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注的问题,分工与私有制的关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注的问题,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是本文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两者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试图说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分工与私有制所体现的是不同质的关系,因此在两者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递进关系,也就是说后者与前者之间不存在一种逻辑上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2.
旷三平 《人文杂志》2004,1(2):17-24
马克思在对以往哲学的全面批判中,从"国家之谜"的消除、"历史之谜"的破解到"人之谜"的揭示,形成了一以贯之的解答"存在之谜"的内在理路.这种解答只是一种不同以往的全新的解答,绝非是一种冻结未来的最终的解答.因此,毋宁说这种解答只是一种新型的关于"存在"问题的"存在论"假说.  相似文献   

3.
异化缘起的实践总体性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把实践的历史实际进程具体化为生产与交往。新的需要产生为劳动分化提供了必要性,而劳动的社会性为劳动的分化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异化是在从自然的分工向自发的分工的转变过程中产生的。交往不仅是异化产生的因由之一,而且还是异化得以普遍化的因素。在私有制与异化的关系上,异化是原因,私有制是结果,私有制与异化产生以后,二者相互强化着对方。  相似文献   

4.
郭力 《北方论丛》2006,(3):29-33
几位女作家关于"知青运动"长篇回忆录,为后人勾勒出那一段不应忘记的历史.作为"1968 "这一标志性年代的经历者与事件的参与者,她们的经历不仅以其共时性呈现历史的真实面目,而且还因为同一性别的原因,她们在历史的年轮中刻写的是女性作为历史的遭遇者与经历者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唯其如此,她们对"1968"一代人的后叙才构成了个人的生命时间对历史时间的钩沉.渐被时间尘封的历史记忆因其女性个人生命经验的再现而打开,历史时间与事件由于女性贴己感性的主体性在场过程而显现出对历史解读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夏之放 《文史哲》2001,42(4):98-102
青年马克思对于“历史之谜”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通过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指出,扬弃私有财产、实现共产主义就是对于历史之谜的解答。这种解答,意味着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之间的三大矛盾出现了走向统一的新条件,意味着人类历史将进入自觉创造历史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随着当代经济社会深入发展,马克思所揭示的异化劳动出现了新的状况和挑战,劳动者对异化劳动的认知对其劳动状态产生很大影响.综观各种特征历史阶段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展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自身生产要素的结合状况是影响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关键,这同时也是当代劳动者"资产阶级权利"的合理表现.如何把握好三者的统一结合,并注意预防"资产阶级权利"的演变,是我国广大劳动者消除异化劳动痛感,确保其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积极性的必要认知.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研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诠释疏漏"、"诠释错误"和"过度诠释"等问题,因此,结合马克思的文本,这一问题仍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世界历史"一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中共计出现在22个段落中29次,仔细甄别各个出处其具体含义,由此可以概括和抽象出全书关于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即"世界历史"不是观念史、思想史和哲学史,而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运动;它也不是以往所有事件的记录、罗列和展示,而是经过"过滤"的世界发展重大趋向的表征和体现;其推进力量是"现实的人"所进行的生产活动与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它的当代发展打破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使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都打上"世界性"印记.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的评价需要在三个维度下进行:还原回文本的整体思想结构,梳理这一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放在人类实践的格局和思想史的进程中以透视其地位、演变、得失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有一个复杂的历史推进过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他们以"现代私有制社会"来指认这一特殊的所有制社会形式,第一次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形式的历史性发生.并且,此时在资产阶级社会批判中承担主要基础作用的范式是生产与分工.其中,奴役性分工批判取代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逻辑.  相似文献   

9.
英国新文化史家彼得·伯克所著<制造路易十四>从传播学视角全面解读了传媒"制造"路易十四形象的过程,给我们提供了依托传播学框架来认识历史以及解构历史的路径.西方历史学家的研究表明,新闻传播的角色不仅仅停留在给历史研究者提供基本的史料或素材,其本身就在参与历史的"制造"或者编纂.传媒通过"把关人"和议程设置功能对信息仔细地筛选和过滤,既规划着现实,又"规定"着历史.因此,有必要从传播的角度对中国历史人物如孔子的形象"制造"过程进行深入的历史考察,以获得一种不同的历史面相.  相似文献   

10.
11.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吸收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智慧,创造性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先后创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极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宝库."两个结合"科学论断的提出,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和发展逻辑,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特质和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重要方法论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2.
"三言"中市民意识的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朝中晚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开始崛起.在意识形态领域,长期居于绝对权威地位的"程朱"理学也出现了某些松动,"陆王"心学一派则流光溢彩,在王艮、李贽等人的推动下,形成了一股文艺复兴式的人文主义思潮.与经济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动相适应,城市中也出现了一种与传统儒家文化有所不同的市民文化.而作为说书人底本的话本,更是一种典型的市井文学,从方方面面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思想观念."三言"、"二拍"是晚明话本和拟话本结集和创作的代表."三言"在描写对象的下移、婚恋观和义利观的变迁、政治关怀和忧患意识等几个方面集中表现了晚明时期的市民意识.  相似文献   

13.
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资本主义的组织形态和内部机制发生了迭代。数字、算法、物联网、无限宽带等已然成为数字空间的必备工具。然而,尽管发展到数字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资本主义的本性并没有发生变化,资本不仅实施着公共空间的宰制,还时刻渗透着数字资本的权力话语。实际上,数字资本主义存在着三重悖论,在一般性表象之下,遮蔽并强化了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剥削—掌控—规训”的组织形式。这主要表现在:数字中立掩盖了数字资本逐利的进一步提升,导致社会财富占有愈益不平等的事实;程序民主遮蔽了数字资本和权力融为一体,加深社会政治领域更多权力落差的事实;自由至上庇护了数字资本与意识形态同谋,更深地塑造资本社会价值系统的事实。对数字资本主义这三重悖论的揭露,能够更明确、更清晰地把握数字资本主义的实质,从而洞悉数字资本主义发展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4.
15.
16.
汉代何以形成"三独坐"机制,必须将其置于特定场合--朝会中的特定职责--监察去把握.此三者官阶品级均在中二千石的"九卿"之下,正因为他们官阶秩次并不高,却肩负朝会中重要的监察职责,故需打破常规,令他们绝席而坐,凸显其威权,以利于其监察的权威性和执法力度.尚书作为特殊权力中心之参与朝会监察,一方面是在方针政策和制度等更高层面上进行监察,而与专职监察官员有所差异;另一方面则在原有监察官员相互制约机制上形成行政中枢与专职监察官员的一种相互制约关系,形成三位一体之监察机制,从而更为有力地保证朝会在皇帝的有效监控之下按照既定礼仪和法纪进行.  相似文献   

17.
李约瑟之谜的历史解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前半期,正当中国古代文明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在国内外都受到严重质疑的时候,英国学者、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著名专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n)却宣布中国对人类的贡献是伟大的,并对如何认识中国的过去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中国在公元3世纪至13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世界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第二,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三种意义上使用"世界历史"这一概念.第一种意义的"世界历史"是马克思分析人类社会发展中各种现象和规律的一般视野和出发点.这一概念是对各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总和的"泛称",即自在的"世界历史"概念.第二种意义的"世界历史"属于"历史哲学"范畴.这一意义的"世界历史"不是一个"自在"的客观自然过程,而是在人类的有目的的活动中诞生的,这为后来赋予"世界历史"以人类自由和解放的目的奠定了基础,也为提出作为资本扩张催生的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奠定了哲学基础,因而是自在的"世界历史"概念向自觉的"世界历史"概念的过渡.第三种意义的"世界历史"特指作为资本扩张催生的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第三种意义的"世界历史"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范畴,涉及由资本逻辑导致的世界各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以及为消除冲突而展开资本批判的历史过程.第三种概念一方面超越了自在的"世界历史"概念的直观性,另一方面摆脱了作为哲学范畴的"世界历史"概念的抽象性,进而完成了对第一种和第二种的"世界历史"概念的扬弃.  相似文献   

19.
从一定意义上讲,日俄战争较之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和亚洲政治格局的影响更为深刻。这场战争不仅使日本控制了"南满",限制了俄国东进政策的推行,而且让日本能够以"南满"为基地,将其触角伸向"北满"和内蒙,并以此为基础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独占"满蒙",再以"满蒙"为总体战略的准备基地,发动全面侵略战争,妄想征服全中国。正因为有了日本战胜俄国的结果,日本逐渐扫除了自己的敌对势力,使其"大陆政策"的推行步步得逞。日俄战争改变了中日俄三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改变了亚洲的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20.
日本政府于2013年制定《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其外交战略处于不停顿的变化中.试图与国际海洋秩序对接的"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是日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的细化与延伸.在东亚历史海域推进的过程中,"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经历了北向延伸至北冰洋和北极圈、在东北亚海域和东亚海域步履维艰、在东南亚海域遭遇"东盟共同体"的对冲、在印度洋海域与印度捆绑向东部非洲推进的动态变化历程.从安全共同体理论角度来看,它是冷战思维延续的产物,还不具有安全共同体的构成要素.从其措辞的细微变化看,其由"战略"向"构想"暗转的原因,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