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社区矫正成为二战之后世界各国一种新的刑罚执行方式。社区矫正的双重性质决定了其与监禁刑在效果和功能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新世纪,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但作为一种刑罚观念和刑罚制度的"社区矫正"始终没有在我国发育成熟。社区刑罚适用范围、适用比例以及社区刑罚的执行都存在不足,社区矫正措施并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针对此类问题,笔者认为运用社会工作的观念、理论和方法对矫正对象进行适度干预,采用社会工作价值观念和专业方法实施社区矫正可能是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我国从2003年起试行在社区中改造罪犯的社区矫正制度。实践过程中作为刑罚执行的价值理念、以司法机构为主而民间力量弱小的运作方式及缺乏对矫正对象问题的系统改善的矫正效果制约了社区矫正的顺利发展。为此,文章梳理了矫治社会工作的工作理念与方法,提出社会工作应从操作层面、机构层面和社会领域介入社区矫正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社区矫正是一项包括刑罚执行、社会工作和社区的综合过程,社区矫正过程与社会工作的过程具有一致性,分析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过程对服刑人员(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的介入是社区矫正的应有之义,也是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的重要途径之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伦理有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社区矫正观;社会工作专业助人方法和技巧的运用有助于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效率;社会工作的介入有助于提高社区的资源整合能力.基于我国现阶段社区矫正工作尚不完善、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现状,应该重视社会工作在社区矫正中的作用,构建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社区矫正模式.具体途径为:加强对当前非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矫正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社会工作价值伦理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的培训;引进专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充实社区矫正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5.
张姝  草珺 《社科纵横》2013,(1):31-34
以西北民族地区社区矫正为研究视角,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特定的社会发展及社会环境出发分析问题的成因,由于刑罚由报应主义取向向目的主义取向转变,使社区矫正具有双重的属性,它既是一个刑罚执行过程,也是一个专业社会服务过程。社会工作以其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理念和科学的助人方法将嵌入进社区矫正的制度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6.
对未成年犯进行社区矫正,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刑罚执行制度的一个发展趋势。目前。在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罪人被确定为社区矫正的重点对象之一。对未成年犯进行社区矫正,有利于对未成年犯的再社会化,能够有效地克服对未成年犯监禁刑罚的弊端,有利于合理配置未成年犯行刑资源.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实践刚刚开始,推进试点工作首先应当着力于相关法律的完善,其次,各地在试点工作中还应当选择适合未成年犯特点的社区矫正项目。  相似文献   

7.
孙玉仁 《创新》2012,6(4):71-74,127
社区矫正反映了现代法治社会尊重人权的司法文明理念,是非监禁化的刑罚执行方式。加强我国的社区矫正建设,必须完善各项配套制度。一是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评估制度,以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降低服刑人员再犯罪率。二是建立、健全科学的分类管理制度,以提高监管和矫正的效率。三是完善检察监督制度,以防止社区矫正形式化、简单化、随意化,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四是建立信息的收集、利用与机构间合作的制度,以防止出现矫正对象的失控漏管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辨析了矫正社会工作和司法矫正的差别,论述了社区为本的矫正社会工作的混合属性、概念和目标,并在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的个案管理模式,提出了中国当前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过程阶段和相应的工作者的角色和任务。  相似文献   

9.
试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国华  袁克勍  高芸 《社会》2004,(10):13-14
社区矫正,也叫社区处遇、社区矫治或 社会内处遇。矫正在刑法中有两种含义,狭 义的矫正,作为一种刑罚的根据,是与报应、威慑、隔离等相对应的概念,刑罚的目的不在于惩罚或威慑,而在于将其"治"好。随着"目的刑"主义和"教育刑"主义在全球取得显赫地位,矫正成为所有刑罚执行的代名词,因此出现了广义的矫正,即一切刑罚的执行(死刑除外)都被称为矫正。社区矫正中的"矫正"主要是指广义的矫正--刑罚的执行,当然,从它的发展趋  相似文献   

10.
刘行星 《社会工作》2011,(12):23-25
社区矫正是刑罚执行制度改革的一项尝试。从先行试点到正式立法已经走过了七年有余。立法是对改革成果的肯定。刑法修正案(八)将社区矫正制度正式纳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是,过于原则的立法仍然存在社区矫正适用范围狭窄、执行主体不明确、立法衔接不协调等问题。对此,应当进一步加以完善,以便使社区矫正制度的实施更加顺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