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于中西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汉英亲属称谓体系存在巨大差异,这给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本文以《红楼梦》中亲属称谓语的翻译为例,分析了文化语境在亲属称谓语翻译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对汉语亲属称谓语的英译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从英汉两民族的自然地理、政治、伦理等方面出发,对比英汉亲属称谓语在年龄和辈分、父系和母系、性别、血亲与姻亲以及亲属称谓与泛化等方面的差异,并针对翻译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亲属称谓语的翻译方法,如归化法、概括法、简化法﹑统一法﹑直译法等。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古州镇口寨村侗语的亲属称谓为研究对象,力求在对口寨村侗语亲属称谓全貌进行系统描写的基础上,梳理其亲属称谓与亲属关系的对应情况,总结侗语亲属称谓的特点,同时从侗语亲属称谓系统的某些特殊现象挖掘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都具有父权家长制的宗族文化传统,但由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亲属称谓语体系。从社会文化差异方面入手,探讨了中韩血缘亲属称谓语的差异,分析其成因,总结出亲属称谓语的异同点及其产生原因,使人看到了中韩亲属称谓从体系到用法各个方面的不同,了解了这些区别对翻译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亲属称谓语是称谓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亲属称谓语可以反映出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文章以亲属称谓语为切入点,在对比汉、维称谓语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汉、维亲属称谓语所反映出的历史背景、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价值观等深层次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6.
从“语域”概念出发,阐明了征婚广告在其特定语域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语篇结构和语言特点上。同时也分析了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由于中西方文化、历史、价值观等的不同,中英文征婚广告在以上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从“语域”概念出发,阐明了征婚广告在其特定语域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语篇结构和语言特点上。同时也分析了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由于中西方文化、历史、价值观等的不同,中英文征婚广告在以上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的有关拟亲属称谓的差异源于汉英两种文化的差异。本文从社交指示语的角度,结合译例分析,阐释汉语中拟亲属称谓的语用功能及其英译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潮汕民间的亲属称谓是一种以父权为中心的亲属关系的集中反映,这一点与我国汉民族的亲属称谓关系是一致的。有趣的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需要,使得民间的亲属称谓发生了使用上的非严格、非系统的外化现象,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出于传统血缘关系的影响、社会变革带来的人际交往需要及汉民族礼仪之邦的传统文化的浸润。  相似文献   

10.
称谓语是人们用来互相称呼的一种方式,由于中西方社会在文化传统、伦理道德和亲属关系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亲属称谓语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文化缺失现象。本文就文化缺失现象对亲属称谓语的英译的影响,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如何解决文化缺失下亲属称谓语的英译问题,并提出一些基本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文学思潮观形成于对欧洲文学思潮的译介,厨川白村最早进行欧洲文学思潮史的系统研究并明确阐述了自己的文学思潮观,成了后来日、中研究者仿效的主要范例。受厨川白村影响,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写了《摩罗诗力说》一文,是中国人研究欧洲文学思潮的开端。五四运动前后,康有为、陈独秀、徐悲鸿以及文学研究会均受到日本影响。中国的艺术思潮研究走了一条与日本近似而且联系紧密的道路,西方艺术思潮对中国的影响依赖于“日本桥”的中介。  相似文献   

12.
从中日对比的角度出发,对汉语的“随着”一词从语义和语法层面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语义扩展机制。“随着”主要表现跟随义、任凭义、依据义、方式义、同时义、条件义六个义项。跟随义是原型义,具有服从性、同时性、动作性三个基本语义特征,其他义项由原型义扩展而来,每个语义项都具备了原型义的一个或两个语义特征。在语义扩展的过程中,动词性削弱,介词性逐渐加强,出现了新的义项——关联性。相对于中文“随着”的六个义项,日语则要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现这六个义项。分析表明,中文“随着”的语义有较大的笼统性和模糊性,相对而言,日语的表述则有根据具体事物和不同语境细化表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中日语同形词“结束”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对中日同形词"结束"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在汉语中"结束"一词始出于汉代,使用频率较高,词性上基本上是作为动词使用,意义上发轫于"捆缚",衍生出"完毕"与"嫁妆"两支现代语义;在日文中,"结束"为汉语借用词。隋唐期间经由汉文典籍进入日本,在正式场合或书面文体中使用频率较高,词性上都是作为名词使用,添加词尾可构成动词,意义上起源于"捆束",发展到现代基本上表示"团结"之意。日语中大量的日汉同形词在日语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应该予以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初开始,一直有日本学者质疑中国传统佛教并非真佛教,最后酝酿出"批判佛教"的思潮。他们在误会《阿含经》缘起法的前提下,强力否定以如来藏之修证为中心的中国传统佛教。影响所及,台湾佛学研究出现了日本化的倾向。事实上,如来藏并不违背《阿含经》。《阿含经》的"我"和"识界"等名相,以及入胎识、持身识等观念,说的都是如来藏,也是实质上的大乘法。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和现代日语均使用"气味"一词,然而二者在词义、用法甚至感情色彩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尤其在词义方面,现代汉语的"气味"和现代日语的"気味"已无相同之处。根据词汇史研究方法考察古日语文献,则发现内中含有大量与古汉语"气味"词义相同的"気味"使用例句。随着语言本身的演变和发展,汉语的"气味"和日语的"気味"都衍生出新的含义,从而造成今日二者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文学中,涉及日本军人的文学数不胜数。中国当代作家对"日本军人"的描写,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80年代以前,这时期的"日本军人"形象大都带有明显的公式化、政治化的倾向,被简单分为"鬼子"和"反战士兵"两极。第二阶段为80年代以来,这时期对"日本军人"的描写摆脱了传统文化的惯性,走上了由政治化向文学化,概念化向人性化,公式化向深度化的转轨。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日本学者所提出的《道具论》,重新认识中国固有之“道器”论,试用中华古老之“道”,诠释与丰富日本现代之“道具论”,并强调引进“道具论”充实现代工业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日本学者所提出的<道具论>,重新认识中国固有之"道器"论,试用中华古老之"道",诠释与丰富日本现代之"道具论",并强调引进"道具论"充实现代工业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个案来分析比较中日"怪异儿"故事的异同,以此探究民间故事的共同性,以及故事背后隐藏的两国文化的特色.它们在叙事技巧、叙事心理(或人类普遍心理)、听众接受方面有一致性;在故事所体现的道德诉求、时代及文化背景方面有着鲜明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蓬莱神话所构想的海中仙岛神山 ,强烈地反映出不屈不挠的原始生命信仰 ,中华先民对生命的眷恋和对生命永生的渴望 ,秦汉帝王通过“一池三岛”的园林仙境布局 ,将神话仙境搬到了人间 ,并成为日本园林仙境布局的直接蓝本。反映了人类对超越生命、与天地同存的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反抗死亡的人本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