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和鲁迅一起办《语丝》的同人章衣萍在谈到《野草》时这样说过:“我也不敢真说懂得,对于鲁迅先生的《野草》。鲁迅先生却明白的告诉过我,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面。”富于哲理性,确实是《野草》的一个显著特色。这里所谓“都包括”,显然是指凝聚在《野草》里面的哲理是多方面的,是很丰富的。鲁迅从现实斗争  相似文献   

2.
一四十年代,林辰先生作《鲁迅事迹考》,称《野草》中的《一觉》作于鲁迅自己寓所“四方的小书斋”里,其时鲁迅尚未因“三一八”惨案离家避难。同时又断定写于《一觉》之前的《淡淡的血痕中》(也见《野草》)亦作于避难前。鲁迅在《二心集·<野草>英译本序》中曾说过:“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后,作《淡淡的血痕中》,其时我已避居别处”。林辰先生对鲁迅的话作了解释,说:“那应该是因为作序时。年代相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著作中 ,再没有比《野草》引起当时和后世的那么多人不同的理解和争议了。仅就文体而言 ,鲁迅本人有过只言片语 ,“夸大点说 ,就是散文诗”。后人有的从大散文观念出发 ,将《野草》列入散文〔1〕。有的虽然在总体上承认是散文诗集 ,但认为“探索当然也就是创新。同时也会带来不利因素 (如不定型、不稳定性 ) ,也是自然的”〔2〕。本文作者的观点是 :《野草》虽不是篇篇为散文诗 ,但除了《我的失恋》是新体自由诗、《风筝》接近散文外 ,其余包括序言在内的 2 2篇作品 ,都可说是地道的散文诗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多方面探索不仅不能否定它…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散文诗《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文化文本”的最具特色和独创性的代表。它是一位中国作家作为“现代灵魂的受难者”的独白 ,现代性是其标志和显著特征。本文试图透过《野草》中诸多奇异而深邃、朦胧而引人深思、绮丽而发人深省的寓意性、理念性的意象和种种凄艳、奇诡、新鲜、形象、独创的象征 ,来分析一下鲁迅这位伟大的先觉者在《野草》中所透露的“家园”情结———对故园的思恋、对精神家园的执着和对传统的回归。首先是《野草》中的“故园情结”。应该说鲁迅对故乡的感情是复杂的 ,爱憎交织 ,很难一言以蔽之。在现实层面上…  相似文献   

5.
鲁迅《野草》的生命意识令人悲愤苍凉,是一种“虚无”色彩的强大存在。它对于生命存在大胆的探索与奇异的描写,俨然就是鲁迅生命之灯的灼热之光。就生命主题的表现来看,“在虚无中苦苦挣扎”正是鲁迅《野草》生命意识的艺术表现的基本格调。《野草》的“死亡意识”显然也是鲁迅普遍的生命忧患和对于自我生存的执著关怀情绪的衍生。而《野草》的“文人文化意识”同样值得我们重视,它倡导一种抗争天俗、挑战社会黑暗、绝不苟从的生活态度与认知立场。  相似文献   

6.
"散文诗"的文体视角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野草》研究的理论视野,无法对《野草》的"人学"内涵作更为深广的发掘。细读《野草》文本,可以感到《野草》在本质上是人格化的寓言诗,而不是单纯托物言志的散文诗。《野草》中的人物并不是单纯的人物形象,而主要是一种人格符号。这些人格符号指向全民族的"国民性",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性格的全面的显现或某一侧面的显现。在符号学视角下观照《野草》的人物性格,其中蕴含正面人格、中性人格、负面人格。《野草》整体上完全是一部宏大的寓言诗剧,作为寓言诗的《野草》,不仅是鲁迅人生哲学的精髓,也是鲁迅创作的"纲领性"文本。  相似文献   

7.
<正> 沉潜于《野草》浪涛冲击般激烈尖锐的心灵搏斗中,你也许会问:鲁迅何以要对自我进行如此酷烈而残忍的拷问与抽打?在《墓碣文》一文中,鲁迅自己作了回答。从某种意义上说,《墓碣文》是走向《野草》诗意胧朦的艺术境界的路标,是打开鲁迅心灵世界门扉的一把钥匙,凭藉着它,我们才窥见了鲁迅正在进行着的炽热不息的心灵炼狱过程,触摸到他那本巳伤痕累累鲜血汩汩的真实灵魂。因此,与《野草》中那些偏重透视鲁迅心灵世界冲突搏斗着的某一方面或某一趋向,展示其思想意识中具体的心理情态的散文诗不同,《墓碣文》所体现的是鲁迅整个心灵世界的状貌,它更注意表现完整的心态本身,而有意无意地舍弃了那些细微混杂营垒分明的思想矛盾与斗争。概要地说,通过《墓碣文》,鲁迅在告诉我们他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19,(10)
《小约翰》是鲁迅极为推崇的一部欧洲童话小说,也是鲁迅最为得意的译作之一。从文本内容与思想情感来看,《小约翰》与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有诸多相通之处,即两个文本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野草》所蕴含的鲁迅的哲学思考,如梦、存在、希望、对人类的爱与恨等,在《小约翰》中也有着相近似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野草》是出现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开始这一段时间内的最早的一部散文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它写于1924年9月到1926年4月。当时是自有民国以来最黑暗的时代,也是人民大众最渴望光明的时代。从《野草》的《题辞》看,我们就明白鲁迅所以用“野草”命名,是有着深长的积极意义的,野草象征着被侮辱被损害的人民大众“各各夺取它的生存”,而且迫切地期待革命(所谓“地火”)的爆发。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研究《野草》,就不能停顿在把它看作“格言”的阶段上,  相似文献   

10.
《野草》是鲁迅的生命哲学,是通往鲁迅心灵世界的一道“门扉”,凭藉着它,我们才窥见了鲁迅在其思想变迁的前夜所进行的心灵搏斗及其大裂变大调整进而大聚合的整个过程。这一基本趋向是由于现实的巨大变动和鲁迅固有的怀疑精神引起的,是鲁迅对现实运动过程重新考察、进而凝视自身解剖自我的产物;体现于《野草》中就是鲁迅自我的分裂倾向,就是鲁迅内心中两个自我的反复盘诘、拷问、较量和搏斗。这是一种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悲剧意识和自省意识,而《野草》的总体趋向显示出:鲁迅终于跨越了对自我悲剧性命运的忧戚。  相似文献   

11.
关于《野草》与鲁迅对《苦闷的象征》的翻译,已有的研究焦点多集中在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对鲁迅《野草》的影响上。对于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与鲁迅创作的《野草》在翻译意图与创作意图、翻译策略与创作策略、翻译风格与创作风格的互文性关系却一直没有人涉及。事实上,鲁迅的《苦闷的象征》的翻译与《野草》具有非常明显的互文性。在翻译与创作的意图上,二者都在借苦闷的表现呼唤健全的人性。在翻译与创作的策略上,二者都倾向于与理想读者的对话。在翻译与创作风格上,二者都呈现出了艰深、晦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鲁迅关于国民性问题的考量中,"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是一个首要的问题,揭示国民性的"病根"是建设"最理想的人性"的第一步。《野草》集中体现了鲁迅的人生哲学,表现了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深刻体察,从《野草》可以看出鲁迅关于"最理想的人性"思想的建设性思考。研究《野草》中鲁迅的"最理想的人性"思想,实际上是在研究鲁迅的人生哲学及其"人学"思想的核心价值,这对拓展鲁迅思想研究和《野草》的人学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野草》是鲁迅一段时期内情感历程的真实记录,是鲁迅孤独心灵的深层写照,如果说写于《野草》同期的《彷徨》,显示了鲁迅仍作为一个社会战士在控诉黑暗社会对个人的压抑扭曲和摧折,是给社会人看的话,那么,《野草》则完全是鲁迅写给自己的书。独特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独特的生存方式和艺术想象力,幻化成一丛独特的“野草”。使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情感四溢、难以平静的鲁迅,一个急于宣泄却又小心翼翼地把满腹愤怒、忧伤纳入凄美艺术境地的鲁迅。  相似文献   

14.
<正> 释《影的告别》鲁迅写完《秋夜》以后几天,又写了《影的告别》。如果说,《秋夜》是通过各种自然形象所构成的一幅秋夜的图画来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那么,《影的告别》则主要是借“影”的独白来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情绪。高长虹曾经回忆道:“我初次同鲁迅见面的时候,我正在老狂飙周刊上发表幻想与做梦,他在语丝上发表他的野草。他说:‘幻想与做梦光明多了!’但我以为野草是深刻,他说了他象所译述的kupoin 的一篇小说的主人翁,是一个在明暗之间的彷徨者。我没有看见那篇小说,但野草的第二篇影的告别便表现得很明白。”(《走到出版界·写给彷徨》)  相似文献   

15.
从自我否定中走向新生──论鲁迅《野草》的死亡意识李玉明《野草》是鲁迅由外在的社会批判文化批判转而凝祝自身解剖自我的产物。如果说,《呐喊》、《彷徨》和鲁迅的大量杂文更多地见出鲁迅对现实社会“病根”的针砭,体现着他“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人道主义情怀,那...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野草》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本。很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索,但依然有许多问题待进一步研究。《秋夜》是《野草》的第一篇,对我们从诗学和思想内涵的角度理解《野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秋夜》是鲁迅审美创造活动的呈现,它是作者心物交融的产物。“心”“物”之间呈现出动态互动关系,它表现出一个有规律性的交替变化,这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内在节奏。这一节奏由三个节拍构成,每个节拍构成如下:物→心→物→心→物。就其思想内涵而言,是鲁迅对未来想象的消极乃至绝望;整个诗篇在形式上具有明显的对话性和复调性。  相似文献   

17.
<正> 关于《野草》的表现手法,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写道:“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胡了。”(《二心集》) “难于直说”的原因,研究者普遍归结于环境险恶。这是对的,但不全面。因为还有一些属于作者主观上的原因: 一,作者思想深处的激烈的矛盾。他说过:“我的意见原也一时不容易了然,因为其中本含有许多矛盾”(《两地书·二四》)。自己不甚了然的意见,当然“难于直说”了。二,作者对作品的社会效果的顾及。鲁迅是一个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伟大作家。他  相似文献   

18.
一九二五年初,鲁迅写过一篇《雪》,后来收在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一书中。《野草》大概是鲁迅著作中最难懂的一部,那原因主要在于其中的文章“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词就很含糊了……”(《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今天的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感到索解为难,是难免的。除了当时险恶的政治环  相似文献   

19.
人生哲学,是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不断探索的一个万古常新的课题。鲁迅,作为中国现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对于人生的意义、价值与人生道路等一系列问题也进行过深刻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体系。鲁迅是时代的前驱者。他走过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从进化论到历史唯物论的光荣道路。探讨鲁迅的人生哲学,让我们从他的前期思想说起。 鲁迅曾对友人说过:他的哲学都包含在《野草》里面了。只要我们细心阅读这部散文诗集,便不难看出:其中不仅反映着鲁迅心理深层结构的复杂性,而且通过诗的语言与意境体现出他的人生哲学。也可以说:鲁迅在《野草》里创造了一种哲理诗境,借以探索与解答人生之谜。此外,《呐喊》、《彷徨》以及许多杂文、书信中也同样表达了深邃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研究。 鲁迅的人生哲学究竟是悲观主义还是乐观主义的呢? 照周作人的说法:“鲁迅在书本里得来的知识上面,又加上亲自从社会里得出来的经验,结果便造成一种只有苦痛与黑暗的人生观,大约现代文人中对于中国民族抱着那一片黑暗的悲观的难得有第二个人吧。”  相似文献   

20.
从《野草》的意象看鲁迅心灵的矛盾性庞沁文著名作家许杰曾指出:《野草》表现了鲁迅理想与现实、希望与绝望、光明与黑暗的矛盾。钱理群教授也曾从先觉者与群众之间、改革者与对手之间、叛逆的猛士与爱我者之间等多对矛盾来研究鲁迅主体“心灵的辩证法”。这些研究抓住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