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发展轨迹●任灵兰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它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和挽救民族危机这一爱国主题而来的,但由于宣传者的阶级特性和思想局限性,西方民主思想引入中国后却表现为“民权”、“民主”两种不同的思想。从资产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民权观念为核心,从观念与社会互动的角度,对近现代民权观念做出动态分析。民权观念在近代不仅发挥了开启民智、思想启蒙的价值层面作用,而且由理论宣传走向制度建构,在民族主义的洪流中民权发挥了凝聚群智、御侮救国的工具作用,在立宪派和革命派主导的政治运动中也发挥了重大的参与和推动作用。伴随民主运动进程,民权思想不断丰富并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实和实现。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的民权思想与近代启蒙思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近代中国思想界“巨头”的梁启超,深受西方政治法律思想的影响,他根据中国社会的情况,深刻地论述了民权思想。梁启超的民权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了几代人,并使国人形成了一股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而进行革命的启蒙思想。研究梁启超的民权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加强民主建设、人权制度建设,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宣扬独立、自由、平等、民治等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人权思想 ,并带有个人功利主义的色彩 ;五四运动克服新文化运动时期人权思想和当时的政治斗争、群众运动联系不紧密的偏向 ,发展成为中国人民伟大的争取国家主权和民族生存权的人权实践 ;五四运动后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上升到理论阶段 ,由学习西方到认清其资产阶级人权的虚伪性 ,逐步树立了劳工阶级的、集体主义的人权观 ,并正确地揭示了中国享有国家主权、人民享有真正人权的必由之路 ,从而使五四时期的人权思想经历了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演变  相似文献   

5.
卢珂 《学术论坛》2005,1(6):37-39
民本与民主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有着质的不同。民本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所在,而民主思想则是西方政治文化的精髓。但是在近代中国,由于民权思想的提出,使得两者有了连接的中介,从而使中国政治思想从民本经民权发展到民主。  相似文献   

6.
民权与国权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中的重要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及不同语境中,民权与国权的内涵不同,民权与国权之争论及变奏贯穿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清末民初,围绕政体设计,由民权与国权孰为优先的争论到国权至上、以民权提振国权的国家主义狂飙,再到民国初期民权派与国权派的激烈交锋,展现了民权与国权之间的复杂关系,彰显出后发国家民主转型与国家发展的内在深刻矛盾。对清末民初民权与国权争论的三个重要阶段的思想内容进行系统梳理阐释,有利于深入理解这些争论的思想实质及近代政治转型面临的特殊困难,也为推进现代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一些历史借鉴和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7.
近代人民主权论的理论基础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起源于古希腊思想家普罗塔哥拉、安提丰、伊壁鸩鲁等人,经2000多年的演变,到近代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人民主权论。格老秀士、霍布士、斯宾诺莎是其奠基人和倡导者,卢梭是其集大成者和杰出代表,潘恩和杰斐逊是其实践者。人民主权论是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战胜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是资产阶级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理论依据。深入研究近代人民主权论,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扬光大,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8.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是一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起反抗侵略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在这八十年中。中国逐步由封建社会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处在最困难、最危险、被奴役、被瓜分的灾难深重的时代。在这亡国灭种的厄运面前,中国的各个阶层都亟思探求挽救中国的道理,近代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在学习西方与抵抗  相似文献   

9.
一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的起点,也是近代和现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起点。在这一年中,帝国主义强盗开始大规模地侵入中国。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互相勾结以压迫中国人民,阻止中国社会向前发展,其中以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为最大的压迫。从此,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自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这短短的六、七年中,中国人民就连续地举行过反对英国鸦片侵略的战争、反对英法联军侵略的战争、反对帝国主义走狗清朝政府的太平天国战争、反对法国侵略的战争、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和反对八国联军的战争。中国人同每一个侵略中  相似文献   

10.
历史观的突出,是中国近代哲学的显著特点。走出中世纪的历史趋向,日渐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及变革救亡的时代旋律,使近代哲学家一开始即注目于历史领域。从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直至五四时期的胡适,都曾形成了各自的历史哲学,而中西文化的冲撞、融合这一点的理论背景,则不可避免地在后者留下了自己的历史印痕。本文拟以中西哲学的合流为历史前提,对胡适的历史哲学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向何处去,始终是志士仁人寻找的道路。从孙中山一代的革命家到以中国民主同盟为核心的民主人士,一直试图沿着西方式的道路,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他们不断地构思、修补着建国的方案,以寻求中国社会发展的最佳模式。但是,历史并没有选择他们的方案。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最终裁决了近代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难题。探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建国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深刻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具有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它不仅反对国内的民族压迫,主张实现国内各民族的平等,而且反对一切外来民族压迫,力主恢复中国在世界各民族国家中的国际地位,正确地回应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民族问题上存在的严重危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以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近代民主国家为目标,始终与近代民主主义相结合.贯穿着近代民主精神.孙中山在倡导民族主义的同时,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革命党人进行民族革命、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更新改造,从而把对于民族主义的倡导、民族精神的弘扬,建立在发展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而影响着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并惠及亚洲一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民族的危机本质上是文化的危机,这是现代新儒家的共识。现代新儒家力图在文化上解决中国民族的危机。唐君毅和牟宗三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著作大部分集中于中国文化建设问题的探讨,通过中西文化精神的比较探讨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进而摸索中国文化的合理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分析唐君毅和牟宗三的中西文化精神的比较,探讨他们如何摸索中国文化的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14.
陈其泰 《人文杂志》2006,(3):104-109
民族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发展、披荆斩棘、战胜无数劫难、形成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精神纽带。到了近代,由于民族危机的刺激,历史文化认同面临了一系列紧迫课题,这就是:抛弃“天朝上国”的幻梦,直面御侮图强和认识世界文明真实格局的双重任务;阐发历史变革思想和“改从西法”的主张;实行维新变法,走世界各国的宪政道路和发展资本主义;掀起民主启蒙思想潮流,为废除封建专制、创建“全民族的共和国”而奋斗。近代历史文化认同的逐步发展,与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推进社会近代化的进程正相合拍。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近代中国之冲突,几乎使每一个先进的中国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也使他们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中西文化的不同认识,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人民面临着反对西方殖民侵略和学习西方文化。反对封建主义和维护民族主权的双重选择。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于中西文化的认识正是在这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作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先进,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根据孙中山先生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可将其文化思想演变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时期:辛亥革命爆发  相似文献   

16.
王继平 《云梦学刊》2003,24(2):50-52
近代中国文化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制约下传统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发生的近代性转换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整合是近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是以通商、遣使、求学、传教、游历、翻译等形式进行的,它表现为一种非和平背景下的和平方式。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文化交流经历了由冲突到整合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  相似文献   

17.
发扬抗战精神推动当前经济建设李鸿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民族解放斗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点。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改变贫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反对外国列强的压迫,...  相似文献   

18.
刘春华 《江淮论坛》2007,(3):102-107
知识精英与佛教的关系在近代社会巨变的历史背景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沟通了近代佛学与西学的联系,使得反映中国社会巨变的种种文化思想和佛教哲学相应谐变;他们“以己意进退佛说”,将佛教改造成以入世救世为特征,以挽回国运、启蒙救亡为内容的近代新佛教;他们用充满时代精神的话语会通儒学与佛学。这样,他们使封建时代的佛教得到革新,将传统佛学注入资产阶级民主民族革命精神,掀起了近代中国佛教由复兴而革新的运动,使中国佛教从“变局”一跃而进入“创局”.跨讲了现代社会的门槛。  相似文献   

19.
王小平 《天府新论》2006,(3):122-127
近代的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八国联军的入侵,给遭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凌辱的中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创伤,激起了国人强烈的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和救亡的焦虑。如果说五四运动是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的意识激发下挽救民族危亡、渴望国家富强的政治斗争的预演,那末,抗日战争的爆发,  相似文献   

20.
150年前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大转折点。英国资产阶级蓄意发动的这场卑鄙的战争,用“船坚炮利”迫使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开展了反对入侵的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斗争,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革命斗争。林则徐,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反抗外来侵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