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蚩尤”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子今 《南都学坛》2006,26(4):13-18
“蚩尤”神话在汉代得以演绎充实,形成内容丰满的故事。不仅官方祭祀体系中重视“蚩尤”祭祠,民间也有广泛的“蚩尤”信仰。特别是齐鲁地方“蚩尤”崇拜尤为浓重,反映了汉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色。如果期求全面地说明汉代意识史,似乎不宜用“独尊儒术”做简单化的概括。  相似文献   

2.
西汉时期,齐鲁地区是重要的纺织品产地。纺织业在齐鲁地区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探讨西汉齐鲁地区纺织业的发展特征,有助于认识西汉时期齐鲁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对汉代纺织业的研究也不无裨益。因此,本文对这一地区纺织业的发展特征作一些探讨,不当之处,敬祈学界师友指正。  相似文献   

3.
东夷文化是古代山东土著居民东夷人辛勤劳动创造的土著文化,它与中原文化不同,独具特色,又与中原文化同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源流.到殷商时期,中原文化吸收了东夷文化发达起来,反转来给东夷文化以巨大影响.到汉代东夷文化逐渐融合于汉文化的分支齐鲁文化之中.东夷氏族鼎盛时足迹遍及辽东半岛、苏北、淮北、陕西、河南、山东半岛广大地区,在其被融合的过程中,胶东是这一种独具特色的土著文化的最后根据地.  相似文献   

4.
所谓齐鲁文化是指先秦齐国和鲁国以东夷文化和周文化为渊源而发展建构起来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是秦汉以来中国大一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两汉时期所实行的礼仪制度与作为意识形态和学术思想的“礼学”基本上都是承源于齐鲁之学。汉王朝开国伊始 ,鲁人叔孙通就根据儒家学说为统一的大汉帝国制定了一套规范社会政治生活的礼仪制度 ,并编撰《仪品》十六篇与《汉礼器制度》 ,不仅奠定了有汉一代的礼制基础 ,而且为其后约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的礼制确立了基本模式。汉代的“封禅”与“明堂”制度也主要是在齐鲁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和确立的。此外 ,汉代的《仪礼》之学、二戴《礼记》之学与《周礼》之学也都与齐鲁之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蚕桑业发展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在全国蚕桑业普遍衰落的情况下 ,太湖地区的蚕桑业生产却得到了长足发展 ,种桑养蚕已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生产活动和经济来源。这一时期蚕桑业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1 8世纪前蚕桑业仅局限于太湖以南和苏州府的部分地区 ,1 8世纪后 ,扩大到太湖以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巨大的经济利益、国际国内不断增长的需求及便利的地理位置是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蚕桑业生产蓬勃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南阳地区多处发现汉代铸钱遗址,出土了吕后八铢半两石钱范、郡国五铢钱范,王莽时期的大泉五十、契刀五百、货泉、大布黄千钱范等,分布范围广泛,种类较多,不仅反映了汉代南阳铸钱业的发达和货币经济的繁荣,而且表明汉代南阳郡以宛城为中心曾有规模可观的“造币厂”,是全国最重要的铸钱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7.
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在周秦两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重心”所在: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诸子百家之学的兴起、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及汉代经学的繁荣做出了独特贡献;汉代以后两千余年,齐鲁文化以“圣地”的文化气象,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标志、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支柱、历代中国人向往的精神家园以及传统道德文明的示范之乡,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相似文献   

8.
齐文化与鲁文化之比较邱文山齐鲁,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为学慕齐鲁”之誉。齐、鲁文化以其不同的形态,对我国古代社会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秦汉以后,随着国家的大一统,齐、鲁文化逐渐整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关于齐、鲁文化的...  相似文献   

9.
对“有”、“无”问题的讨论集中体现了玄学看待宇宙万物的态度与方法。从“贵无”、“崇有”到“独化”,玄学形成了一套与汉代经学推衍模式不同的内向式抽象思维的方法,突破了汉代以来儒学以阴阳五行为主体的宇宙间架,转而透过万物的外在表象探索其本质。虽然玄学在理论发展完成的过程中就已埋下了自我消解的种子,但其内向探寻本质的思维方式拓展了人们的思想空间与维度,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佛山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明清至民国时期是“桑基鱼塘”生态农业的主要产区,蚕桑业相当发达。蚕农在从事蚕桑生产的过程中,祭祀蚕神以祈求蚕桑业丰收。佛山蚕农信仰的蚕神包括嫘祖、马头娘、邓氏蚕姑,不仅修建庙宇供奉蚕姑娘娘,还有不同的祭祀习俗,有些还在家居或养蚕缫丝作坊里面张贴蚕姑娘娘木版年画,祈盼蚕桑业兴旺。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佛山蚕桑业的衰落,蚕神信仰也逐渐被淡化,如今南海、顺德的乡村还保留一些蚕姑庙,见证着佛山蚕桑业的发展历程。佛山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既要着眼于经济振兴,也要加强对乡村传统文化和蚕神信仰习俗的深入研究,以增强乡村群众的地域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11.
形成于汉代的“罪己诏”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独特现象,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面对自然灾害和异象或者动乱的国家局面,汉代皇帝通常会颁诏自省,承认自己的过错,并主动纠错或鼓励百官上书言事、举贤纳良。这种现象集中出现于汉代,主要因为汉代朴素的政治风气、不发达的君权统治和古人的“天人感应”思想。这一制度深刻影响了汉王朝的兴衰以及...  相似文献   

12.
儒、墨两大“显学”产生于先秦的齐鲁这一古代中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共同的历史文化环境和多元的文化结构以及不同的阶级背景,造成了儒、墨两家思想的诸多共同点和差异。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色的儒、墨思想构成的地域性文化,对山东人群体性格的形成、发展以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汉代的画像石与画像砖是汉代独特的造型艺术样式,艺术形式本身体现了鲜明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偶像式与情节式的图像组织方式、表达“所知”、“所感”的造型思维、流动如生的乐舞精神,这些特色使其艺术形式上充溢着张力,体现出宏大气魄和浑厚雄强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4.
先秦至汉初,齐鲁是中国文化的最发达地区。秦汉虽帝关中,但举行受天命的宗教仪式“封禅”却不得不在山东境内最高的山──泰山。随着统一帝国的长期巩固,政治中心与文化重心趋于一致。唐代高宗、玄宗的东封是对传统的遵从,武则天封中岳,玄宗欲封华山则是时代变革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是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的成都平原。早在夏商时代,人们就在此定居进行稻作生产。到春秋初年杜宇王“教民务农”后,成都平原稻作经济有了更大发展,人们安居乐业,衣食充足,有充分时间和经济力量投入到文化教育事业中。故战国时成都平原便有了学校之设,教育水平明显高于西南其他地区。汉代蜀郡守文翁兴学后,使四  相似文献   

16.
汉代官营铜铁手工业十分发达,分工细密、产品精巧,成果辉煌,这与汉代官营铜铁手工业的官僚管理制度是分不开的。大致说来,汉代官营铜铁手工业机构主要有工官、铜官、铁官。三官之下,吏职设置周密、管理有条不紊。其吏职中的护工卒史、护、太仆监工掾、盘长的设置情况,尚有疑点。试加考辨,以期有裨于对整个汉代官营手工业经营管理制度的深入研究。护工卒史的简称还有“护工史”(《汉金  相似文献   

17.
西北地区出土简牍中有关于“为家私市”的记载,多集中在肩水金关汉简和居延汉简的“关传”中。“为家私市”的路线与汉代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民风民俗紧密相关,这种贸易行为反映了汉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证明了《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的不同自然经济区域的往来。“为家私市”作为一种中小规模的长途贩运贸易,为研究汉代民间贸易和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料。  相似文献   

18.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鼓吹把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和反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运用于“不发达经济”的“研究”。他看到“不发达经济学”两种主要形式:即增长模型和增长阶段论都宣告了破产,于是提出自己的一套“概括”,企图“发现经济过程的因素”。他认为,“个人之间和集团之间经济才能和经济素质的差别对于经济发展有影响”,“气候和其它地理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这些主观唯心主义或唯地理论的解释,当然是错误的,其目的在于借此逃避真正决定经济发展的制度本身的问题。至于胡说什么“整个不发达世界目前最繁荣的地区是与发达世界已建立接触的地区……这些接触是发达国家的人力物力资源、技巧和资本到达不发达世界的通道”,那更是赤裸裸地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势力侵入“不发达地区”打掩护。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曾说过:“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时至今日,全国各地发现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的已多达12个省区130余县,计石近5000块,画砖多不胜数。给我们详细研究汉代画像的风格特征,提供了充分的实物资料。我国的汉代画像集中分布在河南、山东、四川、陕西北部和江苏徐州地区。从数量上看山东、河南两省发现画像石最多,河南、四川出土画像砖最多,从时间上看,河南出现画像砖和画像石最早,从产生到消亡约有五百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江苏通州市滨江临海,是全国、全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从“八五”开始,市委就发出了“奔小康”的号召,到94年底,全市人民生活基本达到省标小康水平。95年,全市小康综合评价指数为90.8,达到了国标,有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