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柏拉图的灵感说不是人们所理解的那种单纯的灵魂不死的怪论,而是指艺术家创作作品的那种超凡的魁力.  相似文献   

2.
灵感是文艺创作过程中产生的微妙奇特的精神、心理现象。我国古代的作家、理论家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曾对此进行过深入的理论探索,虽然未曾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留下系统、完整的理论专著,但是,如果把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理论家分散、零星的有关经验体会和研究成果,加以梳理、综合,仍然可以窥见我国古代的灵感说还是比较全面的、系统的,甚至其中不少理论尚能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本文试就上述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生活必须经过记忆的酿造,才能进入作家的创作。作家的记忆具备形象性、片面性和情感性的特征。灵感来自作家新旧记忆的撞击。灵感是新旧记忆撞击的火花。  相似文献   

4.
1 古今中外,对灵感的解释除以柏拉图等为代表的“神灵附体”说外,自现代心理学发展以来,有潜意识动因说和与之相反的唯意识动因说,有以试错的反馈机制来解释的心理控制论说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顿悟”说等等。当今世界上,最为流行的是潜意识动因说。这种理论经过改造,在我国也广为流行。1984年以来,我国学者钱学森教授就多次发表谈话或写文章,把灵感作为一门思维科学  相似文献   

5.
本文借助现代自组织理论的耗散结构论和协同学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作为方法论工具,对灵感发生的全过程的具体机制作了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探索性研究。录感的发生,是思维系统在远离平衡的失稳态,通过潜意识活动的自组织过程实现的。驱使思维系统走向远离平衡的失稳态,是两种“张力”机制综合、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对艺术直觉和灵感的“禅悟”——论严羽的“妙悟”说张玉霞张祖利谈论中国的诗歌,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漠视的。他提出的“妙悟”说对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今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批评理论也有相当的价值。我们知道,一种理论...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里并没有提及“灵感”二字,但作为文学创作过程中所产生的这一特殊精神现象,刘勰曾对它进行过生动的描述和深入的探讨,并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总结出较为系统、完整的理论。这对于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青年学生创业,有些人局限于"创"字,自己创不出新的东西,又不屑走别人的创业老路,苦于没有创业机遇;另有些人则局限在"成本为王"的观念上,认为没有资金无法创业……其实,青年学生创业可以整合创新,而通过整合产生的创新往往会触发创业的灵感。青年学生创业,完全可以从身边找到灵感,找到机遇。有些青年学生喜好做大事,设想的创业项目多是高科技产品或服务,希冀对产业格  相似文献   

9.
“形象认识”说,“表现情感”说,“虚构想象”说,都是以偏概全的文艺观,唯有“审美反映”说才能科学地反映文艺的本质特征。传统意义上的“形象”、“意象”只是概括再现文学和表现文学本质特征的两个平行范畴,但根据“审美反映”说、“审美情感”说对“意象”进行一番“革新”,则可以替代“形象”,让它作为文艺学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10.
昆仑之说 秦始皇陵仿效昆仑山。这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刘九生,在2013年发表的《秦始皇帝陵总体营造与中国古代文明》一文中提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说“关”     
"关"者,《辞海》说是"要塞也"。《周礼》注释是"界上之门"。但无论怎么说,"关"的位置很险峻,也很重要,大约是没有异议的。因此,古代的军事家特别强调:"形胜之地,匪亲勿居"。并警告说:"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守关、攻关、过关,成了人类战争史中经久不衰的活剧。  相似文献   

12.
说“转注”     
说“转注”蔡英杰“六书”为汉字的六种造字法.“六书”之中,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假借五者,学界众口一辞,无甚异议.唯有转注,由于对许君的界说及例字理解不同,遂至众说纷纭,这无定论.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找到转注字的要义所在,并阐述其在整个文字...  相似文献   

13.
说“面子”     
“面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不想还好,一想可就觉得糊涂。它像是很有好几种的,每一种身份,就有一种“面子”,也就是所谓“脸”。这“脸”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做“丢脸”。不怕“丢脸”,便是“不要脸”。但倘使做了超出这线以上的事,就“有面子”,或曰“露脸”。而“丢脸”之道,则  相似文献   

14.
说“巴”     
本文以认定甲骨文 、 等字形为“巴”字作为前提,结合古代巴人生存的地理环境,从语言文字角度考察了“巴”作为方国、部族名的得名理据,认为“巴”作为方国、部族名正是得名于该部族人们的一种行为特征——行山爬坡,行水淌河时伏身爬行的状态,简言之,巴之为言爬也。这一观点还需要有历史文献和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作支撑,限于篇幅,笔者将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15.
说“杏”     
从象形、会意、形声上解说“杏”字,均会产生一些不能回答的问题。考察“杏”在甲骨卜辞中的字形和用法发现,作为果名的杏借自作为祭事的杏。“果也”并非“杏”的本义。  相似文献   

16.
说“通儒”     
儒学作为一门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学问,在东汉时期逐步达到极盛阶段。随之,作为儒学的主体,儒家经典的研究和阐发者在如何对待社会、政治、学术诸问题上,也呈现出同道异趣、或者殊途同归的多样化特色。通观《后汉书》各篇纪传,可以发现东汉时期有关儒学主体的评价,已经形成不少固定的概念。这起码包括以下11种:“通儒”、“纯儒”、“儒宗”、“儒雅”、“俗儒”、“浅儒”、“大儒”、“名儒”、“硕儒”、“宿儒”、“耆儒”。本文主要通过考察通儒及其与其他儒生的联系,来说明通儒的社会、政治、学  相似文献   

17.
说“军”     
今人多认为“军”字的“驻扎”义系名词活用为动词。本文根据“军”的古文字形、前人对“军”字本义的说解及古书用例,确认释“军”的本义为“环绕”是正确的,因此其属性本来就是动词;并根据对“军”的词义系统的梳理,由“环绕”义引申为”驻扎”义,词的属性未变,根本不存在“词类活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说“人气”     
收集了“人气”一词古代至当代的部分应用举例 ,结合实例阐释了“人气”的多种义项 ,并分析该词词义的演变、发展及其原因 ,得出“人气”不是新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说“夷”     
说“夷”张富祥齐文化是上古东夷文化的嫡裔。夏商时代所称的“九夷”(“九”实为众多的意思),基本上是指当时泰沂山区及其以东地区的夷人部落或小方国,他们的散居地可说全部在今日所称的齐文化区。“夷”为族称亦起于齐地,古籍率称“东夷”,但对这一称呼的来源及其...  相似文献   

20.
说“■”     
“■”,《说文·■部》:“见雨而比息,从■、从雨,读若欷”.段玉裁注:“比,密也.密息者谓鼻息数速也.道途遇雨急行,则息必频喘矣.此字读若欷,正与齉为卧息、(?)为卧息、呬为息、(口尸)为呻,皆读虚器切同.各本‘比’作‘止’,《篇韵》同,或又作‘上’,似不若宋刊、叶抄二本作‘比’为长”.《中华大字典》、《中文大辞典》和日本出版的《大汉和辞典》皆引《说文》“见雨而比息”及段玉裁注.其实,“比”当是“止”字之讹,段注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