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漱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乡村建设理论不仅对当时的乡村教育乃至整个乡村社会的改造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以后的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的发展也有很大启示。曹州办学是梁漱溟经历的一次早期教育实践活动,对他的乡村教育理论的形成以及他最后走上乡村教育的实践道路都有重要影响。文章主要通过梳理、分析梁漱溟曹州办学的起因、宗旨和失败的原因,揭示梁漱溟从事乡村教育的思想动因及其转变过程,从中也可以反映出梁漱溟独特的教育追求和价值情怀。   相似文献   

2.
关注农村社会教育--近代乡村教育试验活动的回顾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视农村社会教育是近代教育家从事乡村教育试验过程中形成的共识,他们依据农村的社会现实,孕育了通过教育改造乡村的理念,提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它启示我们重视农村社会教育是中国的一个特殊国情.办教育不能只重都市教育而忽视农村教育,只重学校教育而忽视社会教育,只重人才教育而忽视民众教育,只重青年教育而忽视"失学者"的教育.农村社会教育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民智"的开启和"民心"的养成,关系到弥补农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目前学界对梁漱溟乡村建设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史的研究或对乡村建设运动本身就事论事的研究层次,本力图把梁的乡村建设思想放在近代中国国家构建与社会转型的宏大背景中,侧重从国家构建(State—building)理论的视角对其展开讨论。首先详细分析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主要代表作《乡村建设大意》,进而突出梁漱溟乡村建设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两项即“农民自觉”与“乡村组织”。在引入国家构建理论之后.本认为星火燎原式的“乡村组织”意在化育独立成熟而拥有自身公共空间的中国社会.而由知识分子引发的“农民自觉”便于提供一种足资构建现代国家利用的化形态,这亦是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精义所在;并在末试图指出梁乡村建设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儒家代表人物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有着丰富的伦理蕴涵。在梁氏看来,中国传统社会组织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基本特性在近代西方思想传入后遭受极大破坏。乡村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形成和孕育的基本单位,因此,建设新社会组织需要从乡村伦理入手开展自救式的乡村建设运动。而粱氏在其乡村建设实践中突出强调的“乡农学校”激发农民进取心、倡导“合作主义”信仰、“熟习”推动科教融化、“信任”促进金融流通等举措,正是从乡村社会的伦理特征出发提出的路径设定。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主张教育救国.对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探讨根植于当时的社会问题,并贯穿在他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中.中国问题是极严重的文化失调,是社会组织构造的崩溃,基于此,改造中国社会必须回归“理性”,即借助教育,进行乡村建设.在乡村建设中,梁漱溟不断地探索教育与社会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逐步形成了他的乡村教育理论,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他所提倡的社会教育理念,渗透有终身教育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创造新文化 救活旧农村" --略论梁漱溟乡村民众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于对大教育以及中国社会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独特体认,梁漱溟将国家落后归结为封建宗法伦理导致缺乏团体生活,防碍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把乡村民众教育作为改造中国社会重要途径,力图以文化教育包办社会进步.对此他提出改良现有体制采取政府机关与教育机关一体化方式,重视精神陶冶和成人教育,主张教育和社会紧密联系,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这对我们现今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当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基层民主运动不断发展,取得可喜成绩。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而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粱漱溟先生在异常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为探索强国救民的发展道路而发动了一场独特的乡村自治运动。依据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对梁漱溟先生的乡村自治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客观的评价,结合我国当代村民自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梁漱溟先生的乡村自治思想中提取有价值的思想,对我国村民自治提出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乡村建设运动是梁漱溟基于对中国社会现状的分析而提出的为解决中国民族前途问题的一个具体实践,其目的是建设一个充满"伦理情谊、人生向上"精神的新礼俗社会.梁漱乡村建设运动的失败固然有其复杂的客观原因,但其本身的理论困境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从理论上分析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原因,并进而指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其独特的意义,可以引发人们对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9.
王鸿一依据古代"乡治"提出了"村本政治"思想,以农村为基本单位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再由"村治"逐级达到"国治".他的这一思想及其为倡导"村本政治"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影响了梁漱溟走上乡村建设道路.王鸿一从宣传、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了梁漱溟帮助.在20世纪30年代初形成了一场在全国颇有影响的乡村建设运动.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这是梁漱溟社会结构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开展乡村建设的理论依据。梁漱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是从文化的本体意义及其在历史领域中的显现这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在前一个层面他高度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而在后一个层面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系统深入地分析批判。他认为,社会关系伦理化将一切社会关系变成两人之间的个人关系,这是形成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前提和基础。时隔半个多世纪,梁漱溟对中国传统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分析对我们透视中国当代社会种种现象仍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日本社会教育家川本字之介主张教育改革委员会要“尊重社会教育”。在以特殊教育为中心的二战后教育改革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社会教育近代理论化、体系化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川本宇之介的社会教育思想有助于我国社会教育事业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以体用范畴对中国社会出路的探索继“中体西用”与“西化”论思潮后,梁漱溟以“意欲说”文化哲学对“西化”论展开了再否定,但却重蹈了体用割裂的覆辙。此后,熊十力通过“本心”本体论哲学建构对梁漱溟的思想予以改造与转进,从而以体用一致原则构建了一种堪称“中体新用”的中西文化融合理论模式,在唯心主义路线上完成了近代以来中西文化融合思想辩证综合的理论任务。全面梳理从梁漱溟到熊十力的思想发展进程,对于深入认识近代中西文化融合思想的发展规律以及推进当代中国与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创新与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孙本文先生是中国早期社会学的巨擘,在推动中国社会学学科本土化和实用性方面功勋卓著。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所提倡的乡村社会建设思想虽然无法与盛极一时的乡村建设学派代表人物梁漱溟、晏阳初相媲美,但是在当下重新审视孙本文的乡村社会建设思想则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孙本文对农村社会问题的洞察可谓入木三分,对农村社会建设思路的理顺可谓高瞻远瞩。至今,孙本文的乡村社会建设思想对于我国新时期农村社会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乡村建设理论在梁漱溟的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这一理论是将其多元现代化理论在实践中落实的途径。同时,在对乡村社会的思考中,梁漱溟提出了“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等他理解中国社会的特征的核心观念。并强调基于乡村建设的途径是培育中国人现代政治习惯,并建成现代国家的最为合理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梁漱溟是20世纪上半叶乡村建设运动的领袖,他提出乡村建设思想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文化背景。乡村建设运动有积极一面,也有其理论缺陷,但对今天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仍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作为一位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近些年来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然而,现有的相关著作及研究大多把关注点放在了其早期的文化比较思想与乡村建设理论或是其建国后与毛泽东的那场著名争论之上,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梁漱溟后期的政治思想,这无疑是当前梁漱溟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缺陷.阶级理论与人心理论应当说是梁漱溟政治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建国后近四十年里,梁漱溟后期政治思想的实质其实就是一种融通中国的新事实与自己的旧理论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在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卢作孚是我国最早从"现代化"和"都市化"的视角思考乡村建设,并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他所开创的"民生-乡村现代化"模式与以梁漱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所从事的"教育-乡村社会改造"模式相比具有不同的价值.卢作孚和梁漱溟一样是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具有模式意义上的两大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8.
王鸿一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西方科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富有时代特色的社会教育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有力冲击了全盘西化的教育思潮,推动了山东社会教育的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设立于大中城市的民众教育馆是民国时期伴随着社会教育的兴起在近代城市出现的新式教育机构.该文以民国时期实施社会教育成效较为显著的成都市民众教育馆为中心进行考察,通过剖析该民众教育馆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其主要活动对成都市民社会文化生活的深刻影响,透视社会教育在城市兴起后对于城市社会文化近代转型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帝国主义入侵和西方文化涌入,造成中国文化严重失调,是近百年来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并提出解决文化失调问题的唯一方法和途径是乡村建设.在此理论指导下,他建立乡农学校,主张以农立国,以农业引发工业的发展,改良风俗,对文化进行重建等.历史证明,其实践结果给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留下宝贵经验,启示人们要重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互相促进,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充分发挥农民的自主性,注重国家与社会力量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