴关系国的战略经过主动有限接触、积极高调介入和全面深入参与三个阶段的演变,欧盟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力显著增强。欧盟不断调整和深化对东部伙伴关系国战略的主要目的是维护东部周边安全稳定,提升地缘政治影响力;减轻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确保能源供给安全;在东部伙伴关系国进行民主扩张,打造示范效应。欧盟对东部伙伴关系国战略的发展方向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主要是美国和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博弈日趋激烈,美国追逐安全和能源利益,俄罗斯维护地区传统地缘政治优势和利益;内部因素主要是欧盟和东部伙伴关系国自身面临挑战,欧盟在多重危机冲击下,凝聚力和吸引力双降,东部伙伴关系国局势动荡,安全赤字严重。面对国际格局演进和世界秩序重塑,欧盟积极推进"战略自主",主动寻求外交战略的地缘政治转向,未来将更加重视周边地区,在日趋激烈的大国博弈中维护自己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德国的能源转型旨在将传统的以化石能源和核能为基础的能源供应体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能源体系。这一转型的最新表述集中体现在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后德国政府陆续出台的"能源转型"方案中。该方案确定德国将在2022年前完全淘汰核能,并明确了直至2050年的能源目标。从目前的进展来看,德国能源转型正在有序推进,而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不同目标之间存在着潜在冲突以及过早"弃核"带来的问题。德国能源转型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确保能源供应的安全和可持续,还试图引领以能效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为主的新一轮竞争,从而助推德国经济,确保德国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国际政治背景下的中美能源战略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是中美两国具有共同挑战和共同利益的重要合作领域。能源问题兼具政治、安全与经济的多重含义。因受到政治、安全等因素的影响,中美能源合作并未达到应有的水平。本文在评估中美能源合作现状以及分析制约中美能源合作因素的基础上,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提出了中美能源合作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当今能源供应安全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两大因素的加速发展,致使全球能源供求出现新的竞争格局,能源效率提升、非常规化石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构成了当前和今后国际能源转型的三大技术路径和发展方向。技术进步和环境问题正在改变全球的能源需求结构,能源来源多元化多级化特征进一步凸显。全球能源发展的三大技术路径和多元多级化发展方向,导致全球能源体系不断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积极参与,角色突出。然而,中国在能源发展的三大技术路径和方向上既有不足也有优势。对此,应补齐短板,巩固优势,引领发展。中国在国际能源转型进程中是重要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是世界上能源蕴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能源价格波动,俄罗斯凭借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异军突起,全力拓展能源外交,逐渐确立了“突破北美、稳定西欧、争夺里海、开拓东方、挑战欧佩克”的总体思路。然而由于地缘政治和能源安全局势等众多因素促使俄不得不更多地将目光转向东北亚地区。  相似文献   

18.
国际能源运输系统是当前实现能源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分配的途径,它主要由海洋运输、管道运输、铁路运输构成。国际能源运输系统线路长、环节多、整体性强、受攻击门槛低,它本身具有无法克服的脆弱性;而来自于途经国家政局、大国地缘政治上的博弈和非传统安全因素等方面的威胁加剧了这种脆弱性,并导致了国际能源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国际社会应当从世界经济的全局出发联手建立国际能源运输系统的安全保障机制,消除非传统安全因素对它的威胁,以确保世界经济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9.
美国本土非常规油气产量自2008年以来取得爆发式增长,带动了美国综合能源自给率不断提高,美国有望在15—20年内实现"能源独立"。这一变化将深刻影响到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将得以巩固。美洲崛起为世界新的能源供应中心,同时亚洲成为新的能源消费中心,全球能源贸易流向发生逆转。美国将摆脱中东石油负担,强化与欧亚盟友的关系,战略重心更加东移,其全球战略有可能进行有限度的收缩。世界部分资源型国家将面临政局不稳定压力,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挑战与机遇并存。美国"能源独立"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正主持人语:能源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着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能源既是国际政治竞争中的重要目标,又是达到某一战略目标的有效的、必要的手段。能源因素在国际政治格局的塑造和变动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能源在国际冲突和战争中的作用,能源价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