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吾尔民间故事中,以爱情为题材或涉及爱情描写的作品,就占了1/2左右。这些民间爱情的故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过去时代维吾尔劳动人民的爱情、恋爱观和婚姻观,塑造了一批光彩夺目、栩栩如生的青年男女的形象,在维吾尔民间文学宝库中闪耀着光彩。这些青年男女身上反映出的以往时代维吾尔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对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精神境界,仍然可以起到教育与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仅就维吾尔民间爱情故事试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西藏和平解放具有伟大历史意义。它宣告旧西藏历史的结束,新西藏的诞生。从此西藏民族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与中华各民族团结一致,根据协议精神建设和发展新西藏,并取得辉煌成就。 对于西藏和平解放,广大藏族人民是衷心拥护的。这包括占藏族绝大多数的农牧民和其他劳动人民,也包括许多中上层藏族爱国开明人士,其中有世俗贵族和地方政府官员,也包括参政的爱国僧人和以三大寺为代表的许多爱国僧侣上层。他们之所以热烈拥护西藏和  相似文献   

3.
远古时代的藏族人民是没有机械时钟的,他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随太阳的升落来安排生产和生活,逐渐地在人们头脑中形成“日”的概念。藏族劳动人民根据天色的阴暗和太阳在天空的视位置,逐步摸索出每天时刻的划分,并且发明了各种观测时间的仪器。  相似文献   

4.
苗歌浅探     
<正> 苗歌是苗族人民自然流露的思想感情,它生动地表现了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史、哲学史;也生动地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特点和习俗。它是伴随苗族先民的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而诞生于远古社会,它由一种原始的哼叹而逐步形战了各种唱腔。但始终以生产劳动实践为  相似文献   

5.
几千年来,勤劳、聪明的藏族人民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精神财富。在藏族民间口头文学的艺术宝库中,那浩如烟海的谚语,无疑是藏族人民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藏族民谚是藏族人民世世代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经验、观察和思想以及信念的记录。许多谚语如同哲理诗一般,意境清新,寓意深刻,有力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表达了劳动人民朴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念。  相似文献   

6.
藏族自古以来就是喜歌善舞的民族,大自然造就了藏族人民优美的歌喉,矫健的体魄,悠久灿烂的高原农牧文化和劳动生活则是他们即兴歌舞创作的源泉。  相似文献   

7.
恩施土家族"五句子"赏析田发刚读者是否还记得中央电视台今年春节晚会上的《土里巴人》?在这里我们谨向您推荐土家族摇人心旌的情歌......恩施土家族五句子传统情歌是劳动人民的情歌。它所表现的劳动人民爱情婚姻生活中的传统美德具有摇人心旌的魅力。青年男女追...  相似文献   

8.
藏族人民在自己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优美的文化和艺术。民间故事《尸语故事》(又名《说不完的故事》)就是一部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爱憎的系列故事集。它是藏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艺术结晶,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完整的古代藏族社会生活的画卷。  相似文献   

9.
藏族天文历法史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悠久的藏族历史是祖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就和各兄弟民族人民一道,以辛勤的劳动和无穷的智慧,为共同缔造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了重要贡献。藏族的天文历法在祖国丰富多采的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藏族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的经验总结,是古代藏族天文工作者经过辛勤劳动,在实践中创造发展起来的宝贵结晶。千百年来,对于藏族地区农牧业的生产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甘孜新藏画画派的开创者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它凝聚着藏族人民的智慧和信仰,记录了西藏的文明、历史,传达了藏族人民对宗教信仰的无可比拟的虔诚,对生活的无比热忱以及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而且唐卡以其特有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赢得了藏族人民的喜爱,它是藏族人民生活中的珍宝,也是西藏文化艺术成就的代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五朵金花”是一部歌頌白族人民新的生活的彩色故事片,我看后很受感动。一开头,影片就讓我們看到了白族人民幸福欢乐的生活圖景。在詩意盎然的蒼山脚下,洱海之濱,一对对白族青年男女在彩蝶紛飞的蝴蝶泉边漫歌对舞,无限欢乐。而“三月街”“繞三灵”場面的相繼出現,更是五彩繽紛,匯集成了花的海洋,把幸福生活的写照提到了更高峰。接着,許多愉快、热烈的劳动、生活場景,随着白族青年爱情故事的展开在銀幕上展現了出来:在水庫工地,在煉鉄爐边,我們看到到处是热情地劳动着的人群。而一些年青的姑娘們,她們鑽进深山老林  相似文献   

12.
70年代初,一个对少数民族怀着强烈好奇心和神秘感的汉族姑娘,走进了一个藏族青年的视线……汉族姑娘和藏族青年从友情发展到爱情,成了夫妻又做了父母,至今,他们已携手并肩在漫漫人生路上走过了24年。24年来,他们曾经在一起为藏文翻译事业尽心尽力地工作,曾经在做父母后还克服一切困难双双考入大学求学深造,曾经为了独生儿子的健康成长一块儿含辛茹苦、同心协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与共和国同龄的昔日的藏族青年江嘎,已从一名普通的藏文翻译,成长为副译审(1988年)、编审(1994年)和室主任,并屡屡被评选为“先进工作者…  相似文献   

13.
藏族人民在还没有自己文字的远古时代 ,就开始以口头说唱的形式 ,艺术地反映自己的生活 ,抒发思想感情 ,传授生产和生活经验 ,表现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在藏族地区主要有以下一些民族说唱艺术品种 :一1、岭仲在中国少数民族诸多史诗中 ,大约产生于 11~ 13世纪之间藏族长篇说唱史诗《岭仲》最为著名 ,历史最悠久 ,流传也最广泛。这部史诗生动地再现了藏族古代史 ,尤其是部落斗争史 ,它讲的是藏族古代一个著名的英雄人物。在西藏 ,从农区到牧区 ,从城镇到偏僻的地方 ,都有人能或多或少地讲出格萨尔的一些故事来 ,更有众多的说唱格萨尔的民间…  相似文献   

14.
藏族社会美思想是其哲学、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认识和把握藏族社会文化精神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拟从藏族伟大史诗《格萨尔》入手来探讨藏族社会美的基本内容、精神特质。《格萨尔》作为一部描写和反映藏族古代部落社会由征战掠夺到走向军事联盟性统一的巨篇伟制,它集中反映了藏族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反抗邪恶、追求正义、向往光明、企盼统一,要求改善现实、和平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首先,它集中表现为藏族人民对平等、公正、幸福生活的渴盼。“岭”是藏族人民心目中最美丽的地方,《仙界遣使》描写到:“在南瞻部洲北部,有个…  相似文献   

15.
“西藏歌謠”是西藏人民献給偉大祖国建国十周年的珍貴礼物。它热情洋溢,表达了勤劳勇敢的西藏人民对党和毛主席的无限感激和拥戴,表現了他們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无比幸福和自豪。喜馬拉雅山再高也有頂, 雅魯藏布江再長也有源; 藏族人民再苦也有边, 共产党来了苦变甜。这支卷首歌,恰好是“西藏歌謠”的思想內容的艺术槪括。西藏人民有血泪的过去,也有幸福的今天和美好的未来。不論过去的日子怎样苦,他們总沒有丧失生活的信心和斗爭的勇气;一旦得到解放,他們就朝着美好的前程闊步迈进。“西藏歌謠”里,有贊揚共产党、毛主席和解放軍的頌歌,也有詛咒农奴主統治、渴望自由解放的怨歌,有贊美家乡、反映解放后美好生活的散歌,也有表現忠貞不渝的爱情的情  相似文献   

16.
走进布依族山寨,好象来到了歌的海洋,到处飘荡着婉转悠扬的歌声。布依族人民很爱唱歌,善于“以歌代言”。劳动生产、日常生活、逢年过节、请客吃饭、婚丧嫁娶都离不开歌声的陪伴。尤其是办喜事的时候,一唱就是几天几夜。至于青年男女之间,唱歌更是他们倾吐爱情必  相似文献   

17.
和中西医等其他医药学一样,藏族医药学也是藏族劳动人民长期在自然环境中同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它是祖国乃至世界医学宅库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其历史悠久,自成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与医药政策的指导下,藏族医药学教育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与其他民族的医学交流也日渐广泛和深入。至今全国甚至世界上一些国家都出现了学习、研究和应用藏医药学的热潮。同时,国内一些著名的藏医  相似文献   

18.
西藏民歌,为藏族人民所创造,是一种很有特点的文学体裁,是藏族劳动人民发自内心的声音。千百万首不同时代的西藏民歌反映了藏族人民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思想见解和政治态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历史、时代生活、风土人情以及文学艺术发展变化的基本概况。西藏民歌的内容纷繁,题材广泛,主题鲜明,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有的民歌,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繁重的乌拉差役,对奴隶主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强烈的控  相似文献   

19.
西藏自治区成立了。这是西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一件大喜事。在这欢欣鼓舞的日子里,我们高兴地看到:西藏一万六千多名藏族干部,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迅速地成长起来。他们多数分别担任着各级党政部门的重要领导职务,在各项事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西藏革命和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蒙古族青年剧作家超克图纳仁的新作、反映蒙族人民反抗王公贵族统治压迫的话剧“金鹰”,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首都公演。这个话剧富于浪漫色彩,热情地歌颂了一个善良正直、勇敢坚强的蒙族青年布尔固德(他被人们称为“金鹰”)反抗王爷压迫的英勇斗争事迹,同时也歌颂了蒙族人民豪爽、热情、对朋友忠实、对爱情坚真的高尚品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同志演出前曾经远赴内蒙锡林郭勒盟草原地区深入生活,和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受到当地党委和牧民群众的热情接待和帮助,因此舞台上的“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