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负盛名、最具创造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生涯关注的主题和重心是语言问题.他的元伦理学思想可明显地划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逻辑哲学论》为标志,关注的主要是道德语言的逻辑分析,认为伦理学是超验的,不是一门科学,无法进行“正确的逻辑分析”,无法用语言加以表达.前期思想主要影响了维也纳学派、艾耶尔、史蒂文森等人,促使他们全面反思伦理学与科学的关系,从而否定伦理学的科学地位,视伦理概念为假概念,伦理判断为既不真也不假的伪判断,并将其作为“没有意义”的东西排除出去.后期则以《哲学研究》为标志,提倡日常语言分析,主要影响了日常语言学派,特别是图尔敏、赫尔、麦凯等元伦理学家,促使他们从描述主义的指称论意义观转向非描述主义的使用论语义观,重新关注日常道德语言,从其具体的历史的实际用法出发,对道德语言的意义和功能进行逻辑分析.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和奎因分别从生存论和语言哲学角度出发克服了意识哲学和观念论,二者在日常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关系方面有很多一致的观点,但他们二人的语言主义又存在着差异,海德格尔从生存论的角度出发强调对语言的诗意使用,即一种“下降的”使用,奎因则认为科学语言是与文学语言相对立的,提倡“语义学的上升”。  相似文献   

3.
论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影响力--语言哲学与日常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点发生了重大转变,他对哲学的重新理解可以说是哲学史上和哲学观点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其核心思想就是“语言游戏”。语言在使用中才有意义,词语的意义就是它的用法。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分析,从语言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来加以论述,对语言哲学,尤其是日常语言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日常语言哲学,而且对语言学也有很深的影响。他后期的语言观直接导致了日常语言学派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共同进化”这一概念强调生物界和社会在最大范围内的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和相互补充,这无疑是个很有用的概念。它把研究者的思想引向探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关于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的相互作用的观念,已由维尔纳茨基在他的生物圈及智力圈(由理性支配的生物圈)学说中,成功地加以发展。共同进化思想正被用在进化论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的许多现代著作中,被用在“社会—自然界”相互关系问题研究中,也被用于制订生物圈发展的计算机控制模式。在具体的科学层次上,首先  相似文献   

5.
王晓红 《社科纵横》2004,19(5):154-154
本文通过对嬗变语言“埋单”的分析 ,提出规范媒体语言的重要性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尚新建 《求是学刊》2006,33(2):38-42
哲学文本翻译的最大困难在于哲学语言的涵义多重性和语境的复杂性。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在于语言的隐喻性质,所谓隐喻是指根据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类事物。任何语言从本质上说都是一个隐喻系统,它构建了我们的日常概念系统,尤其是那些抽象概念。文章以“心灵”概念为例阐述了统一译名是不存在的,翻译的功夫在于解释和商讨。  相似文献   

7.
徐福来 《浙江学刊》2007,1(5):121-126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扬弃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自由个性"。由于柏林不懂得,马克思是从否定的方面去理解物化的现实的,并且强调的是"抽象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之分,从而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误解为"积极自由"。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澄清柏林对马克思的误解,科学地阐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塞缪尔·柯勒律治和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威廉·加斯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但都注重于对创作的理论探讨.他们都关注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二者之闻的联系,对诗性语言功用十分推崇.但他们对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之间关系的理解上有着本质性的不同,即柯勒律治通过诗歌创作,目的是使读者走向"最深奥的真理";加斯则通过充满诗性语言的小说创作,将读者从通往"最深奥的真理"的幻象转到"最虚构的文本"的现实上来.  相似文献   

9.
杜娟 《社科纵横》2012,(9):167-169
价值理论是索绪尔语言符号观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最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和混淆。本文从语言的共时性特征入手,对索绪尔语言价值的交换原则和比较原则进行了剖析,从而对语言价值的特征,价值和意义的区别,价值的来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对进一步理解索绪尔的价值理论,进而对正确理解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历史进化论是孙中山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是他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进步的观点。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了作者对孙中山的历史进化观的见解。文章认为:孙中山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进化是“后来居上”的思想,是他的历史进化论的核心。孙中山用“民生”来解释社会发展的契因,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基本一致的。孙中山关于物质文明和心性文明“相待”社会才能进步的观点,反映出孙中山历史进化观的辩证思想。孙中山把“先知先觉”、“后知后觉”和“不知不觉”看成是一个统一体的三个部分,他对工农群众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在生产与革命中的作用问题的评价,是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吻合的。  相似文献   

11.
秦晓伟 《阅江学刊》2014,(3):127-133
文学的科学化诉求引发了划分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的冲动。在文论史上,理论家们曾尝试区分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标准语与诗语言及科学语言与诗语言的差异。这些区分一般倾向于在静态框架之内展开。从动态观点来看,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标准语和诗语言之间呈现为相互支撑;科学语言与诗语言之间体现为逻各斯与神话的对立互补。从发生学角度看,语言就是那种在持续流动中减损消逝并增补更新着的事物。语言的内在流变性证明,任何关于文学语言本质的抽象和规定都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The use of African American as a new denomination for a group previously referred to as Black has rapidly become standard practice in American society.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the introduction of African American in our ordinary language marks the elaboration of a new social reality. As the concept becomes part of our social life, it is transformed into a real "phenomenon" of social representation that formalizes behaviour and orients communication. Such a transformation requires that the new term infiltrates people's everyday lives sufficiently to concretize it into a common reality. The analysis presented here outlines three key processes in the emergence and formation of the social representation of African American. The first one is anchoring which familiarizes the new object by linking it with preexisting categories in our minds. The second process is objectification which assure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object. A figurative core is created to allow the projection of images. At this point people can talk about the object, and through communication the object takes on meaning. This naturalization is the third process to conclud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bject into a social reality. These steps have allowed African American to become the carrier for a modification of cognitions and broadening of attitudes concerning the group.  相似文献   

13.
如何恢复人的文化身份 ,是汪曾祺文本着力解决的问题。他的解决途径是语言 ,不仅在人物对话中 ,更在叙述人的叙述中 ,为人物建构精神的家园 ,让每一个人恢复他自己的说话方式 ,恢复他本来的生活状态。建构并安居在他自己的精神和文化世界 ,是汪曾祺的文学文本致力完成的唯一的一件事。让“人”像他本来应该的样子表达着并生活着 ,是汪曾祺“京味”语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世界的诠释——伽达默尔的语言本体论思想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耀平 《求是学刊》2002,29(2):38-43
如果伽达默尔同意对原型与摹本的柏拉图式的主从关系进行颠倒 ,使摹本成为对原型的在具有延续和扩充作用的东西 ,那么在此基础上把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表述为“语言是世界的摹本” ,是基本符合伽达默尔本人的语言观的。问题在于 ,对伽达默尔来说 ,上述这种对原型与摹本的本体论关系的颠倒是不允许的。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坚持用“语言是世界的摹本”来概括伽达默尔的语言本体论思想 ,那么不但不能反映伽达默尔语言本体论思想的精神实质 ,反而容易造成伽达默尔本人的语言本体论与他力图克服的“摹本说”二者之间的混淆。  相似文献   

15.
宋世明 《求是学刊》2006,33(3):120-124
“为艺术而艺术”观念在发展流变过程中表现出了审美现代性的努力方向和内在矛盾性。它首先是在艺术自律过程中出现的,具有艺术的独立性精神和否定立场;其次它是在反抗资产阶级日常生活中提出来的,其对应面是为艺术而生活,因此体现为一种艺术的实践方式;最后,它才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审美观念。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当下语境里,重提“为艺术而艺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于茀 《求是学刊》2003,30(3):100-104
文学是用语言写成的 ,文学的物质媒介是语言 ,但是 ,这并不等于说“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语言 ,同时又是超语言的。最终 ,语言要被消解 ,展示给读者的是作家审美经验所编织的世界。这是一个终点 ,作家和读者在走向她时又都必须沿着言语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18.
This paper proposes a learning-efficiency explanation of modular structure in language. An optimal grammar arises as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learning a language from a minimal number of observations of instances of the use of the language. Agents face symmetry constraints that limit their ability to make a priori distinctions among symbols used in the language and among objects (interpreted as facts, events, speakers intentions) that are to be represented by messages in the language. It is shown that if it is commonly known that the object space is modular and messages are strings, then modularity of the language is sufficient and (essentially) necessary for learning efficienc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Classification Number: C72.I am grateful to Hsueh-Ling Huynh, Bart Lipman, Ariel Rubinstein and Birger Wernerfelt for stimulating discussions and comments. Many thanks are due to the anonymous referee for suggestions that have helped to improve the focus and presentation of the paper. I have benefitted from comments by seminar participants at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Boston University,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the Wissenschaftszentrum Berlin für Sozialforschung (WZB), the Midwest Mathematical Economics Meetings, and the Summer in Tel Aviv (SITA). This research was supported by a Grant from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