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2 毫秒
1.
张以庆是纪录片业的风云人物,其纪录片代表作<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其新作<幼儿园>也不同凡响.本文结合张以庆本人的个性特点,对其纪录片深刻的思想内涵、新颖的题材选择、强烈的主观意识和精湛的表现形式进行解析,旨在探究其作品独特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湖北电视台纪录片编导张以庆创作的一系列纪录片作品为例,从纪录片创作的三个过程来探讨编导意识在纪录片创作中的渗透问题。在前期准备阶段,题材的选择和开掘是编导主观评判、取舍、参与的结果;在实地拍摄阶段,拍摄角度的选择和细节的抓取有赖于编导的主观能动性;到了后期剪辑阶段,编导的艺术水准决定着纪录片的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英与白》,以其独特的拍摄视角、张扬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而蜚声国内外电视界,但是当我们反观整个纪录片的时候,发现《英与白》中存有诸多人为的视觉技术痕迹,刻意而为的视觉技术编码,纪录片中所彰显的人为关怀似乎也成为了视觉技术隐喻的结果。在当下这样一个由图像、影像等所拼贴的视觉文化时代,纪录片《英与白》给我们提供了新颖的审视视觉文化现象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英文影视字幕翻译的普遍特点与汉语成语的独特性,以旅游纪录片《周末度假》为个案,指出在英文影视字幕汉译过程中使用汉语,不仅符合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遵循字幕翻译的原则,而且有利于观众在中文字幕辅助下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观众对电视节目需求的日益多元化,电视纪录片的故事化对纪录片纯纪录、平铺直叙模式的整体性构成了挑战。故事化背景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注重借鉴和运用故事片的艺术手法,将纪录片叙事表现的真实性与故事片展示情节的艺术性有机结合,使讲述的事实对观众更有感染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大胆借鉴国外纪录片创作的思维和方法,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作品。曾获中国纪协"年度节目创意"和"最佳纪录片"两项大奖的17集纪录片《一个人与一座城市》,在创意、叙事风格和摄影剪辑风格三方面具有区别于传统纪录片的个人彩色,表现了纪录片可能给人们带来的智性启示。  相似文献   

7.
纪录片的美学品位和审美价值是美学意义上的综合表现形态 ,同时 ,高品位的审美价值更是每一个纪录片创作者不懈的美学追求。本文从分析纪录片的一般内涵出发 ,对纪录片审美价值的重要地位、存在形态和基本构成要素进行初步探讨 ,结合部分纪录片作品进行简要分析 ,以期能对纪录片的健康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年的纪录片创作表现出故事化趋势.纪录片故事化有其诸多原因并有助于加强传播效果.纪录片的故事化技巧包括细节、长镜头、组织拍摄、真实再现等方式.但纪录片的故事化不能构成对纪录片真实价值的扭曲.  相似文献   

9.
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是把作品信息通过画面中的字幕、与声音信息同时转达给受众的一种翻译类型,与口译员把讲话人的原语翻译成译语转达给听众的形式非常相似。首先对字幕翻译的定义、特点及约束性进行了概述,然后以美剧《摩登家庭》中的字幕翻译为例,探讨了法国释意派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以美食纪录片《里克·斯坦的西班牙之旅》为个案,分析了英文影视字幕翻译的普遍性规约,旨在从具体实践方面对英文影视字幕的翻译策略做探索研究,以尽量减少字幕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使观众在中文字幕辅助下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付出最少的理解努力.  相似文献   

11.
面对收视率的持续下降和电视观众的冷落,电视栏目纪录片的编导开始运用"故事化"手法对电视栏目纪录片进行重新包装、整合。通过对创作方式、选材角度、表现技巧等方面的改变,电视栏目纪录片在戏剧性和情节性方面得到了加强,收视率也逐渐提高,可它随即又陷入主题雷同、故弄玄虚、愚弄观众的危机中。如何走出刻意追求"故事化"的误区,已经成为当下电视栏目纪录片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插图、字幕、弹幕再到现在的AR/VR、H5,单一模态的媒介表达形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当下社会对信息传达的需求,因此媒介载体不断升级,从更高的维度来塑造表意资源的保真度。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愈发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本研究从"字幕"这个细小点切入,立足于交叉学科思维,结合眼动实验和行为实验,探究母语电影中的字幕对用户注意分配以及记忆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字幕组别(有字幕组、无字幕组和安慰剂对照组)之间,用户对没有加工困难的母语字幕表现出高度关注,但是这种字幕偏好性并没有提高记忆效果;在画面和文本之间,用户会优先加工画面信息,但是记忆测试结果显示用户对文字的记忆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中国独立纪录片作者在拍片之初呈现出一种游离于体制边缘的激进姿态,并借鉴"真实电影"或"直接电影"的叙事模式来对抗主流专题片中权威的"上帝之声"。然而,独立纪录片作者"主体性"的缺失以及过度依赖拍摄客体的"言说"却让中国独立纪录片面临着自身不可避免的缺憾。经过自我反省的中国独立纪录片作者,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表现出对"回到自身"的渴望以及对"个人化的写作、自由的表现"的诉求。中国独立纪录片呈现出多样化、多声部的发展态势。中国纪录片的声音也由"上帝之声"演变为一种"自我指涉"的内心独白。  相似文献   

14.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是纪录片主要的构成要素之一,以其有声语言的特殊优势不仅仅起着传达信息的作用,而且作为一个修辞文本,也呈现出了别样的修辞审美特色,主要表现在纪实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辨美、逻辑美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纪录片作为影视作品的一种形式,能够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旅游咨讯,并且通过展现国家自然风光及人文风情来树立国家形象.通过字幕的翻译可以使更多观众冲破语言障碍获得影片传达的信息.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考察《远方的家》字幕英译,认为译者遵从了字幕翻译的特点,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很好地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译者通过恰当地应用字幕翻译的策略,从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实现了多维度适应性转换.《远方的家》是符合整体适应选择度高的标准的译作.  相似文献   

16.
音乐的表现手段是声音,但作为艺术表现手段而运用的声音,并不是现实音响的肖像,音乐的表现形态,很少遵循摹拟声音的法则。音乐的表情作用只有在时间的延伸中得以显现.声音的表情素质和变化秩序,只有在节奏按照表现内容,将音乐的诸要素进行既有规律又有变化的组织时,才能构成音乐。没有节奏的组织,再好听的声音也不会构成动听的音  相似文献   

17.
纪录片创作中的真实与虚构的关系,随着虚拟技术在纪录片中的广泛应用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通过相关资料的梳理,勾勒出纪录片在数字时代真实观的嬗变,以期对纪录片中"虚拟影像"与纪录片真实观念的复杂关系进行较为系统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故事片的纪录性"和"纪录片的故事性"展现的是故事片和纪录片互相补充和互相借鉴的态势,这种发展态势既标示出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的诸多共性,也彰显了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的原则性区别。认识到什么是"故事片的纪录性"和什么是"纪录片的故事性",有助于我们把握住纪录片和故事片之间的"度",并在这个基础上促成两者之间的积极的借鉴。这对于指导两者的具体的创作实践、促进两者整体水平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纪录片"纪实"特性的讨论从纪录片诞生之初到纪录片多元呈现的当下,一直是个纷争不断却始终未得到统一认识的问题。真实与虚构观念的混杂以及情景再现、人物扮演等对虚拟文本表现手法的借鉴导致的纪录片观念和实践创作的复杂格局,更加重了厘清纪录片"纪实"特征的困难。本文尝试从符号学的型文本特征以及"一度区隔"的概念展开以讨论纪录片的"纪实"特性,拨开长期以来笼罩在纪录片概念、创作手法等争议话题上的重重密云,从新的理论途径重新考察、理解纪录片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20.
通过自建双语电影字幕语料库对"注定"这一词语的种种英语字幕译例进行了回译调查。调查发现:相对于字典翻译,运用双语电影字幕语料库可以使词语翻译更加有趣、更加全面、提供更多的翻译选择。最后提出双语电影字幕语料库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