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几乎不讲德性的现代伦理中,真诚被上升为几乎唯一的"德性",其主要来源是科学知识崇拜和基督教忏悔传统。而相比之下,在中国传统中,道家所谓"真"意指人的生活与自然天道顺应无违。在儒家看来,"诚"是天道自然的运化显现,人效法天道自然的修道立教活动则叫做"诚之"。由于脱离了真诚观念的古典含义,现代人片面求真的价值观导致了传统经典的祛魅。因此,有必要从"何谓真诚"的问题出发,深入到经史关系问题的探讨,充分展开"真诚"的观念史考察和中西比较研究的历史意义和政治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海内外人类学界对中国族群问题的讨论,时间上大多以20世纪50年代中国民族识别的系统工程为起点,但这些讨论既表现出对清末和民国初年中西方的中国民族分类观缺乏相应的探讨,又表现出缺乏从学术史的角度探讨中国民族分类话语的流变及其相关的政治语境等问题。本文以西南族群空间为例,探讨20世纪上半叶中西方在西南民族分类中的两种视野,即"中国化的西南视野"与"帝国殖民化的东南亚视野"之间的抗争。同时兼论中国人类学界在建构西南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所遭遇的"西学"中国化的困境以及相关的地方能动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的进一步展开,西方学科分类观念逐渐为中国知识界所接受。就实际情形来看,其时的学术分科主要体现在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等学科领域,传统的"文学"概念尚未实现近代转换。由考察这一时期知识分类体系中的"文学"概念切入,可以从一个侧面见出其时中国知识界汲纳西学的总体情势。  相似文献   

4.
西方形而上学的“物理学之后”与中国形而上学的“伦理学之后”在现代都遭到了解构。从双方各自不同的两种“是论”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西方形而上学解构的原因在于过分执着于“是”的逻辑系词功能,并以此偷换到对“存在”的本体论承诺;中国形而上学解构的原因则在于通过隐喻中“是”与“不是”的同一性而暗示了语言底下的非逻辑的诗性承诺。前者由于对语言的逻辑功能的片面化和极端化而成为单纯形式主义的工具,后者则用语言的非逻辑功能的反语言学倾向而使形而上学本身走向沉默。这两者都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失去了在全面丰富的语言基础上建立“语言学之后”的可能。在吸收中西两种形而上学各自的长处而避免其弊病的前提下,则可以构想一个以语言的诗性本质为基础,既容纳了西方形而上学“外在超越”的真理论,同时又具有中国形而上学“内在超越”的境界论的新型形而上学的蓝图,即“语言学之后”的终极超越蓝图。  相似文献   

5.
6.
清末以来,通行的吸纳西方的"纯文学"散文观念"感性""抒情""审美""艺术""娱乐"本位,肢解了传统正宗"大文学"散文观念,古代散文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西方"纯文学"散文观念的附庸和注解。传统正宗"大文学"观念,散文不是"纯文学",只是"学术"整体之一面,不是脱离"学术"体系的存在。应深刻反思古代散文研究脱离"学术"体系之弊,"纯文学"散文观念不是唯一正确的散文观念,应充分体认、尊重并重新建构传统"大文学"散文观念,复归传统,走"返本开新"之路。  相似文献   

7.
西方学术发展中的主要关节:亚里士多德集大成之"四因说"的源头开端(可谓西方学术发展中的一种数学"标准式")-康德、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之超越及其终结(可谓西方学术发展中的元气大势的高潮、丧失与终结)-西方近现代的实证主义及其偏锋与倾斜(可谓西方学术抛弃形而上学之后走向纯数学/逻辑的恶果,其致命处,是把哲学变成了一种纯技术),实证主义之外,则是学术脱轨的"散兵游勇",仅是表示衰落、失魂的象征。中土学术发展中主要关节:《易·系辞》、司马迁《史记·报任安书》的源头开端环节(中土学术发展中的标准式之确立)-近世以来的西化奴性环节: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口号之泛滥成灾(形成"哲学空白-古典训练阙如-以西方说辞为本"覆盖学界的可悲局面)。对照文化传统,当今的中国学术大多是"以西方说辞为本"的学术;或空口大话或奇言怪语或耸人听闻的伪学术。中西学术发展至今天,却走向各自不同的危机。挽救危机的观念与方法,只有回到"源头"处,重新开源拓流,厘清并找到学术观念发生之真机,才有新希望。西方挽救学术危机之最早的觉醒:是"回到原典(原点)"。文艺复兴是"回到古希腊",近世是"回到康德""回到马克思"……中国学界,则全缺乏这种"回到原典(原点)"的意识,多以独出心裁,求新求异、追赶时髦或耸人听闻来取代危机。这是一种麻木症与文过饰非,那是非常笨拙和危险的学术观念。  相似文献   

8.
历史地看,西学东渐使得"体用"之争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出现过"全盘西化"、"中体西用"、"中学之体开出西学之用"和"西体中用"等多种主张。比较地看,这些主张均表现出对"西学为用"的独重和对"中学为用"的轻忽。哲学地看,"人己"、"人我"和"天人"成为我们现代化过程当中的三大课题。面对这三大课题,对"中学为用"的呼唤成为一个迫切的时代问题。就"中学为用"的实质来看,依着儒家的基本理路,其主要脉络在"主体之门的开显"。"解铃还需系铃人","主体之门的开显"是化解上述三大课题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湘军集团因军功而跻身于封建统治阶级上层 ,其对晚清社会的诸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 ,对晚清学术的影响 ,及于四个方面 :一是湘军集团对儒学内部各家学说的调和会通 ;二是湘军集团对儒学与西学调和会通的初步尝试 ;三是湘军集团对桐城派散文的复兴 ;四是湘军集团成员在晚清学术诸领域留下了大量的学术著述  相似文献   

10.
11.
张功耀教授挑起新世纪初中医废存之争并非是学术研究活动。"告别中医中药"等一些著述采用的是不符合学术规范的研究方法。其许多著述都缺乏基本的严谨性,存在许多知识性、逻辑性的谬误。  相似文献   

12.
当代俄罗斯文坛涌现了以彼特鲁舍夫斯卡娅、托尔斯泰娅、乌利茨卡娅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女作家。什么是"女性文学",是否有必要将其从整个文学进程中单独划分出来进行审视,引起了俄国文学评论界的热议。评论界先是整体上否认"女性文学"是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后转向对女作家创作艺术成就的客观梳理。女性作家笔下的童年、爱情、家庭等传统主题小说在当下人与人愈来愈淡漠的时代显得尤为迫切,她们对日常生活的高度关注、对艺术细节的精雕细刻成为了当代俄罗斯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3.
西方学术分类与民初国学的学科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清季兴办学堂开始,西方学科分类逐渐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确立."国学"或"国故学"在此分类中究属何类,这是困扰20世纪20年代许多学人的问题.一种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将中国的"国故"整理使之能够纳入哲学、文学、史学等新式分类,但随之产生的问题是,这一进程结束后还有"国学"或"国故学"的存在余地吗?如果有,则"国学"或"国故学"便实际超越了西学分科;而后者又被时人看作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这又违背所谓"新国学"即"科学的国学"之定义.围绕这些问题的争议反映出当时学人其实更多是从思想而非学术的角度看待"国学".  相似文献   

14.
“EQ”热反映了中国社会对心理科学的强烈需求,在此“热”过程中较充分反映出学术界的“浮躁”之气,论文集中针砭这种学术浮躁之风,指出在引进国外先进成果过程中绝不可人云亦云,应结合中国国情予以科学引进和创造性地应用,心理学的发展只有走本土化之路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真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正义有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之分,相应地,法律兼有规范性和权威性特征。法律作为一门地方性知识,其发展取决于本国的社会变迁。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由专制集权向民主集中制发展的近代转型,传统文化虽饱受西方侵蚀,但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近来还有逆势而上之趋势。由于有保障人民财富共享的公有制为经济基础、避免专制兼顾效率的民主集中制为政治保障,法律文化得以中西合璧:传统道德的实质理性与法律至上的程序理性相结合,构成了“以和为贵”的当代图景。  相似文献   

16.
摘要:揭暄是明末清初士人,经历明清鼎革后归隐山林,专心访学交游,其所著军事书籍及对宇宙论的探讨颇有见解,为当时学者所称道。揭暄少年时接受过传统儒学教育,并对西学有所接触;归隐后与著名学者如方以智、方中通、游艺等相熟并与江西著名学派成员走动频繁,学术交往活跃,形成了一个以避乱为机缘有着明显地缘联系、志趣相投的学术圈,并在学术活动中加深了对西学的理解。揭暄的著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与其交往学者关注的问题和学术背景影响并得到其观点的启发,在学术探讨和辩难中愈渐丰富和成熟起来。  相似文献   

17.
"东方文学:观念与现实"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6月底在山东大学召开,来自四十余所高等院校和出版机构的八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分为"东方区域文学与世界文学"、"朝韩文学与中韩比较文学"、"日本文学与中日比较文学"三个方向单元分组研讨。学术研讨实现了打造学术平台、交流科研成果、促进我国东方文学研究水平提高的会议宗旨。  相似文献   

18.
"双一流"建设要求高校必须加强学术委员会建设,从而实现有效的学术治理。学术委员会建设是一个从观念到行动的过程。首先要突破传统观念误区,避免将学术权力专属化;其次要建立明确的功能定位,避免出现职责不清状况;再次要建立明细的运行规则,切实规范学术权力运行;最后要善于处理与其他权力的关系,避免回复到传统的行政主导老路上。作为一个新型权力机构,学术委员会建设的突破点在于细化运行规则,有效地规范权力的运行,与其他机构形成协调共治的状态。学术决策权的行使是学术委员会建设的根本价值所在,有效行使学术决策权的关键在于功能定位切合实际,而基点在于建立明细的议事规则。  相似文献   

19.
随着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的东来,独立发展的清代官方史学开始直接与西方文化遭遇,并由此开始了与西学拒斥和融合的过程.从思想层面看,官方史学坚持"西学中源说"和"华夏中心观",对西学中的思想观念采取了拒斥的态度.从方法层面上看,官方史学又能积极借鉴和吸收西学的治史方法,大量用之于官方史书的修纂,取得了很大成就.官方史学这种接受西学的"用",摒弃其意义价值的做法,与清代帝王"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的西学观完全一致.道咸以前,西学并未影响到包括官方史学和私家史学在内的清代学术所固有的传统文化品格和治学格调.道咸以后,私家史学在西学影响下撰写了大批有真知灼见的史学著作,显示出史学发展的新趋势,而官方史学依然故我,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不足,遂为时代所遗弃.  相似文献   

20.
学术不端并不单纯是一个学者的道德问题,而是一个事关学术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它的泛滥不但极大浪费社会资源和学术生命,扼杀学术创新,破坏正常的学术秩序,而且毒化教育环境,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败坏社会风气,助长社会的不道德行为,使整个学术界和知识分子丧失社会公信力,最终摧毁国家的根基与发展能力。现在中国学术界已经到了必须正视学术不端泛滥的严重危害,痛下决心,整治学术不端的时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