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正确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我们当前和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诚如十四大党章所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指针。  相似文献   

2.
1、第一次提出“邓小平理论”概念邓小平本人提出并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把这个科学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本人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十三大首次使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提法,并初步勾划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轮廓。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这标明在十四大,我们已把邓…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陈俊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最大成就,就是创立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九九二年十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科...  相似文献   

4.
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论申志诚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基本路线要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国家要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关键在于我们党,在于坚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全面思考和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形成了他独特的社会主义发展观。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最卓越的理论创新。学习和把握他的发展观,对于我们深入领会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社会主义信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是邓小平在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是同邓小平独具特色的方法论分不开的,深入地研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体系,不仅是深刻理解和自觉执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政策所必须,而且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锐利武器。一、走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7.
认识论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王才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现实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最强大的思想武器。因此,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认识...  相似文献   

8.
实践的发展往往给原有的理论注入新的活力。如果说,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社会主义理论的一般讨论预演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的前奏.那么,进一步探索将会揭示其哲学底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强烈地呼唤着这一理论走出书斋,面向现实,指导实践。正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同志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理论上的创造,都是源于创造性的实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理论上的光辉结晶。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每前进一步,无不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离  相似文献   

10.
试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余世诚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新的概括,同时也深刻阐明了这一伟大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思想条件和我们党主观方面具有的条件。认识和理解这些条件,对于我们加深理解建设有中...  相似文献   

1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十四大报告提出的这个论断,高屋建瓴,精辟深邃,使我们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一贯的思想。正是这一思想孕育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成为这一理论的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学习和掌握列宁创造性地探索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后,就能更深刻地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创造性,就能连贯而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新经济政策”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集中思考和探求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他说,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四大”已经明确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制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体框架的基础上,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高度,进一步深刻地全面地阐明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4.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社会主义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科学理论”。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理解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对于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社会主义,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确实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在对这一重大课题的探索和解决上,我们党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并付出过沉重的代价。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十二大、十三大和十四大,邓小平同志集中了我们党的集体智慧,总结了我们党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建树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成了我们党的精神支柱,成了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面光辉旗帜。邓小平同志之所以能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之所以能够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关键在于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正确思想路线,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主要矛盾,实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三个“突破”。  相似文献   

16.
在新世纪开始,我读到了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研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与经济关系发展规律的学术理论专著——由武汉大学梅荣政、孙居涛、熊启珍教授等合著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与经济》。这是一本站在世纪的高度论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好书。该书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在20年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的基础上,从始至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政治经济的辩证统一原理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和着重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重大…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论断,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高度评价,它科学地说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意义。本文就如何理解这一问题,谈一些我们的学习体会。一、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看,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他指出:“不要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从党的十二大以来,提出的关于建设和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是从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得出的结论。而这些理论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依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在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弄清楚这方面理论的哲学依据,我们的行动就不会陷入盲目性。因此,用马克思主义哲  相似文献   

19.
政党的正确行动,取决于正确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四大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到自己的旗帜上,确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成为指引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旗帜.为了使学生能够完整、准确地掌握“特色理论”的内涵和实质,在教学中必须紧扣其实践基  相似文献   

20.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根本方针和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工作方针,努力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