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的方法,建立一阶滞后PVAR模型,对我国8个区域2000-2012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导致了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降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变动对城镇化率的影响存在弱相关,这与通过传统的经济理论分析得出的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间为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观点不相吻合,主要原因在于地区发展情况差异、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足、政府转移制度不合理以及地方政府的财力与事权不匹配。加快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化,通过优化税制建立合理的事权与财权关系,规范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政府问财政转移支付目的于提高全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全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一般性转移支付属于无条件补助,是我国目前最规范最客观的补助项目,也是提高地方财力,增强公共服务水平主要手段.用实证方法论证我国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与地方政府税收及所接受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间的关系,可以看到:我国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存在"粘蝇纸效应",它在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上具有正负两种作用.  相似文献   

3.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体现,而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服务的发展有赖于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因此辨识转移支付与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影响效应已成为当下边疆治理的重大现实课题。文章通过梳理转移支付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既有文献,证实了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的应然性。基于藏东南L市义务教育服务的调研数据,借助于标准离差率的统计模型,测度出财政转移支付效果系数U值及财政转移支付对财力均等化所起的作用大小,验证了财政转移支付在财力均衡的基础上对提升义务教育均等化的作用,同时建构出双对数模型及面板回归模型,研究发现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每增加1个百分点时,人均教育经费支出增加0.1428个百分点,这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为此,通过优化辖区内的转移支付形式,加大转移支付的倾斜力度,调整和优化义务教育经费的管理模式,旨在进一步地实现边远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4.
财政转移支付在均衡民族地区地方财力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民族地区与全国及非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差距已较小.但考虑到民族地区当前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存量低、成本高的现实,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需求缺口仍较大.对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供给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表明,等量财政转移支付对提升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效应更为明显,需要进一步增加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充分发挥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效能.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样本,选定5种公共服务支出,选取4类10项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地基本公共服务成本差异系数,动态测算各地区所需的转移支付数额.通过测算发现,我国东部地区公共服务需求主要由经济水平主导,西部地区主要由跨区服务主导,中部地区主要由人口科教卫生主导,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财力和成本差异.实证结果显示,5个发达省份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远超均等化需求,1个发达省份支出低于均等化需求;西部多数省份和个别中部省份长期低于均等化需求.建议通过立法确定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及其在政府支出中所占比重;全面衡量地方财政收入能力、努力程度;建立财税地理信息系统动态反映差异变动,及时调整转移支付方向和力度,缩小区际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相似文献   

6.
基本公共服务事关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满足公众基本需求、提高全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财税法是一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要的法律保障,但目前我国在财政支出法律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及分税制管理体制等方面对公共服务的保障均存在不足.鉴此,要增加财政支出,调整支出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实现财力与事权相匹配,通过财税法为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中国财政分权改革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基础上,采用四川省县级数据对转移支付与县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财政分权改革尽管赋予了地方政府更多的财政自主权,但由于地方政府官员自身利益需求,地方政府更愿意将财政资源用于经济领域而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导致了中国当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非均等化,在县级层面变现更为突出。因此,政府应该在转移支付制度设计中既考虑财政的均等性同时也要注重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通过规范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及建立资金使用效率的评价,并改变政府官员绩效考核机制,以保证地方政府将更多的财政资源投入到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相似文献   

8.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存在严重的非均等化问题,从财政体制角度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缘由主要有:基层政府财权与事权不统一;转移支付制度不能有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资金投入结构失衡。应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四条对策:公共财政制度要从经济建设为主的"建设型"财政向关注民生、注重公平的服务型财政制度转变;厘清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职责,建立财权事权一致的投入分摊机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强化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果;优化财政资金投入结构。  相似文献   

9.
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地区均等化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与财政差距是密切相关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可以通过政府间资金的流动来对政府财力进行再分配,实现财力的横向及纵向均衡,进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笔者在简要阐述我国转移支付体系的基础上,从我国横向及纵向财力分配状况来考察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地区均等化效果,并就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模式、结构以及其中的"因素法"、专项拨款存在的问题予以剖析,指出构建公平、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社会结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 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基于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域1999-2009年的相关数据和面板数据 模型,中国省级行政区域获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目前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不 利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各省级行政区域 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预算内财政收入,但忽视了各地大量存在的预算外及非预算财政收入。影响财政转移 支付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是中央政府对国家统一的政治考虑,省级政府在体制内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 配的影响相当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