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曹刿论战》一文中,有“公与之乘”一句,我对课文后边关于此句的注释有异议。请看课文后边的注释:[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代词,他,指曹刿。(见初中课本第五册)很显然,此句的注释是把“乘”当做动词“乘坐”讲了。我以为有不妥之处,因为“乘”(shèng)在古代是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相似文献   

2.
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二册《土地》后引了《左传》上一段文字:“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于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课本将“与之块”注释为“给重耳泥块”,将“块”解作“泥块”是正确的。 《说文》“(土鬼)(块)”写作“”,说“”或作“(土鬼)”。那么“(土鬼)”与“”当为异体字。《说文》又以“”释“(土鬼)”,“(土鬼)”就是“土块”。《国语·吴语》:“(楚灵)王寐,畴枕王以而去之。”韦胎注:“,(土鬼)也。”《尔雅·释言》:“(土鬼),堛也。“段玉裁认为“堛”即“”之异文,可见“(土鬼)”,、堛三字都是“土块”的意思。晋杜预在注“野人与之块”这句话时,虽未对“堛”直接加以解释,却说:“得土有国之祥,故以为天赐。”可见杜预也是把“块”解作“土块”的,不然,何以有“得土”之说呢?  相似文献   

3.
《子鱼论战》是新编《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入选的篇目之一。我们在学习有关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对“大司马固谏”一句的注释有所不同:《中华活页文选》第二册(62年版)的注释是:“大司马——指司马子鱼,司马是统带军队的高级长官。固谏——坚决劝阻。”《春秋左传集解》第一册(77年版)的注释是:“大司马固,庄公之孙公孙固也。”根据我们对有关当时历史资料的初步了解和对作品内容的粗浅分析,认为《文选》的注释是正确的,《集解》的注释(即杜注)是不当的。理由有四:  相似文献   

4.
<正>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鸿门宴》一课,关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一句,原课本注释为“‘王之’就是‘以之为王’”(301页);新课本注释为“‘王之’王,为王。之,咸阳” (306页);新三册课本“单元知识和训练”又说“‘王之’就是‘使他为王’”(297页)。这显然是三种完全不同的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把  相似文献   

5.
为乡里所患,始知为人情所患。《周处》(1)“为乡里所患”,课本注释和教参译文都讲成“被地方上的人认为是祸。”把“为”看作介词,当“被”讲;把“乡里”作为“为”引进的主动者;把“所患”当作动同性词语,“所”作动同“患”的助词。  相似文献   

6.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注释《说文解字》的权威性著作。段氏在注释《说文解字》时针对一些释语的构成特点,采取了“三字句”这种独特的训释体例。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从“三字句”概况和“三字句”的类型与评价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同时指出将“三字句”体例等同于“连篆读”的说法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7.
《孙子·谋攻》是篇内容丰富深邃,文字简练谨严的军事理论专著,自选作高中语文教材以来,一直有几个重要问题没有弄清楚,给教学造成了一些损失。下边我对这些问题谈谈个人的见解,向大家请教。一、关于“谋”字的含义和用法在统编高中语文第三册《谋攻》一文的第一条注解里,解“谋攻”这一标题为“用谋略进攻敌人”。这说明注释者把这个“谋”字看作名词,讲作“用谋略,”即说它是“攻”的状语。这注释我认为不足取,有人撰文说这样解释最符合文章的内容和古汉语规律,还说  相似文献   

8.
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狼》一文中,有“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句.课本对“眈眈相向”的解释是:“瞪眼朝着(屠户).眈眈,注视的样子.”注释者把“相向”释为“朝着”,这是不妥当的.或许是注释者把“相向”作为同义词复用而释为“朝着”吧!可是“相”字并没有“朝着”的义项.在此,我们想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金文中的“(石鼎)(鼎它)”及其异构“石沱”和“石(?)”,都是鼎的自名,主要见于下列各器: ①佳正月初吉乙亥,大师钟伯侵自作石沱。(《钟伯侵鼎》) ②昶伯业自作石(?)……(《业鼎》) ③(?)自作认(石鼎)(鼎它),其眉寿万年永保用之。(《(?)鼎》) 罗振玉曾把上述三器联系起来综合考察。他跋《业鼎》时说“此鼎也而谓之‘口  相似文献   

10.
“自己”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都未搜录,只作为“自”的注释出现。现代汉语的语法著作都把它归属于代词。对“自己”这个词,中学生往往简单地理解为“我”,或理解为人称代词,理解为“我”是不全面的,理解为人称代词,似乎不够具体。要让中学生全面地、具体地理解“自己”的用法,就必须从课本中的实例出发,加以归纳说明。五年制中学初中课本(试用本)一至五册,用到“自己”的地方就有一百八十六处(文言文,专题没有统计在内),其用法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 新编高级中学课本《英语》第一册第四课有这样一句:“Once Aristotlehad made up his mind that heavy objects always fell fasterthan light objects,he taught it as a truth to his students。”once在该课词汇表里所给定的汉语对等词为“一旦……(就……)”。课后“No tes”中该句的译文是:“亚里斯多德一旦认定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就把这作为真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文心雕龙·序志》“弘范《翰林》”一句的四种注释的是非正误作了专题考证 ,指出 :《翰林论》的作者是李充 ,而李充字弘度 ,弘范则是李充同族兄弟李轨的字 ,因此 ,“弘范《翰林》”是误作 ,正确的说法当为“弘度《翰林》”  相似文献   

13.
谈《六国论》课文的一条注释郑宝升高中第四册课文《六国论》中有这么一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对于“速”字,课文的注释是“招致,动词”。如果按课文注释,全句译意应为:“等到燕太子丹以荆卿行刺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祸患的来临。”显然,这和...  相似文献   

14.
杨树达先生《公羊传君不使乎大夫解》一文萌芽于《春秋大义述》,成文于《积微居小学述林》,该文误解了《春秋公羊传》“君不使乎大夫”的意思,从而遮蔽了君臣关系的“春秋大义”。这种误解根源于对《春秋公羊传》义例关系的忽视,《公羊传》将《春秋》经中“使”字的用法当作一个凡例来解释,而杨先生却只把它当作一般的字来解释。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来信     
编辑同志:最近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习了柳宗元《捕蛇者说》(见吉林省中学试用课本第五册,1977年7月版)。我对其中的“苛政猛于虎也”的注释(见第213页),有不同看法。注释中说:“……这是孔丘站在奴隶主立场上,对新兴的封建制的一种攻击。”我觉得这样解释是不够妥当的。因为这与《捕蛇者说》的中心思想相矛盾。“熟知赋敛之  相似文献   

16.
关于“某动作加于人体某一部位”的英语表达方式,我国教科书一般都特别提醒读者注意英汉之间的差别。如许国璋教授主编的《英语》第三册(1979年重印本)第六页上有这样一句话:“The old man touched little Tsai on the shoulder.”对这句话编者加了如下注释:“注意英语中这一说法和汉语不同,英语中把接受动作的人当作直接宾语,而用介词短语来说明接触到的人体某一部分。”又如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编《英语》第二册第二百七十五页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为“…with a quick movement he struck the man in the face.”做注时也说:“习惯上说strike the man in the face而不说strike the man’s face”。  相似文献   

17.
受动字是《马氏文通》中动字的一个次类。实际上受动字只是外动字的用法问题,具体地说是被动句问题,所以不应把受动字单独列为一类。《马氏文通》“受动字”节所概括的被动句“六式”,与后来语法学家对被动句的认识相比,更加符合古汉语实际。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师说》一课,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注释是:“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现银川市中学教师所用的《教学参考书》在解释“之”时是这样分析的:“两个之,分别用在两个分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均属结构助词,不能译出。”是把这个句子看作一个复句,两个分句各有主语和谓语。  相似文献   

19.
在古汉语中,有一种用法颇具特色的名词性词组,一般都把它混同于所谓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1) 晋室石崇,乃是庶姓,犹能雉头狐腋,画卵雕薪,况我大魂天王,不为华侈?(洛阳伽兰记·王子坊) 郭锡良等编著的《古代汉语》注释“雉头狐腋”:“雉头狐腋:……用在能愿动词的后面,用作动词(着重号为引者加,下同),是穿雉头狐腋毛皮衣服的意思。”(部本《古代汉语》上册38页,1984) (2)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 郭本《古代汉语》注释“端章甫”:“端章甫:都是名词用作动词。”(中册574页)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考证“与”字入手,认为“与”是一个含有使令意义的动词,其含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使”或“让”,故《鸿门宴》中“与樊哙……步走”句既不能解释为“(沛公)和樊哙……徒步逃跑”,也不能解释为“党与(随从)樊哙……徒步逃跑”,而应当解释为“(沛公)让樊哙……跑步跟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