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服饰伦理是通过服饰这一载体,以一定的伦理现象或者伦理要求来规定人们的社会行为举止的,在具体的社会生产活动中又是以一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评价来完成其外化规定的,其渗透于服饰心理、服饰审美、以及服饰社会制度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2.
马慧  马蔚 《现代交际》2022,(9):97-104+123-124
面对当前社会伦理问题,儒家塑造心性、约束行为的伦理思想值得推崇,重新挖掘、阐释儒家“仁爱”“礼德”和“诚信”的社会伦理内容,培育道德主体内在德性特质和外在道德行为十分必要。因此,以儒家伦理思想构建道德同一性,抑制利己天性,推动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实现儒家伦理传统与创新社会治理的对话,对构建当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培  曹薇 《现代交际》2010,(10):52-52,51
伦理学研究中善恶问题历来为各家道德学说所重视,从道德判断与伦理选择的区别出发,分析人性善恶问题的道德判断与伦理选择的各自规定,以恶为人性分析的切入点,深刻揭示和研究关于恶的本质及其方法论意义,将为理论和实践超越“善恶之辨”,构建有现代意义的伦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奥地利法学家尤根·埃利希认为,规则可以分为法律规则与社会规则。社会规则是指“法律规范以外的其他规范,如道德、宗教、伦理等规范”;法律规则是指“法院对人们的争执做出裁决的依据”。简单说法律规则是明显以国家强制力为其保证的,而宗教、伦理、惯例等行为规则虽不如法律的强制性那么明显,但一样通过精神、社会舆论控制着人的行动,因此也有一定的强制性。任何规则在一定的社会中都受制于压力或强制,没有强制或压力,规则不可能被人们自觉遵守。换言之,规则的行使实际上是人们利益衡量的结果。如果行使该规则所获得的利益明显大于不行使规则所遭受的损失,则人们肯定会趋利弊害,遵守规则。  相似文献   

5.
靳欢欢  左亚文 《现代交际》2022,(11):99-106+124
老子以“道”为最高原则,认为异化即人对“道”的至高性的反叛,因而老子将异化批判集中于人性异化上,认为只有从国家和个人层面展开“无为而为”才能根除这一异化。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点,把对异化的剖析与批判建立在社会历史的基本运动规律上,以劳动异化为批判核心,并指出唯有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推翻现存的社会关系,才能使人进入自由和解放之家园。  相似文献   

6.
法律必然是道德的反映,“如果立法不能明文规定什么是合乎伦理的行为,那么它就更不能宣布不合乎伦理的行为违法。”马克思的这句精辟之语实际上是向我们昭示:法律本身必然是伦理的,而且法律与道德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但中国古代的法律却是和道德混然一体的。  相似文献   

7.
馈赠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那时只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简单的交好行为,经过了漫长的奴隶社会,到了封建社会,馈赠活动被统治者加以规范化,赋予和注入了礼仪的内容,使它带上了强烈的人伦道德意义和色彩,成为中国传统文明殿堂的重要“构件”之一。在人们所进行的大量馈赠礼仪活动中,共同遵循的伦理准则和信奉的行为文化信条有三点: 一是“投桃报李”。它来源于《诗经》中的著名诗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倡导的是一种“礼尚往来” 的行为准则,“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要求人们共同遵奉:真诚相助、…  相似文献   

8.
冯源 《当代青年研究》2011,(9):31-37,19
在现代社会,作为人的道德价值体系的婚恋观呈现二元分裂的特征,这种二元分裂体现在:人往往趋向于用义务的道德约束自己,却用愿望的道德评价别人.采用双重标准;义务的道德与愿望的道德因男女有别而作用域各异:人对于恋爱和婚姻的态度也有所差别,对婚姻大多比较慎重,采用愿望的道德进行评价.对于恋爱的态度却相对宽容和随意。这种二元分裂的原因在于个人微观的“私心”与社会宏观的“纵容”,后者从历史的维度看包括婚姻传统文化的间接纵容,从现实的维度看包括社会现实环境的直接纵容。基于亚里士多德平等公式的运用与采取统一标准的空想性,应当回归人性,树立对待二元分裂婚恋观的理性态度。  相似文献   

9.
传媒以其独特的传播特点及其作用与功能,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道德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社会现实发生巨变并对道德产生影响。新闻传播则以反映社会变动的现实为基准点,对人的道德产生导向作用。因此媒介伦理交叉学科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在庞大的媒介伦理体系中,应怎样界定传媒与道德的关系呢·本文拟从传播学—伦理学维度思考,从而得出:传媒与道德的本质关系主要是指两个层面的东西。其核心即为:媒介传播的道德规律,具有道德属性的价值判断。一是媒介传播主体及其传播行为的道德,这被异化为传播的道德外化体系,二是媒介信息的道德价值,被异化为传播的内化体系,这两者共同建构着媒介伦理本质。  相似文献   

10.
伦理是指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时遵循的各种道德准则.凡是在参与者达到两人或两人以上的活动中,伦理就不可避免.阿玛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明确地指出:"没有文化之外的制度,更没有无道德维度和伦理基础的制度,且只有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并建立在一定道德伦理基础之上的制度规则,才会具有现实的约束力,才会为经济增长提供充分激励."  相似文献   

11.
一、品德、道德与性格的关系所谓品德,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在心理学上,它们属于个性的范畴,是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能力、气质和性格,品德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性格特征。作为性格,它是表现在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而品德它是一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某钟稳定的心理特征。这也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性格特征,与一般的性格特征不完全等同。品德具有三个基本特性:行为性、伦理性、稳定性。品德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食品安全问题由来已久,以往理论界对食品安全内涵都是从技术层面来界定的,存在严重的道德缺陷,伦理学的角度的“食品安全”是指人类赖以存活和发展的食品领域内围绕人类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伴随食品的供应、生产、流通以及质量等问题而产生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和行为规范。从“食品安全”的伦理概念出发,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伦理困境主要是消费者生命健康权与企业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食品添加剂和食品添加剂背后的社会道德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13.
亚当·斯密在论述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有两个著名的假设——“经济人”和“道德人”.分别从两个方面阐述了人们的行为。“经济人”强调人们活动的出发点是利己,而“道德人”说明人们在活动中兼顾“利他”,文中将论述斯密是怎样将个人利己主义与社会公众利益实现结合。  相似文献   

14.
处世做人,贵在有德;与人相处,贵在以德待人。中国人的所谓“处世”,首先是要“做人”,故“为人处世”不可分割,“做人”即是立身处世。而“做人”的要义在于,人的行为必须合乎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做人就是以道德律己,以道德待人。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尚德倾向,还表现在强调人际交往的道德性,主张人际之间应当是“正其义不计其利,谋其道而不计其功”。  相似文献   

15.
压制个人对自己权界的坚守恰恰放纵了机会主义行为,扼杀了道德生成机制。每个人坚守了自己的权界,就制止了别人反道德的越界。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先生在一次媒体访谈中称:“中国传统学者的学问是许愿式学问”,“谁许下的愿望最美,谁的学问就最高”。时至今日,在这种许愿式学问里打滚者仍然众多,他们缺乏实证和逻辑推演的勇气、能力,不愿意面对或没有能力揭示真实世界存在的人性弱点和制度、文化形成变迁的诸多约束条件和运行机理。他们乐于道德标榜和说教,以自身好恶来构筑“道德裁判所”,以圣贤或代圣贤立言者自居,排斥他们自我认定的“异端”。我认为,有必要对如何构建合符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道德生成、运行机制加以深刻地反思。  相似文献   

16.
目前,社会上发生了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究其根因,是道德理论、道德规范、道德教育相对于实际人生的严重滞后,渐渐地失去了效用。所以,所谓道德滑坡,实际上是传统道德的滑坡。作为历史进步、人生发展的必然后果,这固然有其令人欣慰之处。但是,作为新人生的承担者,新文化的创造者,我们最感关切,最迫切需要的是彻底反思道德与人生之间的真实关系,认真检讨传统道德的特点和局限性,积极探讨,建构以新的实际人生为依据的新道德,并努力推动它“上坡”。 (一) 道,其原意是有一定指向的道路。我们知道,人首先要生存,要生活。在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生活之道,是主体需求(需求的自觉则是价值、理想)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  相似文献   

17.
公务员行政伦理是社会主义伦理在国家行政实践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合理有序的行政伦理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近年来我国公务员的行政行为失范问题频发,政府官员的行为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要求在原先的政府体制和政治法治环境之外去寻找伦理道德的解决途径,加强对公务员进行道德素质考察,开展伦理培训和道德测评,实行伦理控制。本文力求从"经济人"假设这一角度,探讨如何建设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  相似文献   

18.
社会工作伦理是社会工作者所信奉的价值理念,是用来体察并认识专业行为和指挥其专业行为的道德标准。这对于习惯做具体服务的社工来讲,的确有些虚无缥缈、难以捉摸。“平等”、“尊重”等词汇虽然时常挂在嘴边,但如何在具体的实务中展现并让服务对象感知,是社工需要面对和历练的。而如何借助真实的社工情境,发展出适合地区文化且符合专业规范的实践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所谓道德人格是从伦理学角度理解的人格,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道德人格能够支配和决定个体的道德行为。本文试图从生命的角度探讨道德人格的形成及发展,进一步阐明现代道德教  相似文献   

20.
“集体意识”又叫“群众意识”.它是青年战士把自己的言行与集体利益自觉地联系起来,对自己所在的集体负有的责任感,光荣感和自豪感的一种心理体验. 一、“集体意识”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人都是属于一定的社会;任何一个社会的人又总是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之中,都是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青年战士也同样如此.他们入伍后,从原有的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